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楊華
傳媒的公共性是指傳媒在服務于公共利益以及促進公共生活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屬性。①大衆傳媒作為公共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約。“傳媒的公共性是在體制場景下傳媒實踐體現出的邏輯,離開了傳媒的實踐,任何體制安排都與傳媒的公共性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聯。”②因此,要考查媒體的公共性,就必須對其具體新聞生産及其産品進行考察。本文以四川省達州電視台的《達州全搜索》欄目為考察對象,考查地方廣電媒體在新聞生産實踐中公共性的呈現及其對自身公共性的本質屬性的影響。
一、《達州全搜索》中公共性的呈現
(一)呈現公共事務
英國著名傳媒學者湯普森提出“可見度的公共性”,認為傳媒報道社會事務和問題,提高公共事務的可見度,讓公衆充分獲知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信息,這彰顯出傳媒的公共性。據此,本文從以下方面對該欄目的公共性進行考察:
1.呈現和介入公衆生活。欄目着力于描述市民生活狀态,諸如“孩子受傷”、“報名難”、“找回寵物”、“尋找肇事車”、“鄰裡糾紛”、“高空墜物”等與公衆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都得到了報道。2014年11月26日播出的“廣場狗亂竄”反映了市民對狗頻繁出現在市區廣場的意見,呼籲狗的主人自覺遵守養狗規定,規範公共行為。再如,欄目的“尋找達州好心人”闆塊通過“好心人故事”、“尋找好心人”、“好心有好報”三個小單元串聯起來,反映達州市民的好心與善舉。
2.營造和保護公共空間。欄目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和促進了公衆利益。如2015年9月7日播出的“鞋店換了新老闆,被辭員工要賠償”,從勞資糾紛的角度報道了市區一家鞋店被辭退員工的索賠行為,将鏡頭對準普通員工,充分反映其訴求,并進一步通過對律師的采訪從法律責任、解決辦法、相關建議方面提供了服務信息。再如每周一播出的“社區大搜索”闆塊,通過“社區群衆大家說”、“社區幹部真心話”、“社區評分對對碰”等單元,促進了社區群衆與管理者之間的對話。
(二)提供公共話語平台
1.表達公共意見。節目為公共話語表達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不同社會成員和不同觀點得以對話與交流,弱勢群體的意見也得以呈現。如2015年9月7日播出的“社區大搜索”闆塊反映了金山寺社區民衆對瓶蓋廠噴漆味道太重、棚戶區改造等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的意見,社區幹部也給予了及時回應,稱“針對瓶蓋廠污染一事将馬上聯系企業進行整改,同時,盡快拟定棚戶區改造方案”。可見,節目中公共意見的表達對相關權力構成了監督,促成了政府回應和相關問題的解決。
2.注重受衆參與和互動。欄目通過電話、短信、微博、微信等多元媒介技術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為公衆提供了共同參與的機會,互動性較為明顯。一方面,主要的搜索報道完全由群衆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天天微搜索”、“620熱線”兩個常規闆塊也完全建立在受衆互動參與的基礎之上。同時,其他的闆塊如“想說你就說”、“社區大搜索”也為公衆提供了發表意見的平台。
綜上分析,該欄目在呈現公共事務和提供公共話語平台兩個方面都體現出公共性效果與社會作用,在踐行公共性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價值。
二、《達州全搜索》在實踐公共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1.提供的公共議題與訊息有限。就欄目整體而言,過多地呈現了“小事”、“瑣事”,對“大事”關注不足,涉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的硬新聞過少。如在2015年9月12日的節目中共播出6條搜索報道,分别為“拾金不昧”、“漏水”、“烏木”、“現金不見”、“鄰裡糾紛”、“整治超載”。從這6個搜索詞來看,“小事”明顯居多,公共關切不足。
2.悲情、災難、負面報道居多。欄目過度強調負面信息和社會的問題狀态。如2015年9月7日的節目中,除了“社區大搜索”、“天天微搜索”、“620熱線”等闆塊之外,共有7則搜索報道,其中隻有“老兵退伍”和“求助”凸顯了正面主題,其餘如“勞資糾紛”、“女子墜河”、“偷飲料”、“車被劃”、“充錯話費”等均是負面、悲情新聞。
3.公共表達的弱化。欄目在反映公衆意見和訴求方面并未盡力,僅在無關痛癢的負面新聞中呈現公衆意見,對真正涉及公共事務的新聞信息僅作簡單化處理,更缺乏積極的設置議程。如2015年9月12日的報道“超載超限處罰新标準正式實施”僅凸顯“處罰與整治”,強調決策執行的力度,而對這一決策制定的相關背景、商議過程、群衆意見等信息均未進行呈現。
