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演員的誕生》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消亡”

從《演員的誕生》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消亡”

時間:2024-10-30 10:39:36

2017年,浙江電視台演技真人秀節目《演員的誕生》一炮打響,收視飄紅,成為網上點擊率居前的綜藝三甲之一。2018年,湖南電視台的配音真人秀節目《聲臨其境》再度火爆,展示了演藝界“幕後英雄”的實力。堂前坊間,“小鮮肉”與“老戲骨”的話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大有扭轉國内影視圈“流量明星”當道之勢。通過這些節目,演員們不但賺到了“票子”,也赢得了“面子”。

以《演員的誕生》為例,作為導師的章子怡、宋丹丹等人給觀衆留下了專業且敬業的印象。作為參賽選手的周一圍、翟天臨等優秀演員被發現、發掘,就連被稱作“推薦人”的演員張國立,也在事實上的主持崗位“包、托、接、送”,幹得有聲有色,把在娛樂圈長期從事表演和制片管理工作積累的經驗發揮得淋漓盡緻,在評委與選手之間“搭橋”、“墊話兒”(鋪墊),可謂遊刃有餘。相比之下,另一位主持人伊一在表演領域缺乏經驗,又在突發情況的處理中顯得手足無措,僅能說一些“過場話”,成為節目中可有可無的存在。節目中,幾位導師在評頭論足與插科打诨之間,也完全承擔起承上啟下的任務。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先例,在上海電視台2010年制作的《達人秀》中,名義上的主持人程雷被“雪藏”到了舞台的“下場門”,面對遊機說幾句“路人甲式”的感慨,或是對選手進行一段簡短的采訪,完全被邊緣化,而幾位評委則成為絕對的主角。2015年,上海東方衛視打造的《極限挑戰》則直接取消了主持人,讓五六位明星擔綱起了主持人的功能。該台另一檔頗受觀衆喜愛的單人脫口秀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中,制作方在脫口秀表演者王自健之外增加了一位在崗主持人,還引起了一些觀衆的抗議,認為這是畫蛇添足。可見,随着真人秀、網絡綜藝等非傳統形态的節目的興起,以及受衆的收視習慣從單向、線性接收向網絡化、移動終端化點播的改變,“主持人”這一崗位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極大挑戰。筆者認為,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于收視習慣的網絡化、節目内容的專業化、從業門檻的扁平化和媒體功能的平民化四個方面。

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的社會需求下産生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電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進一步說,是電視節目逐步走向成熟的産物,也是電視傳播實現有效傳達過程中的産物。①在傳統的電視節目中,大數據量的視音頻傳輸囿于帶寬與成本,難以實現用戶與傳播機構的實時互動,隻能在樣态上“創造出”觀衆來信、熱線電話、現場觀衆等“非實時雙向交流手段”(現場觀衆往往是“托兒”,并不是真正的“觀衆”),從而不得不在雙方之間設置“主持人”來充當雙方的“代言人”,即在節目中作為電視連接受衆最直接最活躍最能溝通情感、促動雙向交流、傳情達意的主導人物,以其創造性的實踐活動為電視實現有效傳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電視節目主持人帶來的收視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臉熟”。據心理學“接近原則”的研究,“頻繁見面往往能預示良好的人際關系”。③主持人容易被大多數普通群衆認識,還會令觀衆産生家人的幻覺,仿佛是個家庭成員,每天出現于私密性強的家中“陪伴”自己。而随着當今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收視習慣呈碎片化發展,逐漸習慣了在上班路上、工作間隙、旅行途中點擊視頻。有時,為了加快進度、節約時間,沒有“幹貨”的如主持串聯、片頭片尾以及廣告都被直接“掐頭去尾”,甚至作為一種營銷手段,成為網絡平台的“VIP專享”。可以說,傳統電視媒體如果缺少傳播形式的與時俱進和内容的改良,很容易被揚棄在舊時代裡。

