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試論電視紀錄片中主持人的出鏡與音畫和諧

試論電視紀錄片中主持人的出鏡與音畫和諧

時間:2024-10-30 01:19:03

口王海燕

電視紀錄片創作具有現實性、即時性和對往事的叙述性。通過紀錄片,人們不僅可以啟迪心智,還能增強對國家發展的認同感、歸屬感。因此,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質量,通過主持人出鏡,豐富其表現形式,實現音畫和諧,提高互動性和感染力,對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主持人出鏡對電視紀錄片的音畫和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從發展曆程上看,主持人出鏡成為紀錄片實現精準傳播的推動力量

美國學者比爾·尼爾克斯認為,“紀錄片的曆史就是一個紀錄片創作主體逐漸由直截了當的說教者轉化成中立、客觀的報道者,又由此轉化成參與者、目擊者的過程。這一過程,突出地貫穿着非虛構、用事實說話的主線。”①從“格裡爾遜模式”、“觀察式記錄”、“采訪式表達”到“自省式”,縱觀紀錄片發展曆程,它始終要通過“聲畫合一”或“聲畫對位”的方式,讓主題表達高效呈現,意義自行彰顯。要在電視的消遣性收看習慣基礎上實現紀錄片的高質量信息傳播,主持人出鏡成為減少收視疲勞、增強觀衆參與的重要因素。

(二)從要素構成上看,主持人出鏡成為紀錄片實現音畫和諧的關鍵環節

電視是以視覺欣賞為主體的視聽綜合藝術,既得讓觀衆看明白,又需讓觀衆聽明白。運用主持人出鏡可以增強畫面真實感,使畫面具有可聞性,現場畫面為聲音提供聲源,使聲音具有可見性,二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從而創造出現實逼真感,達到“聲畫和諧、形神兼備”的效果。許多專題型紀錄片在創作的過程中涉及到由現在追溯過去的陳述,需要将古今中外的曆史與現實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尋找契合點。而主持人現場出鏡,在某種程度上引入了人際傳播,受衆除了能聽其聲音,還可以通過主持人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看到其更為豐富的表情,使人産生身臨其境之感,實現音畫和諧。

二、主持人出鏡推動電視紀錄片實現音畫和諧的四種形态分析

(一)主持人現場出鏡的有聲語言與現場場景相和諧

主持人在現場的出現不能隻是一種符号,作為構成真實時空的要素,需要主持人的語言自然真摯、貼近生活,用口語表達而不是把書面語言背誦出來。比如:在電視專題紀錄片《發現聊城》中,為了表現保存完好的山陝會館對聊城明清四百年繁榮的證明作用,筆者現場即興組織語言—(當時民間流傳着“金太平、銀雙街、鐵打的小東關”的說法,這足以證明了當時的東昌府經濟非常發達。繁盛的經濟為東昌古城積累了衆多閃光的曆史文化遺存,山陝會館就是見證)。通過筆者站在山陝會館門前的現場出鏡,一個長鏡頭搖至門楣上的“履中”、“蹈和”,緊接着下一段解說,場景畫面與解說語言實現了和諧統一。

(二)主持人現場出鏡的副語言與現場場景相和諧

“電視節目主持人要講究身體姿态、面部表情、發型服飾和背景道具等‘副語言’的品位規格。如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所說:‘現在,衆所周知,面部等的姿體表達方式成了通用姿勢語中的一部分,并被作為口頭語言的一種重要的附加語。面部本身的這種表達方式在有聲語言中起有構詞能力的作用,這一點雖然還不是那麼明顯,但是經過觀察,可以證明它是正确的。’”②

除語言之外,主持人的副語言也要與現場貼合。主持人的服飾要符合現場氛圍,不能太華麗、太隆重,也不易太過時尚張揚,應與專題型紀錄片本身所表達的内容相融合。同時,在現場出鏡時,主持人的眼神、表情、舉手投足也都作為信息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并制約着語言表達是否恰當、信息傳遞是否暢通。“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的恰切融合,是‘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基石與核心。”③主持人在現場時的語言、副語言與現場場景所傳達的信息一緻、協調、相融,就能實現整個信息場的和諧。

(三)主持人現場出鏡的聲音與後期配音相和諧

這種和諧主要體現在整體用聲狀态、音量大小、語速快慢、語氣、情感分量的藝術性把握上。

1.發音用聲要相輔相成。相對于後期配音“打、提、挺、松”的“字正腔圓”,主持人在現場時會比較放松,發聲狀态較為松弛,更注重“說”的感覺。在聲音控制方面,後期配音因為稿件書面表達較多,在用聲上會不自覺地追求口腔、鼻腔及胸腔的共鳴,除了現場表達中做到的“準确、清晰”外,還使聲音更加具有了“圓潤、集中”的狀态。無論是現場的“說”,還是後期的“播”,“流暢”是其共同的目的。親切自然的現場聲音與悅耳動聽的解說在聲音狀态上因差異而互補,相輔相成,讓受衆在樸實、自然、大方的聲音中覓得美感。

