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魏鵬程關樹聲
真實是電視紀錄片的生命。可以說,電視紀錄片就是創作者以紀錄片語言為工具,用事實講述真實的一個過程。以符号學的理論來分析,電視語言是分為紀實語言(真實)和文藝語言(虛構)的,電視紀錄片所采用的是紀實語言,其真實性和紀實效果就取決于電視紀實語言。我們都知道,電視紀實語言包括了畫面語言、有聲語言、文字語言、音樂與音響語言、造型語言等。
在探讨電視紀錄片的紀實效果之前,有必要先設定一個标準,即以真實性—客觀世界的絕對真實為标準。在這個前提之下,可以把創作者在紀錄片面對觀衆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創作行為稱為真實反映,把受衆對紀錄片的理解稱為真實感受。其中,真實性是對客觀事實而言,真實反映是對作品的紀實語言而言,真實感受是對觀衆的體驗而言。從這個角度出發,當電視紀錄片創作者試圖用紀實語言真實地還原現實世界的時候,電視紀錄片的紀實效果則取決于真實反映與真實感受之間的完美融合,取決于受衆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創作者自身的感受。
一、真實反映—紀實語言操作與現實的還原
每一名紀錄片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認可,而在創作這部作品之前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記錄和還原生活,我們可以稱這樣的紀實和還原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任何一部藝術作品都來源于生活,是作者基于對生活的理解和再創造,紀實的過程也是觀察的過程,更是創造的過程。紀實必須在符合生活邏輯條件下不斷提高思維層次,創作者通過一定的手段,使作品要達到一定的審美層次和藝術水準,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以表達對被創作對象的理解,用富有含義的鏡頭語言引起受衆的體驗與思考。電視紀錄片是一種藝術形式類型,而紀實作為電視紀錄片的一種常見方法和手段,用來保持表達層和内容層的一緻,以達到再現事物發展的真實效果。有學者認為,真實性與逼真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鐘大年在《再論紀實不是真實》一書中講到“真實是内容層面事物内涵意義的屬性,确切地說,應該叫做‘真實性’;而表達層面的行為表象,是客觀現實的模拟形态,确切地說,應該叫做‘逼真感’,它與‘真實’的命題無關。”不可否認,電視紀錄片獨特的紀實語言體系所表現的逼真感是真實性的前提,但二者沒有直接因果聯系。紀實隻是實現逼真感的一種方式手段,與真實并不發生直接聯系。
作為創作者,紀實是手段不是目的,紀實是為了在受衆面前還原一個真實的狀态,以達到真實反映的目的。但紀實僅僅隻是電視紀錄片所使用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其本質是電視紀錄片所擁有的紀實語言體系,而這種語言體系在置于電視紀錄片的視野中進行思量後,會發現有這樣幾個特性:首先,這種紀實語言是展示影像的中介環節。雖然視覺性語言的本性是客觀記錄,但它不能将影視虛構作品中的語言随意帶入自己的體系。它時時處處要避免主觀性因素過多地幹擾紀實作品的外貌與實質。電視紀實的過程中,創作主體的主觀意識是盡可能地複現現實,但電視的基本手法,決定了紀實過程中充滿創作主體的個性化選擇。無論是通過構圖、角度還是運動、景别,每一次選擇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改變,物質現實經過電視鏡頭的記錄,必然損耗也增加着電視時空的形式和内容。所以說,紀實的過程,絕不是複制現實的過程。其次,是“造型”問題,也就是電視紀實語言中所需用到的各種基本拍攝技巧。造型的既定地位決定了電視紀實的基礎,電視的語言是具象形态,場景、燈光、色彩、音效等等元素都能夠作為獨立的表意因素,沒有造型,電視紀實無法完成任何一步。但作為紀實,真實性和逼真性是立身之本,所以電視紀實語言對“造型”的運用一定要減少形式對實體的負面影響。最後,是關于叙事的問題。紀實語言是以畫面思維為基礎的。電視紀錄片的叙事,受制于時間限制,也隻能采用蒙太奇的方式。由此,叙事對電視紀實語言的鏡頭和畫面提出了要求,即對事件發生的順序、對意義的連接等方面都必須遵守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無論是邏輯的還是視覺規律的。
