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懿傳》: 平衡史實與創新 探索清宮戲新範式

《如懿傳》: 平衡史實與創新 探索清宮戲新範式

時間:2024-10-30 05:28:37

4年籌備,9個月拍攝,殺青後曆經471天的等待,終于上線的古裝題材劇《如懿傳》可謂命運坎坷。8月20日騰訊視頻獨播後,從劇情到演員演技再到服化道,該劇在社交平台掀起讨論熱潮。

《如懿傳》劇情的時間跨度長達60年,周迅飾演的如懿等20餘位主要女性角色與霍建華飾演的乾隆之間構成了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主創團隊在史實與創新間尋求平衡,為清宮題材劇提供了新穎的創作視角。

貼近而非還原曆史《如懿傳》制片人黃瀾将全劇的風格定位為偏曆史正劇,導演汪俊則直言是“戲說正拍”。作者流潋紫筆下的《如懿傳》緣起于乾隆繼後斷發的故事,《清史稿·列傳·後妃》中僅有一句話對此事進行描述,“(乾隆)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發,上益不怿,令後先還京師。”

《如懿傳》在内容上沿襲了《甄嬛傳》的時間線,但在創作手法上,則跳脫出前作的故事框架,将劇中人物分别對應乾隆時期的各位嫔妃,以真實人物為原型,進行藝術加工和二度創作,譜寫了一曲封建王權下帝王婚姻的挽歌。

黃瀾表示,如懿的人物原型在曆史上留下的無窮遐想空間,正是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也是其吸引自己參與的原因之一。《如懿傳》的故事和劇中人物均為曆史史料基礎上的合理想象,有觀衆列舉了劇中的重要時間節點,如乾隆納妃的順序,後宮嫔妃冊封甚至産子時間,都極其貼近曆史記載。

劇中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則大多基于作者和主創的合理想象。汪俊告訴《綜藝報》,曆史對後宮嫔妃的記載往往是一筆帶過,創作者無法通過深度挖掘進行全景還原,隻能通過這種方式對某一事件的因果邏輯進行推斷。

對此,觀衆态度呈現兩極化。部分觀衆對創新元素表示認可,認為《如懿傳》通過想象補全了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将某些曆史事件的邏輯線進行了重新梳理和合理演繹,增加了可看性;反對意見則集中在服化道設計及色調搭配等審美層面。

這種争論也一度影響了《如懿傳》的口碑,該劇開播之初,豆瓣評分6.6,随着劇情的推進,劇集的整體水準得到觀衆認可,創作手法上的争議逐漸減少。截至9月6日,豆瓣評分升至7.3,社交媒體讨論量也随之發酵,同名話題#如懿傳#微博閱讀量達到42.6億次,讨論量370.6萬次,騰訊視頻播放量33.6億次。

汪俊表示,戲說不妨礙經典,好的曆史劇均存在虛構成分。影視劇和紀錄片不同,需要有一定的戲劇沖突,同時加入現代人的審美和觀點,才能滿足觀衆需求。《如懿傳》隻是貼近曆史,而非還原曆史。“《如懿傳》的創作标準是大背景尊重曆史,以寫實手法深入挖掘人性,探讨人性的各種可能。”

“厚重的曆史質感”在汪俊“戲說正拍”的創作理念下,全劇整體藝術風格選擇了“新古典主義”,即貼近清宮曆史史實,融入符合現代觀衆審美觀的創新元素。尊重曆史,但不拘泥于曆史,以史為鏡,用當代人的價值觀去看待古代,是全劇的藝術創作觀。

作為清宮題材劇,《如懿傳》的主要劇情發生地均為紫禁城内各嫔妃和皇帝的居所,全劇3000餘場戲中約2000場發生在室内,因此制景就成為作品的重頭戲。通過對故宮實景的參觀以及史料分析,《如懿傳》在美術方向上選擇了将50%的漢家文化、30%的西洋風格及20%的滿清時期民族元素相融合,盡量貼近乾隆時代的景觀風貌,突出乾隆盛世。大場景上大刀闊斧,局部場景則在精度和色彩配比上下工夫。

美術指導韓忠透露,《如懿傳》的美術工作持續了14個月,主要宮殿場景就搭建了至少12個。全劇場景并非完全複原曆史,而是加入了拍攝需求和設計團隊的思考。劇中乾隆的書房三希堂,故宮實景僅有3平米,完全無法滿足拍攝需求。經過曆史考證歸納後,美術團隊對書房進行了中西結合的設計,實際面積比原型要大,以容納足夠的拍攝團隊。“劇中所有主要宮殿置景均比故宮真實場景大一倍左右。”

嫔妃的宮殿則融入了與人物相關的設計巧思。如懿後期居住的翊坤宮在設計之初就确定了淡雅的基調,陳設瓷器均為五大名窯的淡雅器型,不出現清代粉彩青花。此外,團隊并未選擇傳統的《有鳳來儀圖》來凸顯如懿的身份,而是專門設計了一張模仿郎世甯筆法的白孔雀圖作為主要陳設。韓忠表示,此舉一方面為烘托如懿淡雅高貴的性格;另一方面,以孔雀一生一夫一妻的特性作為後續劇情的隐喻。

劇中如懿的服飾搭配均由特約造型設計張叔平負責,其他主要角色的服飾搭配則由服裝設計陳同勳承擔。黃瀾認為,由張叔平團隊專門負責如懿的造型,有助于突出角色在劇中的重要地位。對于是否擔心不同團隊的設計理念可能會出現審美不兼容的情況,黃瀾表示,從成片效果來看,并未出現任何違和感。

