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某視頻平台關閉前台播放量顯示,某導演爆料收視率造假,一時間燃爆了數據與影視行業這個由來已久的糾結點,把行業内心知肚明的現實曝光于天下。唯收視率、唯播放量、唯數據論在電視台、影視劇行業、網絡視頻播出平台是個長期存在的現實問題,其驅動力是商業利益,特别是重商主義的利益追求,其主導的是各種量化的、線性的、工業化的評價體系,其結果是惡化的競争環境、扭曲的創作與生産、整個影視行業的非良性發展以及同樣非良性的用戶審美等。其整治的難度在于刷流量、刷播放量、假造收視率的灰色産業鍊非一日之寒,也非一股力量所為,多種利益集團彙聚于此,猶如寄生在影視行業機體上的毒瘤,正在毀滅着這個行業。
數據本無罪,是因為遇到人才有了變化。在我看來,對數據的理解可以這樣。第一,數據是死的又是活的。美國Netflix2013年就通過對沉澱數據的分析,生産了經典劇《紙牌屋》并大獲成功,《紙牌屋》也成為曆史上第一部基于大數據生産、在網絡平台播出的電視劇。因此,數據隻有利用起來才可能成為活的資源,才可能成就鮮活的成績。第二,數據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數據的存在是客觀的,數據本身也是客觀的,但是數據的獲取、集成,特别是數據的分析、解讀與運用卻是主觀幹預的過程。這就給數據生産者與使用者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間。第三,數據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數據本身其實完全可以是個封閉系統,也可以不對外公布。Netflix、美國亞馬遜AmazonPrime和Hulu一直未公開視頻播放數據,其中一個重要考慮也是為了避免給内容創作與生産,以及消費方帶來不必要的競争與壓力。當然,數據也可以是開放的,但開放的基礎是真實、準确、全面。第四,數據是中性的又是有價值觀的。數據本身是中立的,但是數據工程師是有利益和價值傾向的,因此他們設計的算法也就有了人的利益和價值導向。一直以來大家對算法驅動的互聯網内容發展頗有诟病,這就說明,算法驅動的内容生産與分發已經與現實社會的價值格局出現了裂隙乃至鴻溝,我更願意稱之為算法鴻溝,它比數字鴻溝更為具體、更為底層、更為隐蔽,帶來的弊病可能是最終導緻用戶的信息窄化,社會的信息分化,乃至價值系統的碎片化。
互聯網時代,影視行業的生态完整和良性發展離不開數據,數據鍊條上的各利益方都需要重新認識互聯網,重新認識數據,重新認識網絡社會系統,從而重構數據與影視行業的有機結構與關系。首要的利益方是影視創作生産商。在網絡智能化的今天,充分利用網絡後台數據為創作生産提供依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不能作為唯一依據。其次的利益方是渠道商,包括電視媒體、電影院線和網絡平台。渠道商要學習網絡化思維,用非線性的、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指标來評判效果,包括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個利益方是相關産業,包括廣告主、營銷商等。他們需要廣聚數據來源,深挖數據關聯,把握數據意義,不被表面數據迷惑,依據算法卻不迷信算法,如此才能實現精準投放,才可能影響并轉化用戶。第四個利益方是用戶。用戶要提升數據素養,多元理性判斷,做數據時代基于自主判斷的用戶和參與者。第五個利益方是行業協會。行業協會要完善協會構成,強化行業協會第三方力量,确定行業規範,形成行業壓力,保護市場,監督市場,引領市場。第六個利益方是政府監管方。政府監管方要用互聯網思維,将數據重點列入監管行列,制定市場準入标準,保證公平競争,保護公共利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