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新疆觀鳥會與新疆阿勒泰山森林生态站聯合組織了一次對喀納斯景區鳥類和生态環境的野外實地調查。在林管所的安排下,我們4個考察人員得到“雙湖”林管員的幫助。那幾天,我們白天爬大山鑽密林,夜間打地鋪鑽睡袋,在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車、沒有手機信号,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在這次為期15天的調查中,我們不僅去了人迹罕至、猛獸出沒的“雙湖”,還意外觀察到神秘的喀納斯“湖怪”,并拍下影像資料。為此,特發3篇野考日記摘要以飨親朋好友。
5月30日,周一,晴。
早飯還是奶茶和馕。8點多到達景區武警檢查站和民兵邊檢站,11點到那仁林管所。根據林管所安排,雙湖管護站派來2名林管員也力别克和别爾切帶了7匹馬送我們去雙湖。給我分配的是一匹十分強壯的棗紅馬,第一次長距離騎行,心中很是忐忑。上馬後,馬突然低頭吃草,要不是我本能地拉緊缰繩,一定會來個“倒栽蔥”。兩小時的騎行,過了6條河岔,登了兩座山,鑽樹林時我的帽子和相機裝備還不停地被挂落。為防止騎馬磨爛屁股,我們都穿了成人紙尿褲,到目的地時,屁股沒有不适感,但紙尿褲都磨了個稀巴爛,而且雙腿因長時間羅圈,落地後酸痛難忍,無法邁步。
雙湖管護站共有6位林管員,其中5名哈薩克族,1名圖瓦族。管護員夏秋季進山,冬春季在山下,平時管理嚴格,工作有序。
管護站給我們騰了一間木屋,省去了我們在野外搭帳篷的煩惱。放下行李後,大家帶上器材,迫不及待地欲睹雙湖真容。行前,按慣例,隊長重申紀律:不得單獨行動,确保安全;每人檢查對講機頻率,保證随叫随到。
“雙湖”是個姐妹湖,處于高山密林的環抱中,周圍有大片沼澤濕地,距喀納斯湖僅幾公裡。那裡的原始森林密不透風,林中有些地方積雪未化,早晚需穿棉衣。“雙湖”湖邊沒有路,到處是倒伏的朽木枯枝。在湖邊艱難行走,很自然會聯想到開發之前的喀納斯湖。
偌大的湖中隻觀察到兩隻在岸邊孵化的黑喉潛鳥,鳥的數量雖不多,意義卻很重大,證實了這種從海洋遷徙來的鳥在阿勒泰地區确有繁殖。返回時,考察隊在沼澤和密林中竟迷失了方向,找了一個多小時,就是找不到來時的路,最終使用GPS的航迹功能,才讓我們擺脫了困境。
5月31日,周二,暴雨。
6點起床,我們在林管員哈虎的帶領下,去“雙湖”東岸考察。行前,哈虎一再叮囑,要集體行動,注意安全。這個區域是熊和野豬出沒的地方,去年牧民的多頭牛羊甚至駱駝都被熊襲擊過。而且熊會将吃剩的肉埋藏起來,牧民就以此為證,要求有關部門補償損失。
出門第一道考驗是過獨木橋———一棵倒伏的樹幹。因樹幹濕滑,我小心翼翼、四肢并用,但還是跌下了橋,幸運的是未掉進水中。景區在一處瀑布飛流前修建了一段棧橋,可以預料,這裡将成為今後一個新的景區熱點。
進入原始森林後,因山高林密,林管員進山時也怕迷路,每隔幾十米就用紅布條在樹上做個标記。山上的花草沒膝,晨露浸透了我們的鞋和褲腿,終于在中午一點多到達山脊,喀納斯湖和“雙湖”全景盡收眼底。“雙湖”位于喀納斯上遊,湖水注入喀納斯湖三道灣,在這個位置觀湖極佳。在山頭找個大石頭坐下,可以盡興觀景。
我向來不相信喀納斯湖怪,對大紅魚之說也不苟同。看到湖中不斷變換形狀的微波和天光雲影,我覺得終于找到了所謂“湖怪”的答案。正在我自鳴得意之時,突然見到湖中浮出一個長條狀的水影,且遲遲不消退。我立即拿起相機又錄又拍,記錄了這個不明物體從出現到消失的全過程。将相片放大後,發現很像一條約30米長的大魚。這段影像持續了近20分鐘,可以肯定的是,它絕對不是波浪水影!莫非真有“湖怪”?百思不得其解。
喀納斯的天如同小孩的臉,說變就變。上山時還是豔陽高照,“湖怪”消失後,轉眼間便濃雲密布,雷鳴電閃。為防雷擊,大家都關閉了對講機和手機,頂着狂風暴雨和冰雹,立即撤回營地。
6月1日,周三,晴。
早6點起床,林管員們幫我們備馬裝行李,考察隊于8點多離開雙河林管站。下山了,大夥心情格外輕松愉快。特别是在藍天白雲、繁花草毯上騎行,更是心曠神怡,要多自在有多自在。一路走一路唱,一路賞景,一路拍照錄像,不知不覺己翻過一座山,趟過三條河。第二座山的一段松樹林是馬隊必經之道,我千注意萬小心,還是被樹杈挂住,差點人仰馬翻。馬打了個趔趄跪倒又站了起來,我則頭朝下栽倒在地,幸虧樹下泥土松軟,才有驚無險。想起46年前當新兵時,一次騎連隊的馬進馬廄,未能及時勒停急于回家的馬,結果馬進了圈,我則被門框碰得頭破血流。與那次比,這次太幸運了。10點多時,我們終于回到了那仁林場。
友情提示:“雙湖”是喀納斯景區動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無關人員嚴禁進入,否則,不但有生命危險,還要承擔法律風險。
(本文選自“遊曆”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