4.商業廣告的過度滲透。節目時段播出大量商品廣告。首先,内容提要出現4次,在播出時屏幕右方約1/4的面積被“皮草商城”、“五金機電市場”等廣告信息所占據。其次,節目共插播5次廣告,總計時長約7分鐘。再次,當主持人出鏡時,演播間的提示器播出“工程機械”、“建材市場”等豆腐塊廣告。最後,“天天微搜索”與“620熱線”播出時,屏幕下方約1/3的面積被廣告所占據。
(二)原因分析
1.過度追求市場利潤。阿特休爾指出,媒介“力圖一方面滿足付費者的興趣,一方面使自己為公衆消費者服務的形象永垂不朽”③。顯而易見,《達州全搜索》在兩者之間未能找到平衡,對自身生存的關心甚于對公共利益的關注。欄目過度倚重廣告商,用消費主義理念代替了傳統的新聞價值理念。同時,對利潤的追求也促使采訪成本較低的瑣碎新聞成了地方廣電媒體的便利選擇。
2.一味迎合受衆。在注意力經濟的背景下,公衆的注意力成為媒體經濟的源頭,媒體為了吸引受衆,對于公衆的态度由告知、啟發轉向迎合、奉承、取悅,“給公衆所需要的任何東西”④。而公衆的需求良莠不齊,于是媒體在信息的采制與傳播方面就出現照顧大多數、向低水平看齊的傾向,使得信息以公衆需求的名義參與市場競争,即所謂的高收視率。
3.采編理念和水平有限。在選題方面,欄目過度依賴熱線電話,新聞線索大都來自群衆反映,使得不少報道的事實要素較為瑣碎。同時,欄目缺乏将與公共話題相關的新聞素材向公共事務的方向進行引導的意識和能力,缺乏公共性追問。
三、地方廣電媒體公共性缺失帶來的影響
(一)影響受衆的媒介素養
媒體慣常以“滿足公衆需求”作為其新聞重要性與嚴肅性缺失的托詞,而“培養”理論認為,大衆媒介對公衆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生着潛在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制約着人們的現實觀。因此,從提升公衆媒介素養的角度看,媒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地方廣電媒體新聞節目的偏見性選擇,“教導受衆将瑣碎的東西看的至關重要,将一些恐怖離奇的東西誤認為是真正的新聞”⑤,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公衆利用信息、選擇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進而影響到其政治參與的熱情與能力。
(二)影響媒體自身的發展
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追求雖然可能使媒體在短時間内受益,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正好相反。麥奎爾等學者總結出觀衆關于電視的“使用與滿足”類型,其中監測環境是人們觀看電視新聞節目的主要動機。通過觀看新聞節目,獲得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信息,從而及時把握環境變化。地方廣電媒體引入市場機制是必然趨勢,但若因此而削弱了信息傳播和輿論監督功能,勢必會降低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最終失去公衆的信任。
(三)影響公共利益的實現
地方廣電媒體的公共性走入商業性的誤區,将盈利目标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其新聞節目引領受衆将注意力放在與公共事務無關的一些瑣事上,帶着公衆去觀看生活中的趣聞轶事,讓公衆花大量時間去接受誇大化的碎片,使得許多有價值的信息無法獲得傳播的機會,公衆的真正需求無法真實地得到滿足,從而偏離了公衆生活和公衆利益。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項目《公共決策視域中地方廣電媒體的輿論引導機制研究》(項目編号:12YJC860047)的相關成果
注釋:
①肖生福:傳媒公共性之内涵解析與考察框架,《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9期,第155頁。
②潘忠黨:傳媒的公共性與中國新聞改革的再起步,《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年第6期,第1頁。
③[美]阿特休爾著,黃煜、裘志康譯:《權力的媒介》,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頁。
④[美]理查德.科恩:餘紅、楊伯溆譯,新聞公司化與利潤最大化,《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第38頁。
⑤周培勤、葉小力:美國傳媒業壟斷現狀,《中國記者》,2004年第5期,第63頁。
(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