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紫禁城中軸線上講不完的故事

紫禁城中軸線上講不完的故事

時間:2024-10-31 11:32:58

紫禁城,明清兩代的皇宮,前朝後寝,沿一條中軸線布局,這條中軸線重疊在北京的中軸線上,是北京中軸線的一部分。其上分布的建築,是紫禁城的精華,更是古都北京的建築文化經典,曆經六百年風雨滄桑,不知有多少故事發生與流傳。

1從金水橋眺望午門。

2午門。

氣勢恢弘看午門

向北,走過天安門就是端門。要說起天安門以北中軸線上的那些門與殿,要先從端門說起。端門坐落于天安門與紫禁城的正門午門之間,從外觀看好像就是一座“克隆”的天安門。在古在今,它的意義都很重要,但卻大不相同。明清兩代,皇家的儀仗隊在此集結,每到皇家慶典皇帝大朝、出行等大型活動,禦道兩旁便儀仗林立,從天安門内一直到達太和殿下,金瓜钺斧朝天镫在陽光下爍爍放光,氣派威嚴。而現在的端門,數字博物館從2015年12月開始試運行,遊客可以憑故宮門票,在這個古老的建築中可時空穿梭般地用數字方式欣賞到故宮建築内外形态與很多館藏的珍貴文物。

從端門一路向北,左手邊是故宮的售票處,幾十個售票窗口,在早上每個窗口前購票者都會排起的長龍。不過這種景象即将不複存在。每日8萬人的限流政策下,今年第四季度還要取消現場購票,所有遊客均需網上預約購票(http://gugong.228.cn/),預約購票的遊客可以直接刷自己所登記的二代身份證入園。再往前就進入了午門廣場,這座廣場可謂是四通八達,它南可入端門,向北則進入了紫禁城,向東可到達太廟的西門,向西可到達社稷壇的東門,紫禁城的護城河筒子河從廣場下穿過。一提到午門,很多人便以為是不祥之地,耳畔總回響起“推出午門斬首!”這句經典台詞。其實午門在明代也隻是廷杖(打大臣屁股)的地方,最多時一次廷杖過百餘人。可不要以為被打了屁股就是恥辱,當時的很多士大夫是把仗義直谏被打當作一種“榮耀”的,有的官員甚至還把自己被打落下來的肉帶回家去晾成肉幹挂于堂前炫耀。當然也有體力不支的大臣被當場打死。明清兩代一般斬首官員的地方都在著名的鬧市區,以方便更多人觀看,達到以儆效尤效果。明代時是在柴市,即現在北京的西四,袁崇煥、熊屏弼兩位關外名将就是在那兒被殺的;清朝則是在菜市口,戊戌六君子在那兒慷慨赴死。3金水橋。

4端門。來到午門之下,三面為12米高的城台,讓處于下面的每一位來賓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這種威嚴性讓遊客的心靈感到震撼。午門上方與其它門都不同,是由一組建築構成的,中間為重檐庑殿頂門樓一台,兩側墩台的兩端分别有一座重檐攢尖頂的方亭,5個獨立的建築用廊庑相連,形似向南展開兩翅的大雁,故兩側分别稱為東、西“雁翅樓”,整組建築稱為“五鳳樓”。午門正門也是非皇帝不可出入的門,但隻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大婚時皇後的喜轎由此入宮,另一個是當年的殿試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由此出宮,其他文武百官都要從東側門進入,王公貴族從西側門進入。而位于左右城台之下的兩個掖門,平時不開,隻有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改由這兩個門進入。現在不同了,遊客們可以大大方方地從午門正門進入。過了閘機左手邊就是電子語音導覽機租賃處,故宮的導覽機可以說是全國景區内最先進的,可以提供故宮内幾乎所有開放區域的語音導覽,更有24種語言可以選擇,外國友人隻要你能來到故宮就有你能聽懂的語音為你進行自動導覽。

