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

鏡頭下的上海老建築

時間:2024-10-30 01:49:44

編者按:

白牆紅磚的克萊門公寓,豪華精緻的“小白宮”,街角的複古大樓,裡弄“七十二家房客”的市井百态……一幢幢老建築裡,老上海風情依舊。20世紀30年代,石庫門房子是上海獨具特色的裡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栖身之地。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門的行當,生動地展現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觸動人心的地方。

克萊門公寓曾被改造成飯店,白天這裡供應意大利菜,晚上就成為舞廳,并且一整天都有樂隊伴奏演出,音樂不斷,讓克萊門公寓更富有藝術氣息了。在法式風格為主的情況下,克萊門公寓也融合了英倫建築的風格,紅色的小磚特别讨喜。(右下圖)克萊門公寓的正門與秋日紅葉顯得特别相襯。

上海是一座人文之城,海納百川,中外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現代和傳統文明兼收并蓄。在這種包容下,出現了許多曆史厚重的優秀老建築,從打破“華洋分居”的老式石庫門裡弄(“裡弄”指胡同),到新式石庫門裡弄、新式裡弄,再到充滿西式風情的花園式裡弄、公寓式裡弄,建築的演變與上海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拍攝老建築仿佛就是在品讀上海。

對上海老建築的拍攝,源于我對攝影的熱愛——從一開始舉着相機拍攝花花草草,到拍攝旅行途中的人文風景,再到把目光最終轉回我的故鄉,我才發現上海是拍不完的:每一座老建築,每一棟老房子,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承載着曆史,充滿了故事。

陽光浪漫的克萊門公寓白牆紅磚的文藝氣息

在上海衆多的老住宅、裡弄中,我最喜愛的是克萊門公寓。克萊門公寓(現名為“玉門公寓”)位于複興中路1363弄,是1929年比利時人克萊門與教會合辦新建而成。克萊門公寓是一棟法式公寓裡弄建築,在複興路衆多建築中頗具代表性:整個小區由5棟相同且獨立的公寓組成,結構對稱;牆面以米白色打底,粉刷水泥砂漿,雖然表面粗糙,但故意勾勒出的線條圖案清晰可見,有一種粗犷之美;公寓局部飾以清水紅磚鑲嵌的圖案,紅磚上有幾何構成的簡單圖案,簡潔卻極富裝飾感;坡屋頂上平下陡,鋪上了紅瓦,與整體色調和諧相應。

克萊門公寓的獨特就在于外牆的紅磚裝飾、對稱結構和社區的布局,所以,我着重拍攝了公寓外牆的細節,為此我選擇了中長焦鏡頭,拍了不少紅磚拼接而成的裝飾圖案;在拍攝建築的對稱結構時,我換上了廣角鏡頭,以便拍到任意一幢公寓的全貌;最後是社區全貌的拍攝,我爬上隔壁公寓樓的天台,那裡恰好是最佳拍攝位置,可以俯瞰整個小區:呈梅花形的布局排列,大面積磚紅色的屋頂,盡顯秋色氣息,陽光穿過樹葉,灑在地面影影綽綽,浪漫之意濃厚。

不同于華美的外觀,克萊門公寓内部質樸了許多:推開陳舊、厚重的大門,最先看到的是古老而又腐朽的木質郵箱,它們早已被居民們自制的郵箱取代;門口的門墊已經被踩破,然而地闆上的馬賽克圖案,黑白灰三種小格子交替排列,尤其漂亮;公寓内的樓梯、地闆都是深色木質的,樓梯的漆色大面積脫落,上面印刻着無數斑駁痕迹,雖然淩亂滄桑,但歲月感油然而生;樓梯轉角是修長、需要仰望的大面積窗戶,午後的陽光灑進來,古老的空間被照亮,窗戶四周的牆壁白與灰明暗對比,顯得有些不真實。

之所以選擇克萊門公寓進行拍攝,大抵是因為我的小資情懷。克萊門公寓的每一棟房屋都像别墅,白牆紅磚的細節讓人充滿浪漫的聯想,再加上小區裡經常飄揚出隐隐約約的鋼琴聲、小提琴聲,極具文藝氣息。若是在一個暖暖的午後徜徉在這裡,喝上一杯香濃的咖啡,其中的意境會讓人産生穿越時空,回到上世紀老上海的錯覺。

優雅而斯文的“斯文裡”漸漸消失的裡弄市井

上海開埠初期,外國人和中國人原是分區域居住,互不幹擾,即“華洋分居”。後因為戰争等原因,大量難民湧入租界避難,住房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迎合中國人的居住習慣,設計師創造出中西合璧、新建築樣式的裡弄住宅——石庫門。石庫門基本保持了中國傳統住宅對外較為封閉的特征:每戶都有一簡單的石料門框,内配黑漆厚木門,上有銅環一副;這種建築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來可以自成一統,石庫門因此而得名。後來為了區别逐漸西化的新式石庫門裡弄,早期的石庫門建築被稱為“老式石庫門裡弄”。

