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陳潇王金菊
以手機、微信客戶端、微博等新媒體技術手段為代表,“互聯網+”時代正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現代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中,成為引導時代發展的新起點。高校電視台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肩負着道德教育和輿情引導的重要使命。但在“互聯網+”的時代沖擊下,校園電視台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集中表現在基本定位的轉移、文化使命的再認定等方面。
作為2015年度十大關鍵詞之一,“互聯網+”自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并成為引發多個領域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是新媒體時代的産物,它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之上,具有高效、便捷等諸多優勢。在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積極接納的同時,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技術運行機制逐漸滲透至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而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流行文化。從這一角度來說,“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将不僅限于技術革命,還意味着社會文化的轉型。高等院校不僅要創造知識、培育人才,還要能為師生提供最為便捷的信息。高校電視台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應成為“互聯網+”時代中更方便、更快速的信息傳播渠道。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電視台的基本定位
高校電視台是高校校園媒體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其随着電視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逐漸在我國各大高校推廣。不同于報紙、社團等機構的相對獨立性,高校電視台由于需要借助相應的技術設備和專業培訓,它更多地表現出與高校校園主流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電視台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條件,傳統體制中的“一元主導”模式受到了沖擊。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環境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價值多元、個性表達的新載體,他們不再滿足于通過校園報紙、論壇和博客等方式交流信息,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姿态将自我的情感訴求表達出來。因此,傳統體制下以“寓教于樂”為原則的高校電視台節目制作方式已經無法适應當下的校園文化,勢必要做出調整。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技術手段和信息溝通渠道不斷增多,高校學生可以以極為便捷的方式獲得西方最新的流行文化、學術資源,高校電視台如不能提供最新的資訊則有可能被冷落。
綜合上述兩個層面的因素,我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高校電視台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基本定位的重新确立。“互聯網+”時代塑造的新媒體環境對高校電視台造成的沖擊,集中表現為以個性化為裝飾的倫理相對主義和追求個人價值表達的離心化傾向。在“一元主導”的模式下,高校電視台等媒體機構多采用正面宣教和嚴肅批評的教育策略。這一方式曾發揮了積極作用,卻很難适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訴求。客觀上說,新媒體環境賦予了社會個體更多的言論自由度,并使得輿情控制和輿情引導相對難以處理。在“互聯網+”時代裡,高校電視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将自身視為唯一正确的存在和輿論的裁決者。它所肩負的使命不僅是信息的發布,更成為各類社會資訊的合作者,它應果斷地站在改革的前沿,對傳統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信息的權威發布者到資訊的發布者,才是“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電視台等傳統校園媒體必須完成的首要工作,隻有實現身份的轉換才能完成基本定位的精準界定,從而承擔融入當代文化的社會使命。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電視台的文化使命
“互聯網+”帶給高校電視台的不僅有挑戰,也蘊涵着機遇。根據傳播學的基本原則,校園電視台是校園道德文化建設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當今社會中信息傳播的具體表現,承擔着向廣大在校學生傳播正能量的文化使命。
随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時代已經成為我們研究校園文化、理解當代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最為重要的文化背景。在網絡技術逐步滲透進大學校園之後,以道德教育和輿情引導為主要内容的信息發布就成為高校電視台最為重要的責任。新生代大學生,或以表達自我的個性化價值觀點作為對抗的手段,或以選擇性忽視的方式過濾掉校園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的道德教育内容。而校園電視台的工作者們也逐漸認識到,較之過去的道德教育信息傳播,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對道德教育知識、價值傳播非常有利。具體表現為:吸引力更大,新媒體将文本、圖畫、聲音等信息集為一體,能調動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參與性;感染力更強,新媒體的立體動畫及仿真畫面,對人的影響力大大增強;更快捷方便,學生可在任何一個終端随時高效獲取知識和信息;更加開放,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大範圍的學習和社會實踐環境,促使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成熟。
作為立足于校園内的新聞媒體機構,校園電視台的受衆和制作者以在校大學生為主,其節目内容也基本是反映廣大師生的校園生活。觀看者通過校園電視台可以以較為直觀的方式了解校園生活的細節,并對某些日常生活中忽視的信息進行補充,這是早期校園電視台所承擔的基本使命。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之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不再是閉塞的,他們能夠通過手機、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以最快的方式了解當前信息。而校園電視台的節目制作和播出則會相對延遲,二者之間形成的信息到達差距很難彌補。鑒于此,為了提高高校電視台的受關注度,也為了擴大高校電視台在校園生活中的影響力,高校電視台還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使命,它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道德教育、信息傳遞的渠道,而是要根據師生的差異化、層次化需求對電視節目進行精加工。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迎合師生員工的消費訴求,另一方面則是讓高校電視台融入到當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中,真正地承擔起屬于它的文化使命。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電視台的出路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認識到在“互聯網+”時代的文化語境中,高校電視台面臨着諸多方面的挑戰。問題的形成是由于内外因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同時這也是社會整體性發展的結構性副産品。因此,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以某種方式獲得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需要根據當代社會的發展對高校電視台的基本定位、文化使命進行整體性調整,隻有讓它完全适應于新媒體環境的訴求,才能為高校電視台提供一條适合發展的出路。具體來說,高校電視台的發展必須緊密地契合于校園文化的發展,同時要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預期保持一緻。
随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校園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多的流行文化元素和西方價值觀念湧入校園。校園電視台節目制作中存在的内容枯燥、形式單一等問題日漸突出,并成為制約和影響高校電視台良性化運作的直接原因。而受限于資金投入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高校電視台的節目制作也很難與專業電視節目制作團隊相媲美。信息化浪潮中,以手機、互聯網為物質載體的“互聯網+”時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媒體的發展,還造就了受衆群體對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的依賴性思維。
對于高校電視台而言,挑戰和機遇是同時并存的,這不僅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社會發展的共性存在。當互聯網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流趨勢時,高校電視台是否可以改變固定時間播放的傳統方式,将其納入到校園網絡中,這樣不僅為弘揚主流文化開辟新的空間,也在大學生群體和高校電視台之間搭建起信息互動的平台,從而完美地填補高校電視台在“互聯網+”時代與新媒體之間的信息鴻溝。
其具體措施可以從下述三個層面着手:首先,高校電視台應努力與“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融合,諸如利用微博、微信公衆号、論壇等方式進行宣傳,在提高校園電視台受關注度的同時,讓互聯網在信息傳播中的便捷性得到充分展現。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校園電視台的知名度,還能改善校園電視台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公衆形象。其次,充分利用高校校園的智力資源,通過打造校園電視台專屬網站等方式将相關視頻分類上傳。在接受廣大師生留言和評論的過程中,提高校園電視台節目制作水平并進行有效的擴大宣傳。在某些城市高校較為集中的地區,則可以發揮不同高校之間的技術優勢,通過構建校園電視台聯盟等方式實現強強聯合,使不同院校之間的技術優勢和制作經驗得以交流,還能提升校園電視台節目制作的整體水平。再次,高校電視台在發展中不能滿足于當前的實踐操作水平,而是要通過整合新媒體資源,使其成為受大學生群體歡迎的電視媒體平台。
(作者陳潇單位:北京科技大學;王金菊單位:南陽理工學院/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