前朝大殿最威嚴

進入午門,眼前豁然開朗,一座不小的廣場就在眼前,内金水河宛如玉帶從西到東在廣場上劃出一個大大的弧線,五座金水橋如同五條潔白的卧虹架在金水河之上,那就是太和門廣場。太和門廣場的北端是宏大的太和門,它也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座宮門。“太和”這一詞來頭可大了,中國古代曾有很多的君王以它為年号,其中還包括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和後趙的開國之君石勒。而它出自于《易傳·彖傳上·乾》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下,陰陽合和,太和元氣常運不息,萬物和諧共存。太和門廣場東側有協和門,西側有熙和門,三門組合在一起再加上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好是“六和”,而皇城的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六座門正好是“六安”。内外相和正好是“六和六安”。“六”在中國是個吉利的大數,也泛指天地四方,這“六和六安”正好是内和外安(紫禁城内外),寓意着國家内和外安、天下太平。這個設計也充分體現了當時清政府的基本國策。

太和門在高大的午門與太和殿之間,使得本很雄偉的大門顯得那麼的平淡。這也使門前那兩尊全國現存最大的青銅獅子格外雄壯。太和門面闊九間,重檐庑殿頂,由于此門還有四間的進深,門内空間相當之大。在明朝初年,太和殿剛剛建成就被雷火所焚,于是朱棣開啟了在太和門“禦門聽政”的曆史。那時每天天還未明時太和門廣場就已很亮很亮,燈火通明,百官文東武西站列兩側,皇帝“金台”之上按序聆聽臣僚對國家大家的禀奏,并逐一進行批示,一般下了早朝,太陽都還沒有出來。這麼早起,還不得有一絲困倦之意,如果在早朝時神态倦怠、撓癢咳嗽都會被糾儀禦使記錄在冊彙報皇帝,輕者會在早朝結束之前被皇帝批評一下,重者則面臨降級或罰俸的處罰,所以明朝很多大臣們都感歎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睡到人間飯熟時”。其實皇帝也是人,他早上的工作量一點也不比大臣少。到了明朝中後期像嘉靖、萬曆這樣的懶惰皇帝也就不上早朝了,大臣與皇帝也就都輕松了。明朝的滅亡也可能就是因為太過享受了這份輕松。1太和門前巨大的青銅獅子。

2皇家典禮時儀仗隊的位置(地上呈一線排列的白色方塊)依然清晰可見。由于是紫禁城建築的木制結構使火災變成了摧毀建築的第一殺手,太和門也沒有幸免。其中最大的一次火災發生在光緒皇帝大婚之前,太和門被整個燒毀,但按照祖制皇後必須要從太和門經過,而從燒毀了的太和門中經過又對大清國運不利。怎麼辦呢?真得佩服人的聰明才智,硬是讓紙紮工匠在太和門的基座上用紙糊出來一座全新的太和門,光彩與原門無異,連鸱吻、雕飾、瓦溝等都與真物無二,甚至就連常在宮内行走的人都難分出真假,這也可以說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紙制工藝品了。太和門廣場東西兩側的協和門和熙和門分别可與紫禁城的東華門、西華門兩門相通。東華門是紫禁城的東大門,也是最為神秘的一個門,皇家門釘數目都是9的單數倍數,如皇宮為九九八十一,親王為九七六十三,即便是公、侯、官員們府阺的門釘也都是四十九或二十五這樣的單數,但唯獨東華門是七十二顆的雙數,有人傳說那是七十二地煞的鬼門。東華門的城樓現在已成為了故宮古建築展廳。在東華門與協和門之間是文華殿,清代那裡是皇帝向臣子們講學的地方,文華殿後面的文淵閣,更是皇宮裡的圖書藏館,當時著名的《四庫全書》及《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就曾珍藏于此。現在國内流行的《四庫全書》也被冠以文淵閣版的大名。西華門與東華門相對稱,但作用卻有所不同,在明清時期那是通向西苑(現中南海)的宮門,皇帝們從這裡走出就可以置身于湖光水韻的園林之中了。現在的西華門是園内車輛出入之處,也是通往故宮研究院的主要道路。西華門與太和門廣場西側的熙和門之間是武英殿,它的作用與文華殿又有很大的不同,武英殿作為皇帝在外朝的便殿,不僅作為皇帝接見大臣和舉行小型儀典的地方,甚至還曾被李自成用來舉行登基稱帝的典禮。現在的武英殿則是故宮書畫館的所在地,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石渠寶笈》展曾轟動京城。現在武英殿内展出的是《清初四僧》展,弘仁、髡殘、八大山人和石濤這四位畫壇奇才的163件作品首次被集中展出。

