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天台山 一佛一道一瘋僧

天台山 一佛一道一瘋僧

時間:2024-10-31 01:37:54

台州在浙江。台州有個天台縣。天台縣有個天台山。台州和天台裡的『台』字,都念『tāi』(音胎)。台州因天台山得名。而天台山得名則因上應28星宿之『台宿』得名。

古人做事大多樂意符合天相,此乃大吉,或是上天之意。比如三公九卿曾有人說,是暗和三台、北鬥之意。雖然古人的意思今人參悟不透,但從流傳下來的名字便知天台山自古就是不尋常之所。

天台有茶,中華茶道的重要起源,流傳日本,形成後來的日本茶道;

天台有藥,名為烏藥,是著名的『長生不老藥』;

天台有佛,第一個漢傳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

天台有道,道教南宗正統發源于此;

天台有僧,濟公大和尚名震天下,老家天台;

天台有仙,和合二仙文化孕育之所,寒山、拾得誰人不曉?

漢代葛玄在天台山采藥煉仙丹,王羲之在天台山求法于白雲道長,和天台有關的名人多得不尋常。當然不尋常,否則著名的徐霞客才不會一連三次來到這裡,寫下兩篇文章,《徐霞客遊記》裡第一篇便是《遊天台山日記》。1400年風雨國清寺

聲名赫赫的國清寺,始于隋代。

隋代什麼概念?公元581年楊堅定國号為『隋』,開啟了上承南北,下啟大唐的中國大一統王朝。國清寺便建于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創立者為智者大師。大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滅後,晉王——也就是後來的隋炀帝,依其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刹,定名『國清寺』。這名字一叫就是1400多年。

千年曆史,風雲變幻,政權更疊,從唐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毀于兵火,摧于風暴,屢毀屢建,屢建屢毀。到20世紀60年代動蕩時期,國清寺又一次被毀,直到1973年,周恩來總理下令敦促在兩年完成國清寺修複,并撥款30萬元,從北京調運大量珍貴的佛像、法器到該寺。1984年重新複辦了天台宗佛學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學院),國清寺複又輝煌。

走到木魚山下,便近國清寺,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溪水,溪水盤一片農田生機勃勃,遠可見隋塔。隋塔是國清寺的标志性建築,導遊介紹,此塔六面九級,高近60米,原為樓閣式磚木結構。塔内有《法華經》石刻碑和線刻佛像石碑,現已移入國清寺内三聖殿的東西廂房,鑲嵌在牆上加以保護。

隋以前,造塔多為木構,難以保存。隋唐時漸有磚石造塔。目前最古老的磚塔在河南嵩山嵩嶽寺,建于公元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距今近1500年。而國清寺隋塔建于隋開皇年間,也已經1400餘年,因曆史上遭遇火災,木結構不複存在,現在見到的,是磚結構古塔。古塔曆經風霜,千年而不倒,究其原因,《國清寺志》概括為三條:一是塔基選擇在岩層堅硬的祥雲峰麓;二是塔磚燒制技藝高超,堅硬異常,雖風侵雨蝕而不腐;三是塔磚之間的黏合材料,系黏土和糯米搗拌而成。看介紹說,由于塔無頂,進塔可觀天,興沖沖跑到塔底,見塔基已經用石頭砌起,想來是用于加固,但遺憾不能再進塔。

隋塔不遠處,有過街式的亭子名為寒拾亭。是為了紀念唐代在國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兩位高僧而命名的,寒拾亭的前後亭額上分别題寫“五峰勝境”和“萬松源處”。拾得亭畔,紅花綠樹,小橋流水,美得像幅畫。

見綠樹黃牆,上寫“隋代古刹”四個大字的照壁,便是國清寺到了。寺前有一石拱橋,叫“豐幹橋”,是紀念豐幹禅師而命名。曆史上的豐幹禅師與寒山、拾得二僧并成為“國清三隐”。據說名僧拾得就是豐幹禅師在赤城山下“拾得”的。豐幹禅師是一位德道高僧,《宋高僧傳》或有記載。

走過豐幹橋,繞過照壁,才見國清寺門。寺門向東開,藏在濃蔭綠柳中,茂林修竹間,不繞過照壁是看不見的。古寺黃牆斑駁,色彩溫和不失莊嚴,在參天古目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淨幽深。看門僧清瘦高挑,低眉垂目,謙遜有禮,頗有古寺風範。

遠見國清寺三字,便有一對威武的石獅子映入眼簾。石獅由整塊漢白玉精雕而成,清代珍貴文物,1973年重修國清寺時,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自從北京選送過來。