斯文裡,上海規模最大的石庫門集群之一,建于1920年左右,在新閘路北的大通路(今大田路)兩側,以路為界分為東、西斯文裡。西斯文裡早已拆除,如今留下“東斯文裡”孤獨存在。我很早就有拍攝東斯文裡的想法,無奈工作繁忙,一直沒有行動,等到有空去拍的時候,東斯文裡的居民早已搬遷完畢,隻剩下體量龐大、空空如也的裡弄住宅建築。

我端着相機小心翼翼的步入東斯文裡,穿行在狹窄的弄堂裡,盡管陽光明媚,但建築因為人去樓空,滲透出一絲絲陰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顫。東斯文裡雖然已人去樓空,但石庫門建築依舊完整,穿梭其中,還能看到巴洛克風格的雕花門楣,黑漆脫落的大門,上扣着一雙門環。從門楣上垂下的細條植物綠意盎然,與破舊的門楣形成鮮明對比,讓人禁不住遐想大門背後,每個家庭都有怎樣的悲喜故事。

曾經,斯文裡也是獨棟獨戶,居民的生活就像建築的名字一樣,優雅而斯文,随着時代的變遷,斯文裡漸漸從獨門獨院,變成市井“七十二家房客”。而如今由于居民的搬離,這裡毫無煙火氣息,正慢慢失去生命力。兒時的玻璃彈珠,夏日的曬台,晴天的萬國旗……将永遠成為老居民快樂而又傷感的回憶。

(上圖)由于居住環境狹小,上海人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間,由此出現一排排晾曬的衣服鱗次栉比的裡弄風情。如今,步入人去樓空的弄堂,被磚塊封起來的“石庫門”,唯有陽光依舊溫暖。(下圖)在法租界,有許多這樣的小路,幹淨的路面倒映着樹影,簡潔的店鋪靜悄悄的,行人不經意穿過路邊的自行車,咖啡店裡有人談笑,有人發呆,這一切讓你仿佛身處國外。

小白宮樓下的大花園可不容錯過。沿着花園邊上的小路走進去,可以來到花園的最深處,這裡是拍攝小白宮全景的最佳位置。從外面看,小白宮外觀淡雅,路人又怎麼會想到它的内部其實如此豪華精美呢?

“海上小白宮”旋梯上時髦女郎的出場秀

老上海風情萬千,無疑是迷人的。雖然那十裡洋場、富豪花園的繁華場面,或銷聲匿迹,或悄然改變,但上海仍然秘藏着許多優雅、美麗的地方,如報業大王史量才舊居、白崇禧故居白公館、夢幻城堡般的馬勒别墅、“小白宮”等,這些優秀的曆史建築就像璀璨的夜明珠點綴着上海,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都掩蓋不了它們的光芒。

“小白宮”位于徐彙區汾陽路79号,隐藏在綠蔭深處,是典型的法國文藝複興後期建築模樣。由于“小白宮”外形酷似美國白宮,如同城堡,因此素有“海上小白宮”之名。

“小白宮”現已成為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肩負着傳承藝術的職責,但其内部豪華的裝飾還是讓人驚歎:正廳内的藝術鐵欄杆、古舊的柚木刻花、幾何形狀的天花闆造型和細膩的天花闆雕花随處可見;室内設計“中西合璧”且對稱,東西兩個房間格局一緻,但西面的房間屬歐式,有夢幻的粉色裝飾、雕花和壁爐,與偏紅的柚木色魚骨地闆相得益彰;東面的房間是設計師心中的中式風格,柚木刻花的壁爐經典複古,極具韻味;旋梯是“小白宮”中最讓人留戀駐足的地方,從三樓樓梯轉角往下打量,紅色厚重的地毯配以經典黑白格的地磚,塗了桐油的紅木扶手蜿蜒而下,畫面極具沖擊力。或許曾有時髦的上海女郎,穿着旗袍,身姿搖曳,婀娜而下,萬千風情迷倒樓下衆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樓最西面的房間裡,有一個裝潢原始、将近百年的浴室。浴室裡,無論是精美的彩繪玻璃,還是鑄鐵的洗手台、自動化的衛生設備,在上海都已難覓蹤迹,尤其是位于角落的“老古董”——銅制立體按摩淋浴器,既可以從四面八方出水,也可以調節水壓,難得一見。