過了太和門是太和殿前廣場,這個廣場比太和門廣場還要大,也沒有河與橋的穿插,非常宏偉。1945年10月10日,華北戰區正式的受降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當時天安門廣場還沒有建成,這裡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廣場。前來觀禮的觀衆超過10萬人,盛況空前,超過了皇宮的大朝。現在這裡也是遊人最多的地方,故宮博物院為了方便遊人休息,還在廣場上設置了很多長椅,但也一座難求。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故宮内的遊人非常少,由于人太少了,磚縫之間雜草叢生,母親在初中時每周全校都要被組織來故宮拔草。現在的故宮隻要是開放的區域草都很少了。在炎熱的夏日裡,在太和殿前廣場,被曬壞了的遊人心裡一定有這麼一個疑問,偌大的故宮太和殿廣場怎麼連一棵樹也沒有?皇帝和大臣們難道夏天不怕曬嗎?當然怕了,在曆史上就曾出現過大臣在太和殿前廣場舉行的慶典中被曬暈的情景。但這裡是故宮太和殿前廣場,是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皇帝的行為要上達天庭,如果種了樹,樹木的不斷成長一定會把這裡變成一座森林,高大遮天的樹既影響了皇家的威嚴,也妨礙了天與地之間信息的傳達。這也是為什麼皇帝要在“禦門聽政”和天壇、地壇的祈禱場所中不植樹的原因。3太和殿前青銅香爐。

4太和殿旁大銅缸。5太和殿基座上螭首排成一線,在下雨時呈現出千龍吐水的盛況。在廣場上除了一排排坐滿遊客的座椅之外,一個個碩大的水缸也非常引人注目,如果你有心,會在故宮的很多位置都發現這樣的大水缸。明代是鐵缸,清代為銅缸,宮裡的人也把它稱為太平缸、吉祥缸、福缸。那些水缸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滅火栓了。古時宮中的消防安全全指望着它了。為了保證水質避免蚊蟲滋生,夏天時水缸需要周期換水,而冬天水缸下還要架上炭火,以免結冰無法及時使用。但其實那些大水缸也隻是一個心理的安慰,由于故宮的建築都為磚木結構,着起火來火勢無法控制,對于大火這大水缸也隻能用杯水車薪來形容其中的尴尬了。但這金燦燦的大銅缸,是可以彰顯紫禁城的氣派的。相傳,當年八國聯軍進了紫禁城見到這等金光閃閃的大銅缸,還以為是用黃金鑄成的,就想搬走,但這1600多公斤分量的缸和它們那圓滾滾的身材讓侵略者們怎麼挪也挪不動,他們實在沒招兒了,就氣憤地用刀亂砍,現在不少水缸上還有當年侵略者們留下的印迹。

在宏偉的廣場的正北就是太和殿。三層漢白玉基座之上的太和殿,總高超過35米,曾蟬聯皇城最高的非塔式建築近500年。但就是這皇城第一高也有自己的苦惱,由于初建時還沒有發明避雷技術,這第一高也變成了皇城内最受閃電“愛戴”的地方。此殿直到清康熙年間重建并沒置了避雷裝置,太和殿的主體建築才得以一直保留。

太和殿還有很多美麗的名字,金銮殿是大家對皇宮主殿的一個統稱,特指唐代大明宮的主殿。太和殿是清代皇宮(太和殿明代稱奉天殿或皇極殿)的主殿,老百姓們也就習慣地稱它為金銮殿了。而前朝三大殿,則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統稱。太和殿還與曲阜孔廟的大成殿、泰山岱廟的天贶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而中華第一殿則體現了太和殿無與倫比的規模。

