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遠望明樓。
2陵門,舊物翻新還是新建?高高的紅色圍牆,在山的映襯中,在莊稼地青紗帳的簇圍中,朱門深鎖,不經特批,無關者任誰都是進不去的。一個老婦背着山柴貼牆貼門緩緩走過,步履蹒跚。是老婦使陵牆陵門顯得歲月彌深,還是紅牆紅門使老婦更見蒼老?門前的廣場很開闊,立磚鋪設的地面,荒草從磚縫中鑽出來,給門前廣場添了一層綠茸。這就是我十多年前一次去十三陵從外面看到的永陵。站在永陵外看永陵在記憶中還有一個畫面,記憶更深刻。那是秋季的一條小道邊,小道邊聳着翠黃的樹,冠大而蓬松,不遠處是永陵聳起的明樓,明樓是金黃與大紅的剛性色彩,在秋色的斑斓中,那剛硬之色襯着一樹柔柔的翠黃,讓人生出一種感動,覺得眼界中的畫面就是一曲生命的交響。
朱厚熜的永陵是有外羅城的,這在十三陵明帝陵中很特殊。朱厚熜開了在陵園建外羅城的先例,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朱翊鈞又效仿他,于是十三陵就出現了兩座有外羅城的陵園,形成了天壽山兆域内第二第三大陵。他們膽兒大,但都沒敢超越遷都于北京的老祖宗朱棣。3陵園外的廣場,曾有多麼豐富的文化内容!
4陵外秋色。永陵外羅城僅存遺址了,看到的包住永陵的紅牆處即是?永陵定陵兩座外羅城都沒能留下來,隻能憑想象編織它們的樣子,那應該是很氣派很雄偉的,看看方城城牆和寶城城牆就知道了。十三陵特區的明陵專家胡漢生說,有關嘉靖帝建外羅城,有一個來自《帝陵圖說》記載的傳聞,有一個來自《明世宗實錄》上的史料,兩說不一。傳聞說,“帝陵即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帝登陽翠嶺(原名十八道嶺,即永陵其後之山,嘉靖帝嫌名不好聽,親自改稱陽翠嶺)顧工部曰:‘朕陵如此止乎?’部臣倉皇對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堅厚,壯大完固。”而按《明世宗實錄》,按照明世宗把妃子們也葬在陵園内的構想,陵園圖紙是設計了外羅城的,寶山城外,明樓之前,左右相向的外羅城内安葬世宗的皇妃們。其後,皇妃葬外羅城内的計劃未見實施,外羅城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是建成了。
外羅城來由的兩種說法你覺着哪個更真實?還是嘉靖帝有話不好明着說出來,工部官員察言觀色心領神會地溜須拍馬更符合實際吧?比較朱棣的長陵,永陵越制越禮了。它是照着長陵的模式和規模去的,但終究還是有所顧忌,嘉靖帝的話說得很有些水平:“陵寝之制,量仿長陵,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其意是說,不要仿長陵噢,我不會批的。于是設計圖隻比長陵小了那麼一點點,很快就批了。經辦的臣工是嘉靖皇帝肚子裡的蛔蟲,拿捏的分寸恰到好處。
用了11年的時間,永陵才算建成。
和外羅城一樣,左右配殿、神廚神庫都是遺址了。永陵1955年修葺過,城前方院外廓牆體左右牆牆帽有一部分被更換過。第一進院的陵門是宮門的形制,專業上懂行的能看出門樓與長陵的異同。門樓的台基有26米長,半米多高,進深不到6米,門洞内的紅漆門扇是後配的。像宮門式的陵門并不是祾恩門,祾恩門是二進院的門,前牆沒了,隻存牆基,祾恩門也隻存台基,須彌座四角的石雕螭首都保存着,但多有殘破,圍欄的欄闆望柱蹤迹全無,想知道此門原來是什麼樣子,可到長陵去看。前後踏跺式台階,台階中路的禦路石雕很精美,海水江崖之上左升龍,右降鳳,還有雲紋。祾恩殿在第三進院落裡,僅存前牆牆基、祾恩殿的台基、月台、月台前的三出踏跺式台階,月台兩翼也有旁出的踏垛式台階。牆基、殿基上的建築都沒了,無遮無攔,視野開闊,開闊出空曠,由此也就親身感覺到了永陵如何占地之廣,原建規模如何之大,并強烈地想知道,為什麼曆史總是和祾恩門、祾恩殿建築過不去。自然的損毀毀不了這麼慘。
祾恩門、祾恩殿遺基上都可以見到明清兩代的柱礎石,明代的柱礎石最寬的直徑達1.2米,那柱子之粗是可以想見的,而且為金絲楠木柱。清乾隆帝借修明陵,用拆大改小、偷梁換柱,盜取明帝陵的磚石木料,尤其是盜取金絲楠木就成了無法避開的話題。乾隆皇帝是竊賊嗎?劉寶瑞相關内容的單口相聲影響深遠。十三陵特區的文物專家又怎麼說?胡漢生說非也!他說乾隆皇帝是被冤枉了。拆大改小的建議是負責修陵的大臣工部尚書金簡、戶部侍郎曹文埴等人提出的,原因是十三陵的修繕範圍較大,到乾隆年間楠木已經采伐殆盡,若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永陵兩處購求大木更難辦理,因此建議将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再将拆下兩庑各座木料配搭給永陵,永陵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如此轉移籌辦,不獨長陵規模可仍其舊,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并皆宏敞。乾隆皇帝同意,同意而已呀!十三陵是全部大修,國庫裡得掏多少銀子,得用多少磚瓦木料,得用多少勞力,有這個省工省料省錢的法子幹嗎不用?明代皇帝又不是朕的祖宗!設身處地的為乾隆帝想,他真沒有不同意的理由。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是幾百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來的,管不到他,他隻求他臣民中的漢人高興就行了。
長陵按原有的樣子保修了,今天你去長陵的祾恩大殿,那列陣于殿中的一根根楠木大柱不讓你震撼驚歎嗎?永陵的縮水了,祾恩殿由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縮到了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祾恩門由面闊五間改為了面闊三間,重檐式殿頂也改為了單檐的。不幸,不管清朝是怎麼縮怎麼改的,民國時都坍塌了,隻有台基柱礎在述說着悠悠往事。慶幸的是,寶城、明樓都比較完好地保存着,而且是明朝的舊物、舊制。
對明嘉靖年的這位皇帝,不管後世評價好壞,我想今天的人們還是應該感謝他的,天壇被圈進城内,成了北京的旅遊熱點之一,不能說和他沒有關系。他的陵墓也是很有看點的,期待着能有公開開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