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中國有一名為陶成道的人,把47支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然後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各舉着一個大風筝,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讓自己飛上天去,他的目标是比月亮更遠的星辰大海。圍觀群衆紛紛表示這也太瘋狂了!果然,在滑出去沒有多遠,火箭就爆炸了。陶成道也因此丢掉了性命。這便是中國民間流傳下來“萬戶飛天”的典故(因其受封官職為萬戶)。
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RocketsandJets》一書中也記載了這一典故。西方學者考證認為,“萬戶”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國際天文聯合會将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攝影在誕生之初就迅速成為人們進行太空探索的忠實夥伴。
1839年8月,法國政府宣布了攝影術的誕生,并向全世界共享了這一偉大發明,1840年3月23日,科學家約翰·威廉·德雷珀便使用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在曼哈頓廣場一座高樓的樓頂拍下了第一張月亮的照片。這張極其粗糙的照片拉開了人類天文攝影的序幕。3年後,德雷珀又一次拍攝到太陽光譜。
1845年4月2日,人類獲得了第一張太陽的照片,它由法國物理學家家LéonFoucault與LouisFizeau,以1/60秒的曝光拍攝獲得。
1850年,波士頓的銀闆攝影師約翰·亞當斯·惠普爾和哈佛大學天文台首任台長威廉·克蘭奇·邦德在進行了1分半鐘的曝光後拍下了第一批恒星的影像,其中包括有織女星。
1851年,邦德用銀版照相法拍攝了木星赤道上的雲帶。考慮到月球與木星攝影所需要的曝光時間相近,而木星的距離更為遙遠,他推斷木星表面的反射率要更高。
1852年,英國天文愛好者沃倫·德拉魯在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上看到了惠普爾和邦德拍攝的月球銀闆照片後,自己開始從事天文攝影。1860年7月18日,德拉魯和意大利天文學家安吉洛·塞奇拍攝到了日食照片。
1872年,第一個拍攝月球的人約翰·威廉·德雷珀的兒子亨利·德雷珀第一次記錄下了織女星的光譜,并在1880年第一次拍攝到了獵戶座大星雲。他在自己的住處——亨德森的哈斯汀建造了美國第一座專門用于天體攝影的天文台。1882年亨利45歲因肺炎去世,他的遺孀安娜·瑪麗·帕爾默贊助哈佛大學天文台繼續進行他那拍攝和分析恒星光譜的計劃。1924年,該計劃編成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德雷珀恒星光譜表。
太空對于人類的持久召喚力,促成了攝影的大發展。
1973年,大多數攝影人所熟知的感光元件CCD首次被使用,并不是在照相機上,而是在在一支8英寸的天文望遠鏡上,并獲得第一張由CCD生成的天文照片,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之後的1975年,柯達才發布了第一台CCD照相機,拉開了今天數碼攝影時代的序曲。
随着各項科學與照相技術的推陳出新,天文攝影不再是科學家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早已不再滿足于将太空中的天文現象記錄下來,而是追求更美、更絢爛、更富創造與想象。他們借助手中的相機,穿越漫步于獨屬于自己的星際。
2016年,果殼網的主筆虞駿獲得英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舉辦的“INSIGHT天文攝影師大賽”冠軍,并成為第一個榮獲這一世界級天文攝影比賽冠軍的中國人。當他的獲獎作品《貝利珠串》刷爆朋友圈之後,越來越多的天文攝影師與天文攝影愛好者涉足進普通人的視線。
本期的“專題”,我們邀請了虞駿、作品多次被NASA精選的王樂天、曆時7年4次進行追日之旅的90後女生葉梓頤、天文攝影器材裝備改裝狂人雷雲等分享他們的故事。同時還推薦了全球11個觀星聖地,并在《仰望星空》的“大實戰”中手把手教你拍攝銀河、星軌、流星、超級月亮、極光以及星軌後期的處理,幫你實現自己的星空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