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蚵殼厝閩南民居的海洋元素

蚵殼厝閩南民居的海洋元素

時間:2024-10-31 01:39:55

蟳埔,是泉州灣内晉江出海口的一個小漁村,村子裡随處可見蚵殼牆、紅磚牆的閩南古民居,稱為『厝』。蚵殼厝是蟳埔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據說蚵殼是宋元時期古商船從非洲東海岸運過來的,被當地人用作建築材料。這種蚵殼厝不僅堅固抗風雨,還通風透氣、冬暖夏涼,外觀有粗犷之美。

古閩越族的遺風

閩南沿海,夏秋之際多台風,“堅不可摧”是當地人對房屋的基本要求。牡蛎是用殼固定在沿海岩石上生長的貝類,牡蛎殼質地堅固且易于獲得,很早就為閩南地區的人們所知,并用于建築的牆體上,這種用牡蛎殼砌築和裝飾的房子就稱為蚵殼厝。用牡蛎築牆,一般選擇體型較大的牡蛎,如近江牡蛎、長牡蛎等,在福建沿海多有分布。砌築時,将牡蛎殼凸面向上,稍作外傾,以便排水。

泉州先民傳承“古閩越族”拾蚵殼拌海泥築屋的遺風,有不少古老的蚵殼厝存世,主要分布在泉港區的南埔、後龍、峰尾,惠安的崇武,豐澤的東海,晉江的深滬、英林,以及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漁村。目前蚵殼厝較為集中的僅有豐澤區東海街道的蟳埔社區、法石社區、東梅社區和金崎社區一帶,尤以蟳埔社區保存最多。

蟳埔社區位于桃花山嶺鹧鸪山下、泉州灣畔,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漁村,保存有數十座蚵殼厝,有明清時代的遺存,也有新中國成立以來建造的新厝。

Tips

蚵殼厝的四種裝飾

◎石基以上整堵牆均嵌滿牡蛎殼,明清時代較為普遍。

◎裝飾牆外窗戶的兩側,與紅磚和條石組合,通常是現代民居建築。

◎裝飾屋檐下、地基以上,處牆體的中間部位。

◎隻裝飾在屋檐下、牆體頂端。

攝影/MoMo蚵殼究竟來自哪裡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曾是“東方第一大港”,由這裡開始的海上貿易活動,也給泉州當地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建築風格帶來深遠影響,蚵殼厝即是一個例證。

有文獻資料顯示:蟳埔村的蚵殼厝始建于宋末元初,所用的蚵殼并非泉州原産,而是來自非洲東海岸。當時,泉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滿載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先至南洋,後經印度洋、非洲東海岸,最後到非洲北邊海岸卸貨。返航時,如船艙内不載貨則重心不穩,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員們就将散落在海邊的蚵殼用來壓艙,回到泉州港後就堆放在海邊。元末明初時泉州常受倭寇侵擾,先民因地制宜,将蚵殼嵌在牆體外側以堅固房屋,成為早期的蚵殼厝。

其實,關于蚵殼厝所用蚵殼的最早來源,學界至今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大量史料表明,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中,中國船隻并不是直接駛到東非和北非,而是先在印度西南部港口換用小船。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從東非或北非返航的小船不可能運載太多蚵殼,而中國的大船需要壓艙物,最遠也隻能從印度西南部港口尋找。古代中國的其他商船,返航途中也會停靠東南亞地區港口進行補給,而這些海域也是近江牡蛎分布的地區。因此,中國船隊用于壓艙的蚵殼,應該是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南海北部沿海。

東方第一大港Tips

千年青龍巷百年蚵殼厝

除了蟳埔一帶的老宅子,泉州中心市區臨江街道的青龍巷,也完好地保存着一座百年蚵殼厝,規模之宏大,實屬罕見。

青龍巷是泉州市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街區之一,宋代就初具規模,已有上千年曆史。位于青龍巷32号的『林廉平故居』,是建于民國時期的一座古厝,占地680多平方米,建築規模龐大,北面有兩堵牆體為蚵殼所築,曆經百年風雨,幾無損壞。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