拍攝私藏老建築,我通常會着重拍攝房子的整體造型和内部布局,因為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建築的特别和設計師的用心,因此,拍攝之前做好功課尤為重要,要不然就有可能漏掉建築的許多細節。老洋房的内景拍攝,必須帶上廣角鏡頭,超廣角或移軸鏡頭是更好的選擇;而拍攝内部裝飾細節時,中長焦鏡頭配合大光圈是頗為合适的組合,另外,由于老洋房室内昏暗,最好帶上三腳架拍攝,如果限于狹窄的場地,不能展開腳架,那一定要用上大光圈鏡頭,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快門速度,不至于手抖拍糊,也可以适當降低ISO,降低噪點。

除了充滿老上海風情的裡弄,作為大都市的上海,也是“萬國建築”林立,呈現出百種姿态。身處九江路的禮和洋行,就仿佛位于歐洲的街頭。

老建築林立的迷人街景霓虹燈下穿越時空的複古大樓

城市街景和夜景一直是我喜歡拍攝的題材之一。與私藏之地截然不同,上海街頭,霓虹燈下老建築的街景比比皆是,不論是外灘上林立的萬國建築群,還是曾經輝煌的法租界,街頭上老建築的迷人風情總是讓我流連忘返。

武康大樓,原名諾曼底公寓,是邬達克的經典之作,坐落在淮海中路、餘慶路、天平路、興國路、武康路這5條馬路的交彙處。作為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武康大樓以宛如戰艦的獨特造型、藝術滄桑的氣質成為上海的網紅建築。遠觀武康大樓,猶如等待啟航的巨輪,清水紅磚牆、鐵栅陽台、三角窗楣、“牛腿”造型的裝飾,演繹出濃濃的法式文藝複興風情。每次經過這個路口,我都忍不住要拍攝幾張,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還是夜景,這裡都有别樣景緻。

此外,我還喜歡将老建築與城市夜景燈光結合在一起拍攝,拍攝對象往往是位于十字路口、轉角處的老建築,比如沙美大樓、福州大樓等。

福州大樓位于江西中路福州路路口,原名漢彌爾登大樓,為老式的英式樓房。福州大樓主樓中間是凹進去的,外牆面線條筆直、簡潔明快,整體建築僅在大門頂層和塔樓上有圖案裝飾。

通常,日落後半小時或1小時,是我拍攝街景的最好時機,此時霓虹燈和車燈都亮起來了,天空往往呈現出迷人、幹淨的深藍色,但在我拍福州大樓那天,天氣陰沉,狂風快速推動着烏雲,于是我決定拍攝一張動靜結合的片子。為了保證照片質量,我架好三腳架,将ISO設為100、光圈f8以上(如果要拍出車軌,則快門速度選擇從幾秒到十幾秒不等),許久後才拍到滿意的畫面:背景是墨藍色的天空,高度不同的黑色電線交彙、錯過,染上金色的福州大樓占據了主畫面,雄偉華麗,大樓頂部背後烏雲肅殺,似乎昭示着上海曾經風起雲湧的歲月;大樓腳下、畫面近處,坐在摩托車上的路人在路中央停了下來,影子投射在路面,細長而甯靜。

圖為“聖三一堂”,是上海最美麗的教堂之一。據說,教堂内的銀杏樹是市區最大的一棵,在紅色教堂和陽光的的映襯下,顯得金黃耀眼、美不勝收。

街景拍攝往往不能一次成功,因為行人、車輛等不确定因素時時存在。此外,為了降低霓虹燈燈光對畫面的影響,我先用同樣的光圈快門組合拍攝多張片子,直到拍到滿意的車軌線條;然後,對場景中太亮的部分單獨曝光,以确保最後的片子整體協調;在後期,再通過蒙版,将所有片子組合起來,去除照片中無關緊要的人、車和雜物等,最終得到主題鮮明、畫面幹淨的片子。

在另一次拍攝中,我本打算拍個小小的車軌,沒想到一輛中巴恰好開過,于是我拍到了一幅沖擊視覺的畫面:夜色中的西洋建築複古精緻,高高的車燈軌迹被定格,明亮的線條猶如星火,由近及遠縱橫而逝,讓人以為穿越了時空。

拍攝老建築,就好像翻開了一本有趣的書,越讀越引人入迷,無法自拔。攝影可以留住美好的影像,但部分上海老建築隻能保存在照片裡,無疑讓人痛心。也許我于上海老建築來說是渺小的,但我願意用自己的鏡頭,向人們講述老建築的前世今生,讓更多的人喜愛它,并參與到保護老建築的行動中來。

作者簡介

金小仙

Gettyimages、海洛、攜程簽約攝影師,Lofter旅行家、窮遊精華作者、去哪兒聰明旅行家,是《環球人文地理》《旅遊天地》等雜志以及《靜安方志》《KLOOK客路旅行》《可口可樂》等線上媒體特約撰稿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