2.音量調節要主次分明。現場出鏡采訪因追求說的狀态,講究自然真實,一般音量比較适中,但有時會因外界的雜音幹擾而加大音量。現場出鏡為了突出現實感,還原真實情境,有些場景在錄制時會有汽笛聲、吆喝聲等各種嘈雜環境聲的介入,這時主持人就會不自覺地加大現場音量,以求觀衆能聽清楚。而後期解說都在演播室内完成,現場除了話筒的交流聲就是稿件的翻頁聲,環境封閉安靜,這時解說要照顧到現場實況,盡量貼和現場用聲的音量,但不能等同現場音量,否則會讓受衆有聒噪之感。總之應在音強不高、音量不大的層次差異中尋求聲音的和諧。

3.語速語調要突出情感體驗。主持人現場出鏡時,有時會邊想邊說,語速較慢,有時又會由于内容情緒的要求,語速偏快,但在後期配音時卻不能一味遷就,忽快忽慢,而應當在稿件思想情感所要表達的範圍内,根據畫面長短快慢來決定語速的快慢。“播音的語氣,必須有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一定的具體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體聲音形式。”④在表達的過程中,語氣的情感色彩和分量的差異主要來自解說中所包含的是非、愛憎等情感方面的具體性質。紀錄片整體解說與現場主持的語氣應當随情感的變化而更加豐富,在聲音形式上表現為高低強弱回環往複、多姿多彩,讓受衆看得見“聲音”,聽得到“畫面”,真正感受到韻律、意境、風格之美。

(四)主持人現場出鏡與畫面、音樂以及剪輯節奏相和諧

“電視紀錄片語言同電視本體語言是完全一緻的,它以畫面與聲音共同營造的氛圍去吸引人、感染人、以完美的視覺效果去打動人。”⑤所謂的“完美效果”即是“聲畫和諧”。在紀錄片中現場出鏡、後期配音、配樂的情态都必須統一于畫面的客觀真實之中。而主持人現場出鏡主持采訪與畫面、音樂的和諧,主要體現在情緒和諧與節奏和諧兩個方面。

1.“畫意詩情”的情緒和諧。主持人現場話語和後期配音、配樂的情感基調都受畫面情緒氣氛走向的制約。而現場出鏡隻有與畫面情緒相統一,才能調動受衆的視覺和聽覺,引導受衆把聲音和畫面聯系起來思考,從而加深對紀錄片所要傳達的理念的認同。如果現場出鏡再能與後期配樂相融合,那麼紀錄片的情感就會随着音樂的節奏自然地流淌。比如在紀錄片《神鹿呀,我們的神鹿》中,音樂出現了多次,但每段的音樂各異,從而在畫面鏡頭和生動感人的音樂交互演繹中,使紀錄片聲情并茂、音畫并舉,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真正達到了讓“詩情”貼切于“畫意”,“畫意”流淌着“詩情”的和諧之美。

2.“抑揚頓挫”的節奏和諧。紀錄片的節奏是指反複出現在其中的聲音和畫面,它直接作用于觀衆的聽覺和視覺而使觀衆産生一種跳動的、有規律的感覺。電視紀錄片的節奏主要表現為編輯節奏、動作節奏、聲音節奏和事件的情緒節奏四種節奏運動形态。在此,我們隻談聲音節奏中的語言節奏、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奏的和諧。節奏在語言方面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節奏是語流中一定時間的回複現象;二是與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有關,或者說通過這些來表現的;三是節奏與心理變化有關,即:受心理變化所決定,又影響心理變化。”⑥顯然,心理情感決定語言節奏,畫面情緒影響配音節奏,音樂節奏必須契合語言與畫面的節奏。主持人現場出鏡的語言節奏既可以貼合畫面節奏,也可與畫面節奏産生差異即讓聲音和畫面的節奏互為補充,在各自相對獨立表現的基礎上,又通過同一個主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即通過差異來達成和諧,營造強烈的現場感,展現出電視語言的獨特魅力。

随着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傳播生态的變化,電視紀錄片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本文嘗試通過播音主持促進紀錄片發展的專業技術分析,着力探讨優化紀錄片表現形式、提升内容産品競争力的一種可行方式,為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理論研究貢獻微薄之力。

注釋:

①比爾·尼柯爾斯:《紀錄片的人聲》,選自單萬裡主編的《紀錄電影文獻》,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②③張頌:《播音主持藝術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④⑥張頌:《播音創作基礎》,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⑤冷冶夫:《21世紀的電視傳播理念》,長征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責編:胡斌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