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日劇在中國傳播的現狀和啟示

日劇在中國傳播的現狀和啟示

時間:2024-10-30 01:17:02

口楊傑徐曉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由于曆史原因,中日關系既有曆史上的和平與對立,又有現實中的依存與競争。作為日本文化的一種載體,日本電視劇(以下簡稱日劇)從1981年進入中國至今已有35年曆史。日劇的傳播對中國的社會、文化、經濟形成了一定影響。筆者梳理了日劇在中國的傳播軌迹,總結經驗,以期對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和“走出去”形成有益的借鑒。

一、日劇在中國傳播概覽

日劇在中國的傳播受政治因素影響明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中日關系的“蜜月期”。這一時期,繼日本電影進入中國後,大量日劇也被引入中國。1981年上海電視台播放了《姿三四郎》,這是首部被引進到中國大陸的日劇。1982年央視也播出了該劇并引發全國性的觀看熱潮,在該劇播出的時間,街上的行人都變得稀少。1983年央視播放的體育題材電視劇《排球女将》同樣風靡全國,劇中主人公小鹿純子精湛的球技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打動了無數觀衆的心。此外,以家庭倫理和血緣關系為題材的《血疑》、描寫八佰拜超市創始人奮鬥曆程的《阿信》也都是那時在中國播放的日本經典電視劇,感動了無數中國觀衆,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回憶。

日劇增加了中國觀衆對日本的認識,讓人們熟悉了日本的民居、服飾和飲食,感知了日本的社會人情和審美意識。從日劇裡傳遞出的先進工業文明,讓中國人看到了自身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匮乏,更突出了對先進的工業文明的向往,日本的成功為中國人建設現代化提供了榜樣、信心和目标。”①透過日劇,中國人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作出參照和想象,也引發了中國人對于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友誼和愛情的思考,啟發他們對當時的社會文化作出比較和反思。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劇代表了亞洲電視劇制作的最高水準,并且日本電視台根據觀衆需求變化推出新的電視劇劇種—“潮流劇”。“潮流劇”多由年輕制作人主導,偶像派演員出演,内容涉及社會最流行的趨勢。這些劇集一般在每周一(日本叫“月曜日”)晚上9點到10點時段播出,因此又被稱為“月九劇”。“月九劇”的代表作是1991年于富士電視台播出、風靡亞洲的《東京愛情故事》和《第101次求婚》。

《東京愛情故事》共11集,改編自同名漫畫,通過描寫莉香和完治的愛情經曆展現日本當代青年的感情糾葛,在日本被稱為愛情電視劇的範本。這部劇1995年在上海電視台播出,受到中國青少年觀衆的廣泛追捧,該劇的流行還催生了中國大陸第一部青春偶像劇《将愛情進行到底》。12集電視劇《101次求婚》講述了一個工作平平、相貌平平的普通男人和一個各方面看起來都完美無瑕的優秀女人在一起的故事,顯得十分“勵志”,這部劇後來在韓國和中國被多次重拍。

20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在曆史、台灣、領土和安全問題上頻頻向中國發難,兩國關系一度跌至低谷,中日關系由“蜜月期”轉入“摩擦期”,在很長時間裡保持“政治冷、經濟熱”的狀态。日劇在中國傳播也因此受到影響,引進日劇的數量上較之前大大減少,其影響力也在變小,逐漸趨向小衆。觀衆集中在“15至30歲的城市居民”,“這些人主要為白領階層以及作為白領階層後備軍的大學生和高中生等”②。另外,随着光盤存儲技術的普及,90年代不少日劇通過VCD/DVD傳播。由于數量上很難統計,并沒有引起研究者重視。

2000年之後,中日關系繼續“政冷經熱現象”。這一時期引進到中國的日劇有:講述淳樸善良堅強的女主人公阿萌一生的故事的《鈴蘭》、講述母子間親情關系的《東京塔》、講述男發型師和身殘志堅的女圖書管理員愛情故事的《美麗人生》、揭露醫學界争權奪利的醫療劇《白色巨塔》等。另外,《麻辣教師》、《極道鮮師》、《交響情人夢》和《魔女的條件》等劇目在中國也有一定影響。

從2005到2014年10年間,中國電視台播放的日劇總體呈下降趨勢。2007年引進了16部日劇,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年份,這是因為200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訪問日本,中日關系出現回暖迹象。而2012年日本進行“釣魚島國有化”的行動,使中日關系又一次進入冰點,至今還未改善,故2013年和2014年沒有引進日劇。