二、真實感受—在作品中的定位與接受
當創作者在完成一部作品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問題,即作品的真實感。那什麼是真實感呢?真實感從來都不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更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灌輸。受衆心理學認為,真實感其實是觀衆的一種心理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電視紀錄片的紀實過程實際上就是利用視聽語言針對觀衆而進行的一個再結構過程。一般來說,一部紀錄片從創作開始到與觀衆見面,受制于客觀現實、編導、攝影鏡頭、觀衆這四個因素。有學者認為,對紀錄片的本體研究,不能孤立地去對待,應該把它放在一個從創作者到接受者的雙向交流的關系中去建立一個立體的結構。可以這樣說,對受衆環節的研究,是研究電視紀錄片的一大突破,從這個角度更能清晰分析紀實與真實兩者之間的關系。一部優秀的電視紀錄片,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作者通過一定的電視技巧,對簡單記錄的再創作,使作品充滿邏輯性與藝術美。不僅僅是為觀衆傳達信息,還要有豐富的内涵與情感。由于電視畫面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決定了畫面的确切含義來自于畫面的接受主體—觀衆。就一部紀錄片的真實感而言,占據主動和重要位置的還是觀衆。可以說,對于一部紀錄片的真實感的評價,在于對觀衆的定位,在于觀衆的接受程度。因為我們這裡所說的真實,實際上就是真實感,是一個具有更多主觀性的概念,判斷一部作品真實的主體還是人,還是觀衆。這個“真實”會因人的生活視野、閱曆等因素而發生轉變,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視野狀态下,對真實的判斷也會不一樣。站在觀衆的角度去體驗,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隻要紀實的内容與客觀現實相符,甚至與觀衆的想象相符就構成了真實。
三、真實反映與真實感受的融合—創造美的形式與表達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在内容、形式、結構、多形态語言、表達等方面也許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有兩點可以肯定,就是觀衆的認可程度一定很高,一定是有着比較好的紀實效果。
在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以技術平台為支撐的電視,作為一門“技術性的藝術”,其藝術表現力從來都是與電視制作技術和制作工藝息息相關的,無論電視藝術以何種外在形式存在,以何種内在語言結構演變,都是伴随着技術的革新而變化的,但是,其本質和核心内涵是不會改變的。電視紀錄片就是通過紀實語言的操作,以紀實語言為工具,使原本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變為對影像審美價值的确認,從而使影像增添了表達審美意義的功能。
電視紀錄片是用事實講述真實的一個過程,是對現實生活的記錄,如何獲得現實影像畫面的最佳複制效果,取得令人滿意的逼真感,達到滿意的紀實效果,不僅要在紀實語言的畫面感上有獨特的風格,同時在其内涵本質上更要符合生活的邏輯。更為重要的一點,不能忽視觀衆的認同感,因為這種紀實美感和紀實效果取決于觀衆的心理感受,需要創作者使用紀實語言,将作品帶入觀衆的視野,喚醒觀衆的記憶,獲得觀衆的認同感和滿意度。電視紀錄片最佳的“真實”接受度,或者是說最佳紀實效果應該是建立在真實反映與真實感受的完美融合之上的,是建立在觀衆的接受程度與紀錄片紀實語言形式這兩方面的适度錯位與融合之上的。可以說,從紀錄片問世以來,在紀錄片史上大量的不同風格的各種優秀作品的出現,都與有這種适度錯位與融合是分不開的,也正是這樣,才有了觀衆對優秀紀錄片不斷要求的過程,才有了創作者針對觀衆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從而實現了觀衆對紀錄片審美心理結構以及紀實效果認可度的發展和變化,并使它不斷得到更新和超越。
(作者單位:武警海南總隊電視新聞工作站/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