寺内香火鼎盛,遊客衆多,卻不覺喧鬧。寺内有古樹無數,兩株唐代香樟已逾千年,中有隋梅一株,更為珍貴。

向往國清寺,因為曾經仔細翻閱過張望先生拍攝的靈隐寺系列攝影作品。他也曾經拍攝過天台山佛學院,出了不少攝影作品集,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天台人。書中提到佛教在中國創造了“廟宇文化”,這是一種面向大衆的文化,有的雕梁畫棟,極盡華貴,有的樸實簡陋,和中國本土的“宮殿文化”相對應。按佛教教理,在人的先天本性中具備一切真理、智慧與佛性,恰如一面明鏡,故學佛就像清掃明鏡上的塵埃,是一個清潔内心的過程。學佛要貫徹于日常生活中,吃睡勞作及灑掃皆如是。

寺院是禮佛的場所,是一處與塵世相對隔離、能純潔心靈的場所。世俗中人剃度出家進入其中,按照佛教的方式生活與修行,對于真心學佛者,那是他們理想的精神樂園。1.遠見隋塔。隋塔腳下,是國清寺僧人在修禅研教的同時耕種的百畝稻田。

2.老人從黃牆前挑擔走過。

3.國清寺的鎮寺之寶,“三隋”之一。

1.國清寺羅漢堂。2.燃燒殆盡的紅蠟燭。鳴鶴觀的紫凝易筋經

桐柏宮在桐柏山上。山因觀得名,還是觀因山得名,不得而知。據說唐宋鼎盛時期,僅宮觀就有三十六處,最盛時,僅桐柏道觀一個宮就『可容千衆』。崔尚在《桐柏觀碑記》中贊道:『道無不為,美哉美奂,窈窈茫茫,通天降祥』,雄偉氣勢,字裡行間。大詩人元稹來過桐柏宮,作《重修桐柏觀記》。

3.桐柏宮鳴鶴觀紫凝易筋經傳人王嗣崇。

4.鳴鶴觀為光緒年間複建。樹影斑駁的角落裡還能看見清代的石碑。

桐柏宮是道教思想彙聚之所。曆史上著名的“天台道藏”乃是全國兩大道藏之一,宋代編修道藏,天台道藏就有一千多卷。

元末明初時,大量難民擁進桐柏宮,發生火災,宮觀焚燒怠盡。清雍正時複建,帝立“清雍正禦筆崇道觀碑”,賜書“萬法圓通”殿額,封張伯端為“大慈圓通禅仙紫陽真人”,又為置600畝田,重開道場,香火旺盛,道徒雲集,興極一時。到民國時期,又有童顔鶴發,仙風飄逸,人稱“伍大師”的伍止淵道長,授課傳道,治病救人,受鄉鄰恩戴,更令桐柏宮聲名遠揚。

1973年,桐柏水庫建成蓄水,桐柏宮址沉于水底,全真派高道謝希純将宮内法物、經卷、石像等文物移往鳴鶴觀。

當然要去鳴鶴觀。玉泉峰下的鳴鶴觀,舊名仙壇院、又稱王喬仙壇,現建築為光緒年複建。相傳王喬升仙後,封為“右弼真君”,号天台山住,住管吳越水旱,後被佛教天台宗祖庭國清講寺奉為護法伽藍。公元239年,高道葛玄為祭祀王喬而在玉泉峰上建起了這座道觀。20世紀60年代,小小的鳴鶴觀承載起傳承中國道教南宗法脈的重任。

進到鳴鶴觀,不大,但景色優美,是清淨之所。觀内見長發,素衣,布鞋的一位先生在帶徒弟練功。他們練得是紫凝易筋經,是桐柏宮的養身功法。

素衣的先生叫王嗣崇,是紫凝易筋經的傳人,渾身上下散發着迷人的彈性。抻筋拉骨是一件看起來容易,實則困難的事。同去的夥伴和王道長讨教,想學幾個簡單的招式緩解職業帶來的肩背酸痛,幾分鐘就被拉抻的呲牙咧嘴,紛紛敗下陣來。

據說《易筋經》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明天啟四年(1642年)編著。按照桐柏宮張道長的說法,易筋經是集道家的養生大成的修行方法。内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道教的極緻追求是脫離死亡,羽化升仙。雖說今人在這個工業、科技大發展的時代練武術,沒有這個追求,但強身健體,是現代社會人們的美好願望,也是積極的生活态度。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盡管輝煌的桐柏宮沉入一泓碧波之中,然占地300畝的新桐柏宮在桐柏水庫北岸複建。道教南宗的思想在這裡薪火相傳,曆久彌新;易筋經強身健體,萬人研習,道的力量在這裡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南宋聞名天下的『犀利哥』