電視劇裡明清的皇帝好像每天都在太和殿上朝,大臣們也好像每天都要到太和殿報到上班。其實太和殿不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那隻是大朝、登基、大婚、接見重要外賓的地方,就是一個明清時最大的政治儀式場所,代表着中國的大國形象,是整個國家的門面。細心的遊客站在太和殿前廣場上可以發現一條由正方形白色大理石構成的直線,那一塊塊石塊就是舉行慶典時儀仗隊員們所站的地方。年深日久大多雖已殘破,但你可以由此體會到當年皇家慶典時宏大的場面。9為皇家最大的陽數,面闊9間進深5間的建築規制也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而太和殿卻打破常規,把面闊加至11間。雖然是11間,但太和殿的長寬比依然是9比5的“九五之尊”規制。登殿的漢白玉台階之上9條盤龍,張牙舞爪上下翻飛呼之欲出。在三層漢白玉的基座外圍還有千餘個作為排水之用的漢白玉螭首,每逢大雨降下,都會上演千龍吐水的奇景。三層漢白玉石階正中為丹陛石,那是皇權的一種象征,用一整塊巨石雕刻而成。上面刻有海水與雲紋,龍在其間猶如從海洋飛向天空,遊人從兩側拾級而上,仿佛扶搖直上平步青雲。太和殿前月台之上還擺有日昝、銅龜、銅鶴、石嘉量,銅龜與銅鶴象征龜鶴延年,寓意朝代久遠,到了舉行大典的時候,裡面還要放置香薰,煙霧缭繞中讓太和殿宛如天上。太和殿與故宮其他主體建築一樣屋頂都鋪有僅限皇家使用的黃色琉璃瓦,建築外側紅色的外牆與大柱組合在一起彰顯着皇家的富麗堂皇。而在屋檐下、柱子間背陰的地方又都用藍或綠等冷色調的彩繪進行裝飾,顯得凝重大氣。擡頭觀望橫脊兩端一對故宮内最大的鸱吻,兩側各有2條鐵鍊垂下,那就是中國最古老的避雷裝置。8條側脊上更有代表十全十美的10個神獸,其前是騎鳳仙人,其後10神獸分别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1太和殿。

2中和殿。

3乾清宮前仙鶴。

4乾清宮前仙龜。

5乾清門前銅獅。

6坤甯宮前日晷。

遊客現在想進入太和殿内估計是不大可能了,記得上學的時候我有幸進去過一次,回想起來甚是慶幸。在殿内滿鋪的金磚之上站一站也是一種滿足。據記載,太和殿中共有龍形的圖案或飾品12654件,彰顯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望向太和殿内,迎面就是一塊“建極綏猷”匾額,字為乾隆皇帝禦題。建極綏猷取自《尚書》的《周書》與《商書》,意即建立和遵循宏大的中正之道,所表達的也是和“太和”二字一樣的天下太平之意。匾額下面那金燦燦的寶座就是中國曆史上不知被多少野心家、政治家們朝思暮想的金銮寶座。那寶座坐落于7級台階之上,有人是有能力坐而坐不上,而又有人是無能去坐卻硬要把他放在上面。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極時還不滿3歲,在大臣們的山呼海嘯之中他哭着喊着“我要回家,我要額娘……”被吓得尿了龍椅,在旁邊無奈的親爹、攝政王載沣隻得一直安慰着“咱們這就完了,這就完了。”這位皇帝父親的話還真靈驗了,沒過多久,清朝就真的完了。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它簡直就是一個大亭子,因為是攢尖頂,所以上面的鎏金寶頂格外醒目。在清代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九卷有這樣的記載:每逢日出一道金光從寶頂上射出,一直可到數裡外燈市口附近。可見當年曾家住東四附近的紀大學士一定在夏日清晨上朝的路上見過那美麗的奇景。殿的規格也是它在明清皇宮中的作用所決定的。中和殿是皇帝在去太和殿進行典禮時的準備場所,在那裡,禮部的官員們會向帝後再次禀奏本次典禮的重點事宜。皇帝在去天壇、地壇、先農壇等處祭祀之時也會在這裡進行準備。殿內不是十分高大的寶座上方,“允執厥中”匾額為乾隆皇帝親筆所題,此匾體現了殿名的意義:“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保和殿是前朝三大殿最北面的一座,規格隻是重檐歇山頂,脊獸也隻有9隻,和皇宮内很多的殿宇規格大小基本沒有區别。之所以位列前朝三大殿在于它不可取代的功能,明朝時皇帝入朝先在這裡更衣,再前往太和殿參加典禮或前往禦門聽政。清朝時那裡的功能就更多了,除夕和正月十五,那裡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一品大員等高級官員們“聚餐”的地方,每三年一次的殿試也在那裡舉行。在保和殿以北,騎着北京中軸線,還有故宮中最大的一塊丹陛石,海水流雲間九條金龍上下翻飛,栩栩如生,格外精美。這一塊丹陛石正對着的就是紫禁城後宮的大門乾清門了。

