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紀錄片的娛樂審美感受

紀錄片的娛樂審美感受

時間:2024-10-30 01:39:41

楊林

紀錄片娛樂性審美感受是獲得審美感受的衆多途徑之一。“突出時尚、獵奇和感官刺激因素的紀錄片比詩意的表現出現得更早”①,例如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影片對探險、風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性的展現,不僅帶來了時尚、獵奇和感官刺激,同時也為影片至今依然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提供了内容層面的審美依據。

紀錄片的娛樂性審美感受,由生理感受、心理感受、社會文化感受三者構成相互作用帶給觀衆完整立體的審美感受。

一、紀錄片娛樂性的生理感受

紀錄片生理層面的娛樂性審美感受由人最基本的生理感受所引發。紀錄片通過視聽語言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器官,無論是紀錄片内容形式的刺激性、時尚性還是獵奇性,都會産生感知,都是人體通過視覺、聽覺感知到這些内容,并由此産生一種愉悅性情感。

娛樂性對感官體驗的強調便是将生理本能強化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它自然可以激起人的愉悅感,但是這樣的感受是動物也可以有的,這實際上是将美感與快感等同起來了。

視聽語言是視覺與聽覺共同作用于大腦的結果,“是一個雙頻媒介(videoandaudio)”②,研究觀影感受自然要從視覺與聽覺兩個維度考察。與傳統藝術形式不同,視覺畫面是運動的,聲音與畫面運動相關聯。紀錄片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及信息性,需要觀衆自覺調動視覺、聽覺來獲取資訊傳遞到大腦形成審美理解。

以2013年美國導演理查德·羅雷的紀錄片《肮髒的戰争》為例。從拍攝内容來看,影片追随“調查類訪問記者”的腳步前往美國秘密戰争的腹地,阿富汗、也門、索馬裡等地展開調查,主要拍攝夜間突襲、絕密軍事部門的酷刑、平民傷亡等。從單幀畫面内容來看,紀錄片《肮髒的戰争》展示了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傷員、孕婦、嬰兒、事件親曆者、CIA探員等。影片還通過一些特寫鏡頭來顯示各種武器,專業人員一看便知這些武器的先進性能和殺傷力。在紀錄片《肮髒的戰争》的畫面中,展示令人驚愕的爆炸場面,同時還很細緻地配上了特寫鏡頭,例如爆炸現場的塵土與石子,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體驗。

在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剪輯頻率上,單個畫面之間停留的時間基本以秒為單位(甚至更短),強調高密度、高強度的快節奏的視覺感受。影片除了各種沖擊力很強的動感畫面,還配選了個性化、通俗化、時尚化特征的音樂。音樂與畫面相互配合彌補了鏡頭剪輯之間的非邏輯性缺陷。紀錄片《肮髒的戰争》具有很強的時尚、獵奇和感官刺激等特點,生理層面的娛樂性感受非常強烈。

紀錄片生理層面的娛樂性審美感受更偏向于視覺、聽覺等基本感官的生理性反應過程。

二、紀錄片娛樂性的心理感受

紀錄片心理層面的娛樂性審美感受與生理感受交替發生。除了生理感受外,還必須考慮到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心理感受。對于以各種關系彼此相互連接的社會人,“美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級的心理意識活動”,③克羅齊将美歸結于“直覺”,認為“心靈隻有借造作、賦形、表現才能直覺”,“直覺”理論雖然傾向極端的唯心主義,但他提出了審美感受的層次及過程。心理活動的參與是産生審美“直覺”的前提和條件,此時所獲得的觀念和意識都處于“前認識”狀态,他必定為形成某種感知覺提供了依據。“直覺不僅是獨立于知性的存在,而且它還是知識的源泉”④,紀錄片心理層面的娛樂性審美感受需要調動大腦的心理活動來感受。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對人的感覺器官形成刺激,人對影像聲音通過“直覺”在大腦中進行再認識。

在影片《肮髒的戰争》中展現了最先進的高科技美國無人武裝飛機深夜偷襲、神秘的軍事部門縱容酷刑等畫面。這些畫面和聲音帶給觀衆最直接的生理反應。但當觀衆通過這部紀錄片認識到這一切都是美國反恐部隊—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的“傑作”時,作為美國曆史上最機密、最精英的軍事力量,其行為是不為人知的,并沒有任何記錄,也永遠不會被美國國會知道,因此他們的殺戮沒有底線。此刻,對這部紀錄片的感知覺已經從純粹的生理感受上升到認識層面的心理感受了。從審美的“知”到名理的“知”,具有心理認識的過程。

