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滇緬鐵路卻從來沒有運行過火車,是在雲南省的版圖上也找不到的一條鐵路線。鐵路的路基剛拓出準備鋪軌時,日軍占領緬甸後打進了滇西,民工和技術人員為了抗戰的勝利,隻得親手将自己修成的鐵路路基炸毀……
現在,昔日的路基多數湮沒于荒煙雜草中,人們也就漸漸地把這條本來可以橫貫中緬邊地、連接太平洋口岸的國際大通道忘卻了。當年雲南省主席龍雲将軍在滇緬鐵路的開工典禮上,親自揮動鋤頭挖下第一鋤土塊。
建設下箐第一谷架橋梁鷹架時的情景。
為修建滇緬鐵路運木料的牛車隊伍。“如果你要探訪滇緬鐵路的遺址,建議你先去西段的臨滄市的雲縣、耿馬縣、永德縣,因為,這幾個縣的人民在修築滇緬鐵路時,付出的犧牲最大,也最慘烈!”這是在臨滄市政府工作的朋友對我說的話,他說,“這幾個縣的滇緬鐵路遺址,都是坐落在美麗的瀾滄江畔、南汀河畔,從傣族、布朗族、佤族等聚居區穿過,從現在的風景旅遊的題材觀點看,西線的瀾滄江百裡長湖、瀾滄江大峽谷、南汀河國界河,神秘的阿佤山等自然景觀是全線中最美、最雄壯、最能撼動人心的,其雄偉、美麗的景色可以與阿爾卑斯山相媲美,而鐵路遺址沿線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等,卻是在阿爾卑斯山地區沒有的。”
于是,我便将探訪滇緬鐵路遺址的重點放在了臨滄市。在今年4月上旬,傣族的潑水節到來前夕,我又踏上了去滇西尋訪滇緬鐵路遺址的路程。
被炸毀的鐵路遺址
第一次聽說滇緬鐵路,還是在少年時期的事了。那時,每天吃過晚飯,我們都會到距離家不遠的個舊火車站玩,曾經聽一個認識的老司機說,在抗日戰争時期,在雲南省的臨滄地區修築過一條鐵路——滇緬鐵路。但剛修好路基、隧道,即将鋪軌的時候,日軍就占領緬甸了,隻好又将修好的路基炸毀了。
2007年的5月,我第一次到地處滇西的臨滄市采訪,當坐的班車跨過瀾滄江進入雲縣境内,看到了忙懷大轉彎的第一座滇緬鐵路隧道遺址時,探訪遺址的念頭不禁油然而生……
1935年,蔣介石命令交通部次長曾養甫主持國内的鐵路修築計劃,曾養甫受命後就意識到,應該修築一條從大西南國境與國際聯系的大通道,這就是滇緬鐵路。曾養甫到雲南視察時,他向雲南省主席龍雲提出自己的想法,要積極籌建滇緬鐵路,得到了龍雲的贊成并達成共識。龍雲立即命雲南省公路局承擔此事,約請鐵路工程師踏勘線路,寫了一份詳盡的《查勘滇緬西段路線報告書》,由曾養甫呈報中央政府,但深陷“西安事變”的蔣介石及國民政府根本無暇顧及。
1937年8月3日,當日本侵略者向上海開始進攻,淞滬抗戰爆發了,于是,他便向蔣介石提出了在雲南修築滇緬鐵路的計劃。面對可能将要爆發的全民抗戰,蔣介石當然知道修築滇緬鐵路的重要。9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特意與龍雲議修滇緬鐵路與滇緬公路,龍雲爽快地答應并承諾将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忙懷鄉境内的214國道就是原先的滇緬鐵路的路基改建而成,“忙懷大轉彎隧道”遺址就伫立在公路旁邊。
探訪坐落在羅閘河邊的太平關(鬼門關)隧道遺址。
坐着快艇在瀾滄江百裡長湖進行探險尋訪,岸邊和水中的一部分地段就是曾經的滇緬鐵路的路基。
1938年5月底,滇緬鐵路的路線最終确定下來。滇緬鐵路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昆明經安甯、祿豐、楚雄至祥雲,西段從祥雲、彌渡、雲縣,經孟定南汀河出境,到達緬甸滾弄,連接緬甸鐵路支線的臘戍站。國内全長880公裡,全線設計為米軌鐵路,以便與當時已經修建好的滇越鐵路接軌。
1938年秋天,國民政府在昆明成立了“滇緬鐵路工程局”,任命曾主持修築杭江、浙贛、湘桂鐵路的鐵路巨擘杜鎮遠為局長兼總工程師,杜鎮遠延聘了一批一流的工程技術人員。當時的測繪工具簡陋,隻有羅盤、水準儀、氣壓表等,卻要在深山密林中測出方位、距離、高差,繪制出萬分之一的草測圖。鐵路施工所需的勞力,主要在沿線各縣征集。