來到皇帝氣派的家

過了乾清門就進入了皇帝的家。乾清門也是清代帝王們禦門聽政的地方,皇帝們一出家門就可以上班了,比之明朝皇帝可以少走不少的路,而大臣們也都增加了500米健步走的健身機會。乾清門遠比太和門小,雖不如太和門宏偉,卻更加關注細節。兩尊黃銅獅子在太陽下爍爍發光,獅身的圓潤與平滑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如果你留心細瞧,就可以發現母獅爪下的小獅是雄是雌。門兩側的八字牆也可以說是我國最大的八字牆了,聚氣納福彰顯着中國堪輿之術的理念。牆上的琉璃山花燒制得十分精美,花瓶中9朵大花10朵小花,反映着後宮陽數的花朵比陰數的花朵大,寓意男尊女卑;陽數的花朵比陰數少,體現一夫多妻。進得門去,一條筆直的丹陛橋直通乾清宮大門,這也是中軸線上唯一的一座丹陛橋,當年,它曾保護了多少皇帝的膝蓋免受上下台階之苦。但這條寬闊的丹陛橋隻為皇帝一人服務。乾清門内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住宅了,也應是世界上發生故事最多的私人住宅,即便是一個普通的嫔妃都可以拍成一部幾十集的電視連續劇,隻可惜史書上沒有多少記載,反倒是為現在的編劇們增加了很多想象的空間。

乾清宮、交泰殿與坤甯宮所在位置與前朝三大殿相仿,故稱“後三宮”或“後宮三大殿”。“後三宮”周圍有高高的宮牆環繞,形成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大院落,好像一座紫禁城内皇帝起居的獨立四合院,但在這院中,帝後兩口子的關系遠比北京胡同中的普通夫妻關系複雜多了,有那麼多嫔妃摻和其中,又都難脫與政治的聯系,故事也就多,有的讓人心酸,有的血腥,又有的讓人啼笑皆非。看規制與建築特色,大家可能以為那三座大殿是一起問世的。并非,乾清宮與坤甯宮是紫禁城建起時為帝後設置的寝宮,而中間的交泰殿則是崇尚道學的明嘉靖皇帝所建。在《周易》中乾天坤地的排列為“泰”卦,“泰”卦有吉、亨之意,寓意着國泰民安、國家安定。但正是這交泰殿的興建者,差一點就死在了交泰殿前面的乾清宮之中。有人說嘉靖皇帝是個有雙重性格的人,一重性格是溫柔的,經常不上班的他有時在乾清宮前邀約一些“仙人”問道、煉“丹”,有時和自己心愛的小貓一起懶懶地躺在長椅上曬着太陽;另重性格又是殘暴的,皇考案中曾在午門杖斃過直言的大臣,在自家的“四合院”中也虐殺過宮女。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的晚上,可憐的宮女們的憤恨終于集體爆發,16名宮女,哆哆嗦嗦地手持白绫集體行刺,但由于沒有殺人經驗,刺殺未遂,被集體淩遲,變态的嘉靖皇帝還做了刑場上的特邀佳賓。據說,之後嘉靖皇帝就在乾清宮内不同的房間内設置了27張床榻,每天自己任意選一張床就寝,有事呼喚,其他人才可進入。這樣刺客得有買彩票的手氣,才可以殺得了他。7保和殿。

8太和殿一角。

9保和殿後丹陛石。

10乾清宮院内房脊勾心鬥角。

11乾清門八字牆影壁山花。

1乾清門。

2交泰殿。

3乾清宮内景。

4交泰殿内景。

始建于嘉靖朝的交泰殿,自打建好以後明朝不但沒有國泰民安蒸蒸日上,反而走向了末路。到了清代,這座像亭子一樣的小“大”殿,也沒有太多的實際用途。在乾隆一朝,那位比曆代皇帝都喜歡篆刻藝術的當家人,把這裡變成了玺印的展廳。圍繞着交泰殿的寶座四周共安置了25方寶玺,以祈求上蒼保佑大清能享國25代(時傳東周為最長的朝代共傳25代君王)。可如同嘉靖建立交泰殿是為了讓明朝長久昌盛一樣,還是天不應人願,從乾隆之後清朝也開始走下坡路,其後愛新覺羅氏的王朝隻延續了6代。奇怪的是從乾隆皇帝算起,上面也有6代皇帝,更為巧合的是如果算上嘉靖的父親(歸封為興獻帝),後南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以嘉靖皇帝為界,前後也正好都是對應,各12位皇帝。這也正符合了交泰殿這個陰陽交界的位置。