其次,主持人抛頭露臉,名利雙收,但未必都能名副其實。誠如鳳凰衛視原評論員程鶴麟先生在《電視主持人曾經是個很不錯的行當》一文中感慨的,“電視是一個‘大家幹活主持人出名的行業’”。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電視工作者不甘于讓别人來說自己寫的稿件,完成自己策劃的節目,他們從幕後走到台前,不但不遜于所謂“播音主持專業”出身的“科班”人士,似乎還“更接地氣”。譬如,從《實話實說》走出的記者崔永元,從場工、雜務做起的編導汪涵,攝像師出身的孟非,他們涵蓋了從新聞、訪談到綜藝等各個類型的節目,獲得了成功。一些原本與電視界無關的歌手、策劃人、醫生、律師、金融等各方面的專業人士依托于網絡平台,也獲得了成功。譬如,内蒙古醫學院畢業的段子手李誕、“不務正業”的校園民謠歌手高曉松、上課上成“網紅”的複旦女教師陳果等等,都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華麗轉身成為節目主持人。相反,“體制内的主持人”因為長期接受播音員的業務培訓,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語音本身的準确與美感上,一些人在内容方面的儲備欠缺,習慣依賴嘉賓、記者、編導的努力,甚至成為幕後工作人員和觀衆之間的“快遞員”,又局限于事先準備的範疇,往往缺乏深入、即興的發揮,從而缺少看點,無法吸引求知欲、求新欲旺盛的中青年觀衆,于是出現了“專業”節目主持人不如“非專業”節目主持人業務精通的狀況。在今天的觀衆眼裡,主持人是否“專業”,并不是用是否從“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吐字歸音是否标準來衡量,而是要看他們是否在自己主持的節目内容方面是一位專家,或者是否是一位能夠與專家在一個水平高度對話的人。隻有這樣的主持人才能靠自己的專業知識現身說法,或者在專業嘉賓之間穿針引線,從而增強節目的可看性。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即便是看上去專業性要求相對較松的綜藝節目,觀衆對于主持人的表演能力、唱歌跳舞的水平,以及即興口語修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社會對于專業主持的需求如此迫切,體制内節目主持人卻因為種種原因,甚至出現節目主持人“無米下炊”的尴尬境地,值得反思。

第三,主持人的從業門檻在不斷“扁平化”。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眼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怕沒有學曆,就怕“言之無物”,說“車轱辘話”。在傳統的播音主持專業招生中,大多注重“皮囊”,要求形象端正、口齒清晰、語音純正。從初試到三試,考形象、語音、形體、即興評述能力,最多再考一個權重不高的寫作。由于藝考報名者人山人海,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委僅能讓考生展示幾十秒的自備稿件。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很難闖過前面的“形象關”,而如果文化先行,又會錯失大多數“形象好”的考生,其間的糾結也堪比“魚與熊掌”的取舍。而這些千裡挑一的“佼佼者”往往“畢業即失業”,因為體制内的崗位“一個蘿蔔一個坑”,老的沒退休,新人的出鏡機會渺茫。并且,越來越多的節目都“尋找本行業裡最會說話的那個專業人士”來當主持人,為了符合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出現了如《演員的誕生》節目組那樣配備一個體制内的主持人來當“綠葉”的折衷辦法。更讓業内人士窘迫的是,人工智能語音合成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可以以假亂真。加拿大公司Lyrebird(琴鳥)通過對個人聲音的采樣分析,可以合成模仿對象從沒說過的話。我國的科大訊飛公司在這個領域也走在了前面,合成著名播音員、演員的語音惟妙惟肖,不但可以播标準的普通話,還可以用各種方言和外國語言進行播報,這些不得不讓人哀歎“播音時代的終結”。可以預見,當AI技術臻于成熟,語言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來代替,機器人播報“新聞聯播”這類不需要即興發揮的稿件簡直就是“零門檻”。或許,“字正腔圓”的人工播報在将來會成為奢侈品,就如同生産流水線時代裡的手工縫制産品,成為特殊人群的“高檔消費品”,但至少在眼下來看,它的發展趨勢極其可能和其它流水線上的産品一樣,實現通過機器批量生産,逐步取代“人力勞動”。