1938年12月25日,滇緬鐵路全線動工。鐵路要開鑿43條隧道,76次跨過河流。來自全國各地的幾萬工程技術人員和30多萬雲南民工,在缺乏機械化設備,經費不足、糧食困難和地形複雜等艱難的條件下,不顧山高林密、風雨烈日、瘴疠疾病、饑餓艱困等逆境,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采取原始的火燒、人挑手挖等土方法,将在雲南境内全長近900公裡的鐵路路基從昆明1寸、1寸地往中緬邊境線上延伸、延伸……
被遺忘的鐵路
我們沿着214國道進入雲縣的忙懷鄉轄區内沿着瀾滄江邊緩慢地行駛,當車子來到近2571公裡裡程碑處轉過一個大彎時,一個在公路邊的廢棄隧道便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旁邊一塊書寫着“滇緬鐵路遺址,忙懷大轉彎隧道”字樣的指示牌,這裡便是有名的忙懷大轉彎隧道滇緬鐵路遺址。
對于這個隧道,我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我第一次來臨滄市采訪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佤族文化,我看到了公路邊伫立着的這一塊牌子上的字樣,旁邊是一個黑黑的洞口,周圍已經長滿了荒草,那就是忙懷大轉彎隧道。而現在的忙懷大轉彎遺址,隧道已被山體掩埋,隻有細看才可以看出當年的痕迹。
出雲縣縣城後,便沿着214國道向距離縣城15公裡的分水嶺駛去,穿過了紅土坡隧道,往前300多米就是聞名遐迩的分水嶺。
分水嶺的頭道水,位于雲縣愛華鎮頭道水黑馬塘村214國道公路邊。而214國道的祥(雲)臨(滄)公路這一段的部分公路,就是當年的滇緬鐵路的路基。當地人告訴我:要了解雲縣的滇緬鐵路修築情況,應該到分水嶺的頭道水的滇緬鐵路遺址園看看,可以通過雕塑、鐵軌等很詳細地了解當年西段的臨滄市的各族人民參與修築滇緬鐵路的英雄、悲壯事迹。而頭道水發源于箐頭村,一直向南流進了南汀河。民國以前的馬幫年代,從長坡嶺出發,到羊頭岩得繞過這條彎曲的小河48次,故而這條河又被稱為48道河,頭道水所在地為第一道,因而稱頭道水。這裡的位置非常的險要,是當年馬幫走夷方的必經之地,明、清兩朝曾在此設關卡,稱永鎮雄關。分水嶺,則是臨滄市境内怒江水系南汀河流域和瀾滄江水系羅紮河流域交界分水處。因此,地處滇緬鐵路的路基上的遺址紀念園,不但可以瞻仰滇緬鐵路修建的悲壯曆史文化,還是一個能體驗、欣賞特色自然地理資源那“一腳踏兩洋”特色地理奇觀的旅遊景區。
“一腳踏兩洋”的景觀?一聽到這,我不禁感到非常的驚奇,原來,分水嶺是一水分兩大洋(印度洋、太平洋)的奇特地方,在這落下的一滴雨,如果往北則流進了南河、羅紮河、瀾滄江,從西雙版納出境後稱為湄公河,流經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最終在越南的九龍江注入太平洋;如果往南則流進頭道水、南汀河、怒江(境外稱薩爾溫江),流經緬甸,最終在阿達曼海注入印度洋。滇緬鐵路的遺址。走進滇緬鐵路遺址園,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景觀便一一呈現在眼前,主要有幾個方面内容。一是滇緬鐵路遺址浮雕;二是“兩洋分水”景觀動感标志性設施;三是歌頌滇緬鐵路建設壯舉的主題歌石刻碑,上面刻着相關曆史資料和文字圖片。當我在一個美麗的傣族姑娘的塑像前停住腳步時,随行的當地人告訴我:這個傣族姑娘名叫玉妹,家住在勐撒壩,她的丈夫在新婚的第二天就被征去修鐵路了,卻再也沒有回來。于是,她便沿着修好的滇緬鐵路路基去找,邊走邊叫着丈夫的名字。後來,在一處工地上她遇到了一個同村的鄉親,那個人告訴她:她的丈夫到工地的第二天就被石頭砸死了,遺體就埋在灰塵彌漫的路基下面,玉妹從此開始了自己孤單地生活的日子。當這個遺址園開始修建時,在開工的儀式那天,有人看到了90多歲的玉妹老人悄悄地站在人群中……