坤甯宮與乾清宮在位置上是對稱的,但兩建築特别是窗台上卻是大相徑庭。乾清宮的窗棂是三交六椀樣式,非常的雍容華貴,而坤甯宮的窗戶看起來有點像東北民居常用的窗戶,分為内外兩層,内層固定,外層可做直棱吊窗,夏天時可以挂起。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坤宇宮是皇後的寝宮,也是後宮中最為尊貴的殿宇之一,是進行帝後大婚的地方,新婚的帝後要在這裡居住3天。但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後卻在起義軍破城的時候在此處自缢以身殉了大明,為這一神聖的場所增加了很大的不吉。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後,就按照滿族人的薩滿教習慣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使之成為了後宮中最重要的祭祀場所。現在從坤甯宮的後面還可以看見一根高高的煙囪,那就是當年祭祀排煙所用的。當然,房後立煙囪也是滿族一貫的習俗,貴為皇帝也難脫其俗。

别有洞天的禦花園

坤甯宮後面就是坤甯門,雖然與乾清門相對,但從規制上可以看出很大的差距,就連八字牆上的琉璃山花也少了幾朵,這也反映出了封建男尊女卑的固有思想。出了坤甯門就進入了禦花園,那裡是後宮佳麗們最喜歡的地方,她們一入宮中就永無出宮之日,禦花園成為她們不再面對紅色宮牆放松心情的唯一享受。如今禦花園也是遊人最多的地方,從中、東、西三條通道過來的遊客都彙聚到這裡,禦花園的遊覽也把紫禁城之旅帶入高潮。禦花園内各種形态的古樹參天而立,它們有的呈人字形,有的似螺旋向上生長,還有的長出很多樹瘤。禦花園中的奇石更是數不勝數,什麼英石、昆石、太湖石、靈璧石,俯眼皆是,還有來自海洋中的劍石、珊瑚石等,除了散布于園中之外,還集中形成了堆秀山。堆秀山上的禦景亭也是禦花園中的制高點,每到中秋皇帝都會來此賞月。坐在無數奇石之上,欣賞一輪明月,那時皇帝一定以為,那明月也是自己禦花園之中的一道景緻。

禦花園之中還有一座園中之園。天一門與坤甯門同處于中軸線之上,天一門後的欽安殿也成為了紫禁城内的最北端的殿宇。小院中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碩大的夾杆石,讓人可以想象到當年黃龍旗飄蕩在紫禁城上空的場景。欽安殿也是故宮内唯一的一座有道教背景的殿宇,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從遵從道教的明朝一直延續到以佛教和薩滿教為主的清朝。殿前的天一門有道教所說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水在五行中屬北方,而殿中的真武大帝又是道教的北方之神,可能隻有這樣的組合才可以壓得住紫禁城的北方。繞過欽安殿,穿過同處在中軸線之上的承光門和順貞門,眼前高高的城樓就是神武門了。其實,這座坐落于紫禁城北面的城門,應以北方神獸玄武為名,但由于與愛新覺羅·玄烨皇帝的名字有一字相同,為避諱才改為神武門。這神武叫起來倒是比玄武更加威武一些。走出神武門也就走出了故宮,回首,方才看見故宮博物館碩大的匾額。

如果大家按照這條故宮中軸線,走完故宮用時應該在1個小時左右,雖然隻遊覽了故宮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些卻都是故宮建築與皇家文化的精華部分。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故宮,這樣走就差得多了。故宮是文化的寶庫,它彙集了中國皇家文化、祭祀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多元文化,故宮就是一座文化的寶庫,那裡不光有北京故宮所珍藏的寶物,還彙集了來自沈陽故宮與熱河行宮的10餘萬件文物,要想全都了解,可能用盡一生時間都是遠遠不夠的。

5疊秀山及禦景亭。

6天一門前麒麟。

7欽安殿前夾杆石。

8神武門上高高懸挂着故宮博物院匾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