雖然電視上播放的日劇變少,但這并不意味着在中國傳播的日劇數量減少。随着媒體格局的變化,互聯網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看劇。日劇傳播的主要平台從電視轉移到互聯網上。筆者統計,通過土豆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網站和豬豬論壇、人人影視字幕組、日菁字幕組等,中國網民每年能看到200到300部日劇,這遠遠超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進日劇的數量。愛奇藝的數據顯示,在該網站播出的11部日劇,總點擊量為5.1億次。這僅是一家網站的數據,由此可以推斷,日劇在中國還是有很大數量的收視群體。從愛奇藝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看,日劇《晝顔》的觀衆中,超過35歲以上的占24%,17歲以下的占11%;《一吻定情2》的觀衆中,超過35歲的占12%,17歲以下的占33%;這說明日劇在中國的受衆不再局限于年齡跨度在18-30歲之間的青少年學生和年輕的白領中,有朝高、低齡擴大的趨勢。

二、日劇在中國傳播帶來的啟示

日劇題材廣泛,愛情、都市、警察、醫務、律政、校園、家庭等一一俱全,不少劇目探讨了社會突出的問題,像聚焦女性婚外情問題的《晝顔》,講述女性在工作中遭遇性别歧視的《問題餐廳》等。日劇“并不強調對現實的停滞和圓滿,而是引領人們對生活、對人生的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挖掘。”③除了深刻,日劇還很勵志,日劇主人公總是充滿信心,他們以最大的熱情歌頌生命的美好,告訴觀衆堅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成功。這種情節設計總能帶給觀衆正能量和長久的感動。

日劇分類細緻,制作精良。每周播出一集,一部日劇多在11集左右,全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檔期。按照每天的播出時段,日劇分為晨間劇、午間劇和夜間劇;按照内容它還分為“大河劇”、“月九劇”等,每種類型和題材對應不同的收視群體。這種受衆細分值得國産電視劇借鑒。當前一些國産電視劇像《古劍奇譚》、《花千骨》、《山海經之赤影傳說》等取得較高收視的重要原因,便是明确将受衆定位于青少年觀衆。

日劇節奏緊湊,風格清新,它傳遞出日本文化崇尚的潔淨、洗練、樸素甚至感傷的美,具有鮮明的風格。另外,日劇的配樂尤其為人稱道,每個電視劇的主題曲、插曲和背景音樂都被創作得十分用心,如《東京愛情故事》的主題曲《突如其來的愛情》就很好地烘托了主題,并廣泛傳唱開來成為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歌曲。

如今,在互聯網上看電視劇成為年輕觀衆的主要習慣,許多人還通過移動終端觀看。例如2016年“現象級”電視劇《太陽的後裔》在愛奇藝網站點擊量為38億次。那麼,如何制作适合在移動終端上觀看的電視劇?日劇中有15分鐘一集的晨間劇,這種形式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

日本法律注重保護著作權。一部電視劇出口前,需要與很多行業協會協調解決好版權問題。這些組織包括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日本錄音協會、日本藝能現場表演家團體、日本文藝家協會和日本腳本家聯盟等,對于一些沒加入協會的獨立創作者,還需要單獨簽署版權協議。作為具體申請日劇引進工作的電視台或視頻網站,可以改變單一購買日劇版權的模式,通過合拍電視劇等形式規避難以解決的版權問題。

早在1986年,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就與日本NHK合拍過3集電視劇《不知其名》。後來中日合拍的電視劇還有《大地之子》(1995年)、《愛在左,情在右》(2004年)、《記憶的證明》(2004年)、《蒼穹之昴》(2010年)等。其中《蒼穹之昴》登陸日本主流電視台NHK,在日本引起一定反響。但是這些劇目在國内知名度并不高。以前這些合拍劇更多出于題材(如故事發生在日據時期的中國東北)意義上的關聯,未來出于資本和價值意義上的關聯将有可能拍攝出一些高質量的劇目。

2014年,由愛奇藝、亞細亞傳媒和富士電視台三家共同出品了翻拍自《世界奇妙物語》的網絡自制劇《不可思議的夏天》,在愛奇藝網站點擊量超過1億次。這是一個代表将來發展方向的案例,即網絡劇将逐漸崛起,異國合作将會是一個突破口。2015年,上海文廣集團旗下的尚世影業與日本富士電視台達成協議,未來三年雙方将合作開發至少五部優質電視劇。尚世影業将擁有日本富士電視台所有影視劇版權在國内的優先開發權,雙方還将成立開發團隊,根據不同項目選擇網絡劇及電視劇進行定向開發。這些案例标明,我國引進日劇的主體越來越多元,由官方轉移到民間;引進目的更多出于商業考慮;播放渠道涵蓋但不局限于電視,更多轉向網絡。

包括電視劇在内的文化産品出口已經是日本的國家戰略。日本政府制訂了預計于2018年末海外文化産業輸出值達到189億日元的目标,并專門成立文化産業海外展開促進機構(BEAJ),協助處理版權、合拍等事宜。而中國政府也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目标。在這個大背景下,包括電視劇在内的我國影視文化産業将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可以預見日劇有可能在中國會取得更大規模的傳播。

注釋:

①呂芳: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電影在中國的影響,《學理論》,2010年第14期。

②侯越:日劇在中國的傳播,《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年第3期。

③王硯秋:日劇研究淺析,《北方文學》,2011年第12期。

(作者楊傑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徐曉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