看着這些剛毅又嚴肅的浮雕。他們當中,有青壯年,有兩鬓斑駁、皺紋爬上臉頰的老人,特别是一個前胸背着剛出生的嬰兒,背上又背着沉重的背籮在工地上參加修路的年輕母親的塑像吸引了我。他們,是被征召來參與鐵路修建的傣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同胞,他們用自己的實實在在的行動,超出常人想象的毅力,在西南邊疆,為抗戰做出自己的貢獻。
離開了遺址園,我們又沿着214國道尋找而去,當來到一個名叫太平關的懸崖峭壁前時,當地人指着公路下面的一條便道說:那就是滇緬鐵路的老路基。我定神看去,隻見在奔騰不息的羅閘河旁邊,一條寬敞、平坦和有着一些曲線,能行駛一輛大貨車的土路在一直往前延伸。河邊的懸崖絕壁下,一個飽經滄桑的隧道口呈現在視野裡,原來,這裡就是雲縣有名的太平關隧道。我擡頭仰望上去,隧道口懸挂在一道險峻、蒼桑的懸崖下面,遠遠地看上去,那懸崖就好似一個布滿滄桑的臉龐,而隧道口就宛如臉龐上的一隻充滿希望的眼睛,在久久地注視着來往的車輛、行人,也許還在遙望着那一列應該來自祖國内地的火車早日到來,又如蒼涼的竹箫上的箫口,在演奏着一曲對火車難以圓夢的絕唱。近八十年過去了,這一條鐵路的路基,隧道靜如處子,從來沒有火車穿梭而過,隻有盡頭那端的藍天和森林,冷月和星星,陪伴着它們……建立在滇緬鐵路路基旁邊的“滇緬鐵路遺址園”。
背負鐵路的鐵軌,表達了滇西人民渴望鐵路修到自己家門前的強烈夙願!
被奪去的生命本來可以将車子開上路基一直往前行駛的,但是,我們沒有啟動車輛,下了車背上行囊開始徒步。因為,為了修這條鐵路付出了10萬條生命,其中的一半多就是在雲縣的這一段線路上,而他們的遺體,由于施工緊張,人們來不及為死去的人建墳,大多草草的就地埋葬在路基下面或是路基兩邊。我們不願意将車子開上去驚動那些英雄的靈魂,隻想讓他們好好地安息。
走在昔日的鐵路路基上,極目環視,隻見這裡的懸崖峭壁上,還遺留着當年的民工們開山鑿石的痕迹。身臨其境,我不禁想起了一些滇緬鐵路的資料中所叙述的修路情景:沒有挖土機,沒有碾路機,沒有先進的工具,築路工人們便帶着自家的鋤頭、錾子、大錘、扁擔等原始工具,唱着雄壯的調子,就去開天辟地。當時由于炸藥緊缺,民工們就采取用繩子将自己的身軀吊在懸崖上,用木柴把岩石燒熱後再澆上涼水使堅硬的岩石爆裂後,再用鋼釺撬、用錘子鑿等原始方法進行施工,他們當中有的人在懸崖上施工驚擾了老鷹的栖息地,被憤怒的老鷹啄去了眼珠,負痛慘叫跌落到了羅閘河中,也有的人忽然被滾落的石頭砸到了崖下……
由于雨季氣候的炎熱,沿着瀾滄江、羅閘河、南汀河等河谷地帶這一段線路修建鐵路的民工自搭窩棚,除了飽受饑寒交迫、生活艱苦、生活的困苦外,由于瘧蚊太多,緻使痢疾、傷寒等病不斷流行,不少民工染病死亡葬身山野……據曾參與滇緬鐵路修建的周光明老先生講述,當時,這一段線路的瘴疠都非常惡劣。每天直到早上10點,才會霧開日出,到日中時候,水汽蒸發,日光反射,從地面上還冒出紅綠煙霧。加上沿線瘧蚊傳播惡性瘧疾,所有到這個地方施工的民工幾乎全部死光。據《緬甯縣志》載:“(12000)路工中受雲縣瘴毒死亡233人,跌傷2人,殘廢5人。”雲縣的“鬼門關”(現在改稱“太平關”)由此更加名傳四方。施工有時還要經過邊區一些原始森林地帶,在這些地方施工,甚至有老虎竄入工棚将人叼跑。工程隊視察工地,如果當天趕不回來,要露宿溪邊,四周必然燃置篝火,第二天起來,篝火邊上,還殘留着有虎豹的足迹。出門總要帶着鑼,遇到老虎,敲打一陣銅鑼聲。有時,還會遇到走私大煙的馬幫,他們打着火把在密林中疾走。一旦相遇,免不了就又是一場激烈的槍戰……