央視紀錄頻道2012年的力作《舌尖上的中國》中,創作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用視聽語言展現珍馐美味的制作過程,通過産生感官愉悅,使觀衆産生了創作者期待的“直覺”效果,同時刻畫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成果。這樣的認識是通過表現性的藝術形式使觀衆從生理層面獲取的“直覺”最終上升至心理層面而生成的。

由北京電視台制作的六集紀錄片《人民大會堂》選取了許多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細節,且這些細節多是由當年人民大會堂的服務員講述的。例如,1971年,基辛格作為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特使秘密訪華,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宴請了他。宴會後,服務員像平常一樣将餐桌上的姓名簽扔進了垃圾袋,繼而又在人民大會堂負責同志的嚴令下将它們全部找回來,作銷毀處理。通過這一細節的描述,觀衆了解到當年中方對基辛格訪華所采取的近乎苛刻的保密措施。視聽語言對細節描述所帶來的“直覺”效果帶給觀衆身臨其境的心理感受。

三、紀錄片娛樂性的社會文化感受

紀錄片的娛樂性審美感受過程同樣不能脫離社會文化的影響。審美過程必定傳達出社會文化的痕迹。即使某些審美形式是來自于生理體驗的需要,也必然摻雜着社會文化的痕迹,審美對象一旦被媒介轉化,便産生了人與社會相互對象化的過程。

從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從極富表現力的感覺器官的強烈感受中體會到的處于前認識狀态中的“直覺”感,再到心理感受的過程中,紀錄片作為一種視聽語言,畫面與聲音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作為符号意指性的載體,圖像被認為是一種“信息”。作為紀錄片的某一幀圖像,在完成信息傳遞任務的同時還具有意義的指向性,是社會共同認可的對某種圖像的解讀方式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某種意義的關聯。因此某一圖像除了作為信息載體的作用,圖像本身也具有符号的意義。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了反映北京奧運會七年籌備的北京奧運會官方影片《永恒之火》。片中從天安門到天壇、從一個運動員到另一個運動員,從高樓聳立的城市到川流不息的城市交通,從人文景觀的展示,到運動項目的展示,再到關于城市的繁榮與生機,和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老百姓的展示,從軟環境到硬件條件,都足以表明北京這個城市具有申辦奧運會的能力。

紀錄片《永恒之火》從景觀類可以别區分為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城市景觀三類。從提供訊息的角度,紀錄片《永恒之火》的主要内容展現北京作為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的總體環境,尤其是軟實力的推介。片中人文景觀出現頻次最高的依次為北京天安門、北京天壇、萬裡長城、紅色大門、紫禁城、運動員、參與奧運的各類志願者、體育場館、萬人空巷的市民健身運動、城市景觀白日下的城市立交橋、夜間城市立交橋。提高人文景觀的出現頻率是為了充分展現北京舉辦奧運會的軟實力。

紀錄片《永恒之火》所展現的人文景觀其影像本身的意義,便遠遠超越了提供訊息的意義範疇。從整體來看,重複性的出現類似于語言符号的強調功能,正如語言叙述過程中必須要有重點,以便觀衆能看到影片制作者希望被看到的東西。這些人文景觀是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的“所指”。人文景觀實際指向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四個維度,從而蘊涵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紀錄片《永恒之火》帶給我們表達“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影像信息的同時,卻從符号學的角度将影片的意識形态涵義附加在影片的表象之上。

紀錄片娛樂性審美感受是獲得審美感受的的衆多途徑之一,将生理感受、心理感受、文化感受三個層面分開讨論,并不意味着三者之間處于非此即彼的狀态。在審美實踐中,三個層面的感受是相互作用的。

注釋:

①聶欣如:《紀錄片研究》,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頁。

②王志敏:《電影形态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③淩珑:《略論美感》,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版,第63頁。

④[斯洛文尼亞]列維·克利夫特著,陳定家譯:克羅齊和直覺美學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7期,第13頁。

(作者單位: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責編:丁磊)

紀錄片《肮髒的戰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