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曉波财經作家
2008年,加多寶集團進駐北京亦莊,在那裡建了生産基地,很多幹部由粵進京,公司給予了一筆補貼。當時,亦莊的房價在8000元左右,一個叫林肯公園的小複式,最高售價約一萬元,這個價格在廣州市中心已經可以買到不錯的樓盤,所以,絕大多數的粵籍幹部都沒有用這筆補貼購房。2016年的今天,亦莊房價已經陡升到2.8萬元的均價,我碰到的加多寶人,都在跌足懊悔。
在亦莊,我還聽到一位開發商講親身經曆的事:去年亦莊有一塊土地拍賣,他打聽到開拍價接近他正在銷售的現盤價,咬了咬牙,他交了押金去舉牌,結果是,二三十輪的厮殺後,交易價又高出了50%。也就是說,面粉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面包價。
這樣的景象當然不止發生在北京,2015年,全國房價上漲最快的是深圳,全城均價上漲三成以上,一些區塊的房價直接翻了一番。今年開年以來,這股飙漲風據說已經刮進了上海,開發商坐地擡價,地王新聞不絕于耳,不少樓盤再次出現哄搶景象。
問一個問題:京滬深的房價還會上漲嗎?會。理由呢?起碼有三個。其一,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經濟中心、深圳産業結構最健康,超大中心城市的吸泵效應才剛剛開始,北京比首爾、上海比台北、深圳比香港,正在成為一種預期;其二,去年新增貨币總量是經濟成長速度的兩倍,優質不動産重新成為避險投資的選擇之一;其三,政府鼓勵去庫存,房地産限閘已經松動,甚至出現鼓勵的迹象。
再問一個問題:誰願意看到房價暴漲?市民肯定不願意。對任何一個城市,一年房價漲三成,必然人心浮動,如果翻一番,幾乎就沒有人願意做别的事情了。政府願意嗎?我覺得官員的内心也大多是不願意的。房價上漲過速,勢必造成整個城市的物價水平擡升,特别是創業投資環境的險峻,土地是政府手中最後的那張牌,把預期都吃光了,往後的日子還過不過?銀行願意嗎?我接觸的銀行人士也大多憂心忡忡。過快上漲的房價背後,一定是一個不确定的泡沫,如果哪天真的再來一個斷崖下滑,原本體質就弱下來的銀行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地産商願意嗎?暴漲的土地價格,對中小開發商形成了擠出效應,而大型開發商也幾乎是在火中取栗,他們大多懷着能搶一把是一把的投機心理,這樣的行業一點也不值得期待。
兩個問題問下來,我們就可以看到糾結所在了:中心城市的不動産價格仍有上漲的預期和空間,然而,幾乎所有的利益方,都不願意看到暴漲景象的發生。
人人都不願意暴漲,卻眼睜睜地看着暴漲的發生,這就是我們正在直面的尴尬事實。我問一些相熟的地産人士:如果在2016年,京滬深的房價再漲兩到三成,會是一個怎樣的後果?他們都笑而不答,那個笑容有點瘆人。
否認不動産的投資價值,是一個偏頗的看法,但是,任由房價暴漲以此“實現供給側改革”,也是一個可怕的戰略。在今日中國,再說房地産價格的上漲是市場供需調整的自然結果,那就是一個超級無知的人了。土地在政府手裡,銀行在政府手裡,政策在政府手裡,輿論在政府手裡,最大的獲利方也是政府,所以,對城市房價進行負責任的調控,使之漲跌控制在一定的合理區間之内,一定是政府的責任了。
中國經濟的産業結構調整正進入最艱巨的時刻,在今年開始的十三五規劃期間,淘汰低效産能、鼓勵創新創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不可動搖的戰略目标。在這盤大棋中,房地産業自身也正經曆深刻的轉型升級,然而,超大城市的領漲風卻可能極大地幹擾産業結構和資本流動的優化,甚至把經濟複蘇引到另外一條泡沫化、資産錯配的道路上去。
人最可悲的是陷入成長的慣性,特别是在瓶頸時刻,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回到過去“成功的邏輯”中,即便自知有毒,也心存僥幸,而這正是成長最大的敵人。
人是這樣,城市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