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市場上,源源不斷湧現出不同的新鮮品牌,頭部IP如何定義?二八定律中,“八”和“二”之間的比例劃分是不是真的存在?二八定律當中的“二”,是不是還會深度地劃分二八定律?
微信公衆号自誕生那天,已經不斷席卷着我們的知識能量矩陣。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20%的10w+貢獻了70%的閱讀量。其他那些數據,是不是要進入一個特别擁擠的窄口進行突破?這種突破的方式,在一個考驗能否成為頭部的時代,是否具備了真正的價值能力?
現在我們知道,在各種各樣報道新融資信息的平台上,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市場上80%的錢被20%的頭部企業瓜分,而20%的錢被80%的公司苦苦相争。寡頭時代,留給衆多平台的機會并不是特别多,頭部平台才能湧現出來核心的價值點。
這是我們理解的頭部IP。
這些年,市場又出現了一批頭部IP,也許沒那麼巨大,但它們有自己獨特的能力。
比如江小白靠着品牌人格化與強渠道能力,拿下每年超3億元以上的營收額度。哪怕市場上有額度比它還要高的,運作比它還要好的,但我們想到這個行業的時候,那個獨有的頭部IP是不是隻有江小白?再比如瑞幸咖啡,在7個月内從0做到800多家店。要知道,星巴克用了19年時間才做了3000家店。
每一次頭部IP的出現,都在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正式過渡到了“IP+”時代。這個過渡不代表終結,它代表着延續和延展。
過去我們講“互聯網+”行業,是用互聯網深處無數隻觸手,觸碰每一個其他跨界闆塊,各個行業賦能給它能量。而此時此刻,IP在做同樣事情。
你所能想到的所有行業,都在有意無意捆綁和加持IP,而IP成了新的流量入口和新的品牌價值。你若想擁有品牌溢價,請成為頭部IP,或者學會跟頭部IP成為朋友。
有一句話講得特别好:産品是鐵、服務是鋼,沒有IP餓得慌。任何行業歸到最後一定是服務行業。
目前為止,所有産業都在有意無意用IP進行加持,是因為它已經成為除了互聯網、新技術、數據之外的又一項能源資産。而這一切的到來,隻因為用戶的供需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精神需求力加大。時至今日,我們已經進入到由5%的物理需求和95%的精神需求共同構成的立體需求模型時代,大比例的物理滿足與精神滿足差距之下,帶來新用戶需求升級。
假如我要買一個包,滿足我來裝物的需求,20塊錢的成本足以滿足。但如果讓我在此價值之上,延伸出對于精神的滿足,不管是通過品牌調性的增值,還是給用戶帶來優越感的體驗,或者是此物被賦予一種人格的精神(潘蘋果、褚橙等)。
哪怕隻是一個先到先得的優先感,都會在當下形成我們做産品不可逾越的那道門檻,我們稱之為情感因素。選擇一物,實際上是在讓我們對它産生情感需求。什麼是精神需求?滿足自我内心的情感要素。
柔性需求的壁壘。我們不要再相信還有絕對的剛需。剛需在現代市場和競争格局中,已經慢慢變成了柔性需求。這種需求的出現,讓我們再次回歸到商業最殘酷的競争壁壘中。你要争奪的是信任,所有交易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信任成本,最大的壁壘也是信任壁壘。
羅輯思維從一開始,就用知識的方式告訴大家,每一本書中的奧妙和内涵,或者是每一年都要在跨年的時候做一個IP标志性極強的跨年演講作為傳導。不管什麼樣的行為,目前為止想要通過線上産品進行加持和學習,“得到”APP會是你的首選。
整個過程中,羅振宇需要建立的是通過知識内容的不斷傳播,造就他在知識領域的IP屬性,奠定了用戶的信任。信任成為整個交易鍊條當中的閉合性壁壘。
想得起本身就是核心競争力
什麼是頭部IP?無非是“看得見、摸得着、想得起、分得清、用得好”。
看得見:如果不能看得見,它難以成為好物,被認可的好,才是真正的好。
摸得着:讓我看得見,但是産生了足夠的距離感,所有的用戶信譽傳達就無法直接觸達。所謂摸得着,你可以用感官直接觸碰或者用心來感知那種溫度感,也就是構建無距離接觸。
想得起:你現在做的任何一個産品,有沒有一個特别限定的場景讓用戶一定會想起你?你現在做的所有事情,有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點離了你就不行?想得起本身就是核心競争力。
