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像作為記錄與呈現藏地的媒介誕生以來,藏地影像作為時尚,或曰風尚,其吸引力與美譽度幾乎從未衰減,這無疑是世界範圍内民族文化景觀裡的一個連通了古老與當下的“後現代”奇迹。
文/孫吉
藏族導演與作者電影“新浪潮”的中堅力量
2015年7月26日,青海松太加導演攜曆時三年完成的新作《河》在西甯First青年影展首映,這是一部在青海同德縣拍攝,講述一個藏族半農半牧家庭親情、家庭與信仰的影片,在6月份的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9歲的主演央金拉姆獲得“亞洲新人獎”的最佳女主角,影片迄今已收到超過25個國家電影節的邀請。
一系列耀眼的關注和贊譽面前,導演保持着謹慎的樂觀。放映後的短暫交流中,這位态度謙和的藏族導演向我陳述了自己在藏地影像方面的創作理念:即并不刻意去展現藏地的自然景色和宗教信仰,而是着力去表達人性、愛等人類共同的主題。
在近年嶄露頭角并引發普遍關注的導演中,松太加是與萬瑪才旦齊名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兩位都是青海藏族導演,前者曾經作為後者影片的攝影師,參與拍攝了幾部廣受好評的藏地影片,而萬瑪才旦,早已是備受業界認可的著名藏族導演,聲名遠播海内外。
2004年,萬瑪才旦以紀錄片選題《最後的防雹師》入選“Discovery”探索頻道亞太區“新銳導演計劃”。随後,從作家身份進入影像制作領域的導演,為廣大觀衆呈現出《靜靜的瑪尼石》一片,使得藏地題材的劇情片創作也出現了從本族世界觀出發闡釋與揭示藏地文化的開端。萬瑪才旦的影像創作高峰随之到來,《尋找智美更登》、《老狗》直至近年的《五彩神箭》、《塔洛》,一系列優秀作品的出現并頻頻在海内外獲獎,為藏地影像的本土叙事赢得了廣泛的關注。
萬瑪才旦和松太加的出現,對本族影像叙事意識的蘇醒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一大批藏族中青年因此立志從事藏地影像的制作與傳播,出現了旦增旺加、阿崗·雅爾基等朝氣蓬勃的新面孔,藏族導演的群像逐漸顯露,藏地影像的新氣象因此鋪展開來。從此,人們讨論藏地影像時,以萬瑪才旦、松太加為代表的一系列藏族導演及其濃厚個人風格的“作者電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對象,在國内的文藝電影圈,藏地影像日益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時常引發當地觀影風潮,無數内地的青年群體借此獲取對藏地人事的新認知。
是藏民族深厚的文明傳統以及在現代化轉型期時豐富多樣的發生,為藏族導演的創作提供着持續不斷的鮮活藝術源泉。即使是藏族導演作品總體顯得不夠成熟,類型不夠多樣,并仍然在部分程度上契合着人們對于藏地“奇觀”與“他者”的向往,然而在用影像探索藏民族本身的生活方面,他們擁有無可匹敵的優勢。正如著名謝飛在評價萬瑪才旦的短片《草原》時所說:“電影證明了不懂藏語,不是藏族人就不會拍出真正的藏族電影。”
藏族導演和他們的作者電影,始終是“藏地影像新浪潮”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