滇緬鐵路的修建,是數十萬工人與自然抗争、與病魔抗争的結果。最典型的地方要屬雲縣。雲縣作為滇緬鐵路線上重鎮,鐵路須穿境而過,是過境鐵路最長的地方,而雲縣的瀾滄江、高山、河谷、熱壩,形成了十分獨特的立體氣候,大雪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拿戈河、溫竹河、拿魚河凜冽清澈,河谷溫泉星羅棋布,山險、江急、林莽莽,這樣的地勢下修建鐵路,太難。滇緬鐵路開工那一年,正趕上雲縣瘧疾大流行,出現了死亡村、死亡鎮。那年雲縣新城壩永勝村全村2000餘人死了四分之三,24個村子有3個村子全部死光,有3個村子基本死光,剩下的男人不能勞動,成年婦女不能生育,100多個婦女一年隻生了5胎。
在修建滇緬鐵路的時期,還有三大項公路工程,也在雲縣展開着,需要雲縣人出工出力,全縣幾乎男女老少都被征到了修路上。雲縣人在遭受多重困苦和死亡威脅中,用盡生命最後的力氣,支撐了滇緬鐵路的不停推進。血肉的拼搏,加上後來美國援助的機械設備助力,進度創造了奇迹,近900公裡滇緬鐵路,僅用兩年半時間,恰到1942年4月日軍占領緬甸時,基礎工程全都完成,其時間速度之快,讓世界驚歎。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經稱贊說:“中國政府能在短期内完成那艱巨工程,此種果敢毅力和精神,實令人欽佩……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可以同巴拿馬運河工程相媲美……”
1942年4月,滇緬鐵路路基全線修通,備好了枕木,隻等待着鋪軌了。正當為修築滇緬鐵路而付出了重大犧牲的滇西各族群衆翹首盼望火車開來時,一個萬萬沒有想到的局勢發生了。
4月8日,日軍繼攻占緬甸後又攻占了緬甸北部撣邦的首府——臘戍,逼近雲南。5月10日,日軍攻克了雲南的滇西重鎮騰沖。騰沖淪陷的消息傳來,整個大本營為之震蕩,如果再不炸毀滇緬鐵路的路基,讓日軍機械化部隊沿着這條大動脈飛速進攻昆明,那全國淪陷的日子也就不遠了。5月12日,蔣介石親自給曾養甫打電話,下達了炸毀滇緬鐵路的命令。第二天,曾養甫來到彌渡縣的工程指揮部,流着淚水下達了炸毀鐵路的命令。
接到炸毀鐵路的路基、橋梁命令時,整個滇西的老百姓不禁驚呆了,悲恸異常,這可是犧牲了10萬人性命換來的血脈之路啊,這是承載着西線的雲南人民乃至中國人民希望的大動脈呀,特别是要他們親手去炸毀自己用雙手建設的鐵路線,這好比要讓父母親親手将自己還在搖籃裡的嬰兒殺害,誰下得了手呀?
但是,為了保住整個中國西南的戰略腹地,為了抗日戰争勝利,為了反西斯戰争勝利,滇西人民接受了這條鐵的命令,在1942滇緬鐵路西線的鐵路路基和橋涵被盡數炸毀……雕塑中的這個傣族婦女玉妹,家住在勐撒壩,她的丈夫在新婚的第二天就被征去修鐵路就被石頭砸死了。
為了修這條鐵路付出了十萬條生命的代價。
滇緬鐵路遺址園裡面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示了當年雲縣人民參加修建滇緬鐵路的情景。TIPS
交通:飛機:可以坐飛機到臨滄機場,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每天都有飛往臨滄市的航班,到了機場所在地的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再坐機場大巴到臨滄市區的客運站,換乘發往雲縣的班車。班車:昆明市西部客運站每天有多趟發往雲縣的長途汽車,也可以從大理州的下關市客運站坐班車前往雲縣、臨滄的班車,下關客運站每天有很多趟發往雲縣、臨滄市區的班車。滇緬鐵路的遺址基本坐落在縣城周圍不遠,可在當地打出租車或是包車前往。自駕:從昆明-楚雄-祥雲下高速上老214國道-彌渡-雲縣,滇緬鐵路在雲縣的遺址就在214國道公路兩邊,而在雲縣境内的214國道基本就是原來的滇緬鐵路的路基。
住宿:雲縣住宿的賓館較多,基本各階段需求都能滿足。且臨滄當地的小旅店很多,私人開的家庭旅館也不少。
美食:雲縣有很多美食,其中最有名的當地名小吃是木瓜煮雞、手撕雞、雞肉米線和木瓜酒不可不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