分得清:目前為止,任何一個超牛的點子,幾分鐘之内都會被無限制複制。你如何成為這個領域中被大家記住的點?差異化,也是傳播的本質或者你IP的屬性。
用得好:目前為止我沒有見到任何一家産品做得非常爛還能成為頭部IP的企業,用得好是本質。
凱叔講過一句讓我特别感動的話。他說,如果一件事情你以60分、80分為定位标準,你做什麼事情都是紅海;如果你做每件事都能做到120分,你做任何事情都是藍海。
要麼有規模,建立起規模壁壘,難以逾越,或者逾越的時間成本非常大;要麼有技術,建立足夠長的時間窗口;要麼你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掌握了注意力就有機會讓世界知道你的好
商業的本質分為兩個節點:價值經濟和注意力經濟。價值經濟就是我們熟悉的産品、運營、投融資、管理等;注意力經濟可以理解為你的IP能力。
如果你在高價值和高注意力區,就像是風口之上的佼佼者。如果你恰好進入低價值區,但是高注意力區的時候,你就進入到了自己的山大王階段,占領這個山頭,你就是這個山頭的王。
如果你在高價值區,有低注意力,就是鳳尾。在每次大潮當中都不被記起,但是又默默耕耘。如果你在低注意力區和低價值區,那麼你就是鹽堿地。
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他們之間的共性是什麼?他們是否在足夠的影響力之下,建立起影響客戶超級IP的樞紐線?我們可以得到三個簡單的結論:
價值經濟和注意力經濟要兩條腿走路,任何一條線都不足以支撐創業的成功。到目前為止,任何單一維度的能力都不足以支撐創業的能力。兩條腿走路,一條腿邁得快,另一條腿也要趕上來。
找到差異化競争優勢。如果此時此刻,你的産品還不能讓你在公共場合,或者與朋友交談中一口說出那個最核心的差異化的點,你應該去細細揣摩,你在做的事情到底價值在哪裡?
基礎沒那麼好,争取先做山大王,這符合創業主流價值觀。很少有一個産品從誕生那天就是終極版,大部分都需要不斷小步快跑、試錯疊代,産品日益精進,讓自己一直存在于大家的視野當中,有機地調配着節奏。掌握了注意力,就有機會讓世界知道你的好,同時你也會更加自律地去做好該做的事。
貝索斯講到,未來10年什麼事情不會變,就把所有精力和時間放到這上面。那麼,未來什麼不會變?也有三點:用戶對于高性價比的需求不會變,用戶永遠不會在好的體驗之上做任何讓步,人性。
這也就帶來了現在的亞馬遜、谷歌,在所有的體驗交互式服務上都圍繞着這個永遠不變的焦點。無論産品還是服務,根本基礎是在剛性需求之上建立人性極大的滿足。
我們在用産品感知用戶,用内容傳遞價值的時候,在不斷改變着用戶習慣嗎?還是在迎合用戶的習慣呢?其實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找到用戶習慣的點在哪兒,然後用人性的能量不斷觸發他。于商業而言,最适合的方式就是人格化。
幾年前就有很多企業在提品牌的人格化,所以我們看到了江小白,看到了三隻松鼠,潘石屹帶領的潘蘋果,褚時健帶領的褚橙,連雷軍、董小姐也在為自己代言。
一系列創始人為自己所做的品牌持續代言,重要的就是與用戶之間建立無距離交融、情感的同頻、精神的傳達、品質的背書和價值的共享。
說起星巴克,可以想象一下,這是什麼樣的人格角色?一個40歲左右的精英男士,帶一點胡須,穿着筆挺的西裝,端坐在咖啡街角,靜靜品嘗一杯咖啡。喜茶這個現象級内容帶來的是什麼?直接用戶人格化感知的品類。喜茶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陽光、積極、會犯錯誤,但是它會改,這是品牌傳達出來的人設。
當整個人設賦予品牌精神能量之後,你發現你售賣的不僅僅是物理需求,更多的是滿足用戶真正的精神需求,以及建立在情感之上那份你未曾開拓的價值。
雷軍的小米模式,大家非常熟悉。小米剛剛建立的時候,雷軍首先關聯定位喬布斯,讓所有人對小米的品質充滿期待,讓所有的競争條款進行了同步。在内容傳播過程中,一個創始人的IP就真的成為了一個企業品類調性的核心關鍵節點和标簽。
每個人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争奪話語權,卻忘了每個人本身其實就是最好的産品。賣産品的同時,也是在售賣自己,換取一份真誠的信任。
我們每個人出生都是原裝正版,但是往往活着活着把自己活成了盜版。希望創業者懂得理性思考、感性表達,用最适合的、最符合人性的方式去傳遞我們要傳遞的價值觀。
未來是隻有頭部IP才能赢的新寡頭時代,而這個時代,每一位創始人都應該成為企業合格的代言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