第四,網絡媒體乃至自媒體的興起,帶來了媒體功能的平民化。長期以來,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台擁有内容制作和政策保護的優勢,面對新媒體的攻城略地反應遲緩,殊不知嗅覺敏銳的網絡媒體挾擊敗紙媒的技術優勢,以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吸引電視台的人才,分流電視台的廣告,投入大量資金補齊自身的内容短闆。根據廣電行業分析專家王明軒先生的統計,網絡媒體2018年在内容制作方面的預算,優酷300億、騰訊250億、愛奇藝100億,全面趕超中國的任何一家電視媒體。然而,更大的挑戰并不是來自這些看得到的公司,而是“媒體平權”帶來的“草根的狂歡”。20多年前,傳媒領域性能最好的SGI工作站渲染相對複雜的3D效果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手機能有個炫目的黑白開機問候語就讓人覺着很有科技感,打開一張照片更是費力又費錢的挑戰。20多年後,蘋果IPHONE8手機的A11Bionic處理器的單核成績達到了目前主流PC機内置的IntelCorei3-7350K的70%的速度。④也就是說,今天的手機性能完全可以媲美台式電腦,更是輕松秒殺20年前的專業級圖形工作站,制作、播出普通的視頻文件毫無困難。技術的進步帶來個人化媒體的興起,從14年前通過《超級女聲》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到今天“快手”、“抖音”的全民娛樂,“媒體”的概念已經刷新,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開放式平台成為一個媒體,傳統媒體的“權力”被分解、重構、變形,從而進入一個傳播業的“平權”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沒有人願意“被代言”,而是努力獲取他人的關注,讓自己成為自己節目的歌手、演員、主持人。“網紅”如今已經不再是一個貶義詞。

那麼,是否電視節目主持人這個行業就要消亡了呢?非也。那些能夠通過自己頭腦而不是出鏡頻率成為“意見領袖”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搏得民衆信任的談話節目主持人、通過自身的表演能力和口才獲得觀衆喜愛的綜藝節目主持人,無論在什麼平台都會繼續存在。特别是前面兩類主持人,會成為具備更強公信力的傳統媒體的“救世良藥”。可惜的是,當今國内的傳統媒體充斥着相當數量的“僞新聞主持人”、“演繹專家的專業戶”、在各類節目玩耍混臉熟的“路人甲”綜藝主持人,并不能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電視節目主持人行當的延續來自于其對于公信力的維持。網絡資訊、網絡節目的優勢是快速、尺度大,傳統媒體的優勢則是“可信”。目前,網絡綜藝已經出現了精分市場的定制節目,其訴求更加明确、針對更加精準,而傳統媒體很難做到這一點。可以預言,今後傳統媒體的主要工作偏重于“信息的篩選者”,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之一是從魚龍混雜的浩繁信息中完成辨别、選擇、分析。眼下,各家電視台除新聞節目以外實行的大多是“制播分離”模式,這種模式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曾經迸發出活力,但在廣告客戶大量轉向網絡媒體的今天,電視台無法繼續給制作公司提供“輸血”,網絡節目制作公司充裕的制作經費對業内優質資源造成極度誘惑的趨勢已然形成,各家電視台轉型迫在眉睫。

可見,《演員的誕生》不隻是給演藝界的“南郭先生”和“小鮮肉”敲響了警鐘,也給那些在節目中無所事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拉響了警報。人工合成的語音已經成為現實,那麼人工合成的影像也不會離得太久遠。多少曾經如日中天的職業,随着人類科技的進步而灰飛煙滅。我們應該不會忘記,2016年3月,韓國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慘敗于阿爾法狗(AlphaGo)手下,标志着人工智能新紀元的開始。在這個時代裡,人們觀影、旅行、點餐、遊戲等各種行為都被精準統計,在劇場和電影院裡用以捕捉觀衆的表情、反應,以判斷演出、播映中每一分鐘效果的科技已經被開發、運用。就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也傳來了谷歌研發的Duplex通過了“圖靈測試”的消息,它不但能與人交談,還能模仿人類的語調、猶豫、停頓,以至于參與實驗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和一台機器說話。可見,隻需要準确傳遞信息的播音業務完全可以用機器來代替,因此,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改變就在眼前,隻有機器取代不了的工作,才是未來主持人業務的努力方向。

注釋:

①②趙淑萍:《電視節目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

③[美]菲利普·津巴多、羅伯特·約翰遜、安·韋伯:《津多巴普通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頁。

④數據來自網絡對比測試:http://tech.ifeng/a/20170920/44690463_0.shtml。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責編:丁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