陳同勳表示,《如懿傳》承載了自己很多設計上的“野心”。60年乾隆盛世,87集的劇集體量中,陳同勳希望為觀衆展現自清軍入關至清朝滅亡的300年間,清代皇室從遊牧民族逐漸城市化的服飾演進。“某些服飾保留了清軍入關時的風格,劇中小一輩的格格、阿哥服飾則接近清朝末期的審美。”

在整個拍攝過程中,陳同勳團隊為劇中主要角色設計、制作了共計4000—5000套服飾,乾隆的服飾雖少于如懿,數量也在120套以上。海蘭、琅嬅等主要嫔妃角色的服裝數量也有數十套。

陳同勳透露,劇中人物的着裝在清代傳統服飾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風格更為鮮明,配色上盡量貼近現代觀衆的審美觀,服飾款式和着裝習慣上則盡量貼近史實。

黃瀾表示,正是主創團隊對作品美術風格的重視和投入,作品最終才能呈現出厚重的曆史質感。

對話導演汪俊:打磨後宮浮世繪開拓商業戲新品種

文/祝媛莉馮剛

《綜藝報》:前作《甄嬛傳》是否給你造成壓力?

汪俊:雖不擔心對比,但與《甄嬛傳》的比較确實是挑戰之一。《如懿傳》整體基調偏文藝,沒有甄嬛開挂式的酣暢淋漓,劇情節奏相對較慢,沒有太多宮鬥内容。内容和風格上的差别還是挺大的。

《綜藝報》:《如懿傳》如何呈現不同的女性角色特征?

汪俊:全劇主要女性角色大概有20個,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征,也天然構成了劇中的人物關系。有觀衆認為《如懿傳》的節奏慢,但我覺得慢有慢的好處。慢節奏的語言、場景,能夠盡可能幫助劇中人物展現出自己的獨特個性,讓觀衆記住數量衆多,但形象和性格絕不重複的女性角色。

《綜藝報》:有觀衆反映前兩集節奏稍慢,第三集才進入正題,且前兩集的演員造型和狀态不理想,創作時為什麼不直奔主題?保留前兩集的原因是什麼?

汪俊:這部劇寫如懿和乾隆的情感曆程從青梅竹馬逐漸過渡到後面的慘烈。我們希望有一個前史交代背景,有的觀衆覺得這些鋪墊慢一些。如果用閃回的方式叙事,隻能做情節上的彌補,很難有情緒上的代入。

關于演員,我們當時也考慮過用年輕演員。曆史上,從弘曆大婚到乾隆登基隻有6年時間,間隔很短,很難找長得那麼像的年輕人來演,其實也沒幾場戲就過渡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這部劇打磨時間很長,拍前兩集的時候,演員經曆了将近9個月的拍攝,其間周迅一共才休息三四天,她那時候狀态不好。我也沒拍過這麼長的戲,熬得精疲力盡,當時也沒想到這些因素。我也蠻心疼演員們,最後再拍年輕有朝氣的戲,确實安排上有一些失誤。

《綜藝報》:這部劇不像一般後宮劇沖突強烈,而是娓娓道來,你為什麼偏愛這種風格?

汪俊:沖突從前幾集就有了,到阿箬陷害如懿,沖突就很強烈了,後面還有很多有張力的事件。前面之所以稍微平淡一些,我想營造一個真實的後宮生活氛圍。我看到一個網友的總結特别好:“《如懿傳》後宮太有味道了,炭火旁的栗子在烤着,噼裡啪啦炭火聲、梆子聲、鐘聲、喜鵲、烏鴉,所有這一切都把後宮的日常氛圍營造得非常真實。”正是這些鋪墊,觀衆看到後面會更有代入感,介入的情感會更多。因為觀衆相信生活在後宮的這群人很鮮活,有點後宮浮世繪的感覺,他們的喜怒哀樂更加勾住你的心。從我個人趣味和整個制作團隊的趣味來講,這樣做是必須的。

《綜藝報》:現在觀衆口味變化特别快,可能大導演、大明星、大IP都不管用了,有的“爽劇”反而受到大家歡迎。你是否會去考慮觀衆的喜好,追求趨勢流行?

汪俊:如果作品越來越淺薄化叫流行,那我甯可不跟這個流行,甯可堅守自己的操守,堅守自己的美學觀和三觀認同的價值觀。我認為,恰恰是如懿的形象立起來了,大家接受了,這是最大的創新和流行。如懿的價值觀和命運走向跟其他劇中的女主角不一樣,主題很深刻。

《綜藝報》:你覺得《如懿傳》在整個清宮戲創作中占什麼位置?和其他同類題材劇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汪俊:達到一個什麼位置,這個我們說了不算。我隻希望大家提起《如懿傳》,都能記住這是一部良心劇,我們是很用心在做。從制作、拍攝等方面都讓它在一個水平之上。

至于和其他宮廷劇的區别,在于這部劇的女主角人設不一樣。傳統意義上的宮廷劇,尤其以嫔妃日常生活為主的後宮戲,大部分女主角從逆境一路升級打怪,逆襲成功,最後站在了勝利者的頂峰,一般都是這樣的套路。《如懿傳》恰恰相反,如懿赢得了皇後的地位,也曾經赢得皇帝的心,最後她失敗了,跟皇帝的情感分崩離析,實際上她是個loser。但我覺得如懿更了不起,她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逆襲,這個可能更高級,或者更文學,美學含量更高。如果這戲成功,會給後宮劇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範本,這個探索非常珍貴。我們開創了不一樣的後宮戲,商業戲模式有一個新品種出來,意義蠻大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