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澳門天主教會從清政府手裡盤下這個荒無人煙的地塊,分給無所依靠的窮人居住。類似的曆史,讓這裡成了澳門版的“九龍城寨”,當年,有人在外面惹了事,隻要宣稱自己是“主内”的兄弟,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平民村落戶為安。政府長期沒有産權和管轄權,也讓這裡至今都被抛在現代文明進程之外,和定期升級、修繕的澳門市容形成鮮明對比。
村中的住宅按魚骨形分布,從第一街排到山頂的第十街,大面倒也整齊,隻是建築材料千奇百怪,大多是回收再利用的。村子上空的自接電線密如蛛網,用水要去村口唯一的水龍頭或者外面的商店。村口唯一的公用衛生間規模不小,還算夠用。位于第十街盡頭的公共浴室會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費用,村裡人說:“開浴室的是我們村的首富。”
蔡國傑是台灣苗栗客家人後裔,從小就和他家附近的眷村子弟情同手足。第一次踏足平民村,他感覺仿佛是走進了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或是賴聲川的《寶島一村》。倍感親切,但也不免感慨。
有一戶人家,整個屋頂都被台風掀掉了,後來又頑強地修補起來,當然,當初這房子也是撿别人不要的廢鐵碎磚建起來的。轉到屋後,卻看見屋主自己種的香蕉和菠蘿,頗有點“回也不改其樂”的味道。走在村中,這邊飄出東南亞的香料氣息,那邊則有川菜爆炒的濃香;古老的粵曲從收音機傳出,半個村都能聽到;生于斯長于斯、說着流利國語的少年,把狹窄的過道變成了滑闆的賽道和遊樂場……這裡自力更生和自得其樂的勁頭,确實和台灣的眷村相像,隻是,如今眷村已被定格在一座座公民會館中,成為靜态的“收藏”,路環的平民村卻依然清苦而鮮活。
Tips
特别提示
平民村有些房屋年久失修,靠近觀察和拍照需要小心,此外還要注意天上、腳下七搭八搭的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