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古瓷窯,是我國南方三大名窯之一。從唐代一直到明清,德化白瓷的窯火千年未熄,堪稱世界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早在北齊,中國就出現了白瓷。德化由于地處偏遠,唐代才開始燒制白瓷。唐代德化詩人顔仁郁的詩句“東家西家地碓聲”,就描繪了當時陶瓷生産的盛景。這時的德化白瓷,瓷面較為粗糙,釉面呈現青色。宋元時期,朝廷鼓勵海上貿易,大大推動了德化白瓷的發展,此時德化白瓷逐漸成熟,燒成後形成自然的白釉,但還是帶有淡淡的青色。
從明代中期開始,德化白瓷代表了當時生産白瓷的最高水平。其瓷面溫潤如脂,潔白如玉,甚至可以清晰映出倒影。德化白瓷的原料是當地的高嶺土,其黏性較大,矽、鉀含量高,燒制後多玻璃質,因而晶瑩潤澤。由于材料配比、火候等不同,德化白瓷的胎釉呈現不同的顔色:象牙白色澤柔和,白中蘊黃;豬油白黃色更淺,潤如油脂;蔥根白則是完全的純白;孩兒紅是明代德化白瓷中的極品,猶如嬰兒白嫩透紅的肌膚。這一時期,白瓷外銷歐洲,深受歡迎,被稱為“中國白”。
德化白瓷不但在胎釉上與衆不同,其多變的器型也聞名中外。德化白瓷主要分為人物、擺設和使用樣式。人物樣式的德化白瓷叫做“瓷雕”,明清時期,出現了以何朝宗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藝術家,他們不用彩繪,而是用最原始的白色表現出人物的悲喜嗔怒、人間百态,瓷雕題材大多取自宗教,包括佛家人物、道教及民間信仰諸神,如白衣觀音、八仙過海、西王母等。此外,還有西方的聖母瑪利亞、耶稣等造型。白瓷的擺設式樣,主要按照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來設計,包括香爐、鼎、燭台等。白瓷的使用樣式更是取材廣泛,從動物到食物再到風景,不拘泥于形式,變化多端,既美觀又實用。
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裝飾要求,德化白瓷的裝飾工藝,以印花、堆貼、刻劃、透雕為主。印花工藝較常見,是用刻有圖案的模具在胚體上壓印而成,圖案多采用青銅器上的上古祥瑞動物;堆貼,包括堆花和貼花,即把制好的花紋用泥漿黏貼于胚體上,多用于陳設藝術瓷、筆洗、茶罐等;刻劃是在瓷胚燒制前,在表面刻劃出形象。明清多用直筆豎刀來表現柔媚的花卉,線條流暢柔美,更為自然;透雕又稱為镂空,多見于香爐、筆筒等器物——先繪出花紋,然後精心刻出空洞,僅留花卉的線條部分,其做工精細,可見一斑。
德化白瓷的釉色迷人,器型優美,做工精細,被譽為“中國瓷器之上品”,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