濟公俗名姓李。用現在的說法,他是八百多年前時聞名天下的『犀利哥』,一線『網紅』。南宋的時候,濟公還隻是一凡僧,而像衆多曆史人物一樣,在民間流傳的時候被賦予了神奇的色彩,到了清代,就演繹成了神通廣大的羅漢,從而成了話本、小說,等各類文學作品、評書藝術的寵兒。

我青年時好讀晦澀書,曾翻閱《太平廣記》,其中有異僧篇,記錄了異聞無數。比如“不修細行,神力卓越”的天竺僧釋杯渡,又比如“好以酒肉為食,常以穗裘,盛暑不脫”的廣陵大師。而濟公有趣之處在于,衆多奇幻色彩集于一身,雖然看破紅塵,了無牽挂,法力無邊,達常人難抵之境界,但其人狂放不羁,嗜酒如命,嫉惡如仇。而這些傳說和故事都來源于《濟公全傳》,作者郭小亭,是清代文人。濟公全傳出版之後,各種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續書也不在少數,在民間流傳。

世有規矩,人有階層。貴族底下是平民,人有三六九等。過去高低貴賤那是秩序,皇上的兒子是皇上,庶民的兒子是庶民,這種秩序秦朝的時候叫法,孔子叫作禮。什麼是禮?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怎麼能沒有高低呢。

貴族當然喜歡有尊卑。庶民呢?莫不想成為貴族。

士大夫也是貴族。庶民想超越血統成為貴族,唯有讀書科舉成為士大夫。士大夫是知識分子,好比中産階級,有文化,品位高,有責任心,有人文關懷,以天下為己任,造福蒼生,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士大夫再好,在朝堂之上,有身段兒,和路口的王鐵匠當不了朋友,治不了村裡周胖子的瘡,也解決不了梁家的煩心事。但濟公可以。濟公接地氣兒。

可濟公也出身貴族。傳說“濟公前世為西天的金身降龍羅漢,轉世投胎到京營節度使李茂春家,原名李修緣,十八歲時雙親繼喪,後在杭州靈隐寺出家,拜高僧遠瞎堂為師,法号道濟”。傳說至少說對了幾件事——李茂春是他爹、在靈隐寺出了家、法号叫道濟。

濟公确實叫李修緣,浙江台州人,天台人李茂春的兒子,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據說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李修緣這個名字是國清寺方丈給起的,家門可謂佛緣深甚。

“宋道濟,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過靈隐,适瞎堂遠公開席,其間濟以宿緣求度,遂為沙門。”(《武林梵志》卷九)

“濟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夢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靈隐瞎堂遠落發。”(《淨慈寺志》卷三)

“濟颠禅師,名道濟,台州李氏子,初參瞎堂遠,知非凡器,然飲酒食肉,有若風狂。”(《靈隐寺志》卷三)

真實的濟公有兩大亮點:擅長詩文,醫術高明。而有點微胖,當然我是看畫像得出的結論,濟公故居的人信誓旦旦告訴我,濟公就這個樣子,仿佛自己見過一般,也是可愛。南懷瑾曾評價濟公的詩作:“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範成大、陸放翁相較,并無遜色。”——能看病,會寫詩,換個文詞兒就是才華橫溢,樂善好施,偏巧濟公雖然是方外大德,卻又飲酒食肉,在杭州一喝成名。杭州是什麼地方,那是彼時堪稱全世界最繁華的都市,說甩歐羅巴幾條街都不過。文人彙聚,還淨是一線作家,集體抄紅一個故事一個人還不是分分鐘的事。于是濟公就紅了。一紅就是八百多年。

1.濟公故居的“濟公癡”王國平,扮演濟公近三十年。

2.濟公故居後花園裡的亭台樓閣。

3.香火鼎盛。

跟着濟公走紅的,還有電視劇《濟公傳》的主演遊本昌。天台寺自然也少不了這個活生生的遊版濟公,百衲衣,大葫蘆,和遊本昌還真有幾分相像。濟公扮演者,故居工作人員王國平,天台縣三洲鄉人,50餘歲,扮濟公已經有27年了,自己有工作室,專門創作濟公烙畫,活脫脫一個濟公癡。

《濟公傳》宋嘉定二年,陸遊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時,道濟和尚在虎跑寺坐化,壽六十又二。

濟公大和尚紅了這麼多年,是因為老百姓喜歡他。他比任何一個傳奇的高僧都更像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你我皆凡人,都能從濟公身上看到與自身共通的人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