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為中間制造商帶來什麼價值?為産業鍊帶來什麼價值?進而為中國制造帶來什麼價值?不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創新。
文/本刊記者楊筱卿
直到“供給側改革”如潮水般襲來,中國制造業的氣氛依然迷茫壓抑。因為雲山霧罩的概念之下,大家依然沒有看到路徑。
這種狀況着實令人堪憂!改革開放近40年中,中國制造業已經養成了通過模仿,依靠低成本競争,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經營的習慣,因而缺乏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量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标準落後,創新能力不強。
所以,中國企業生産的産品依舊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在國際上,更是無法沖擊高端市場。國家啟動的“供給側改革”,無疑為企業提升品質,改善産品供需結構提供了重要戰略方向。
而這一切,必須通過創新來解決。盡管本文鎖定的是中間制造商這個主體,但創新應該成為任何企業主動實踐的。創新能為中間制造商帶來什麼?對于整個産業鍊而言,意味着什麼?對于中國制造業,又會産生怎樣的推動力?
創新擴大赢利空間,立足價值鍊高端
創新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就是給客戶創造新的價值,乃至增值。
如今,企業要想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隻有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乃至增值來達成,這些價值包括産品的品質、品牌、服務等。而在過去,大量中國企業的成功依賴于投機、模仿、價格戰,要獲取利潤,隻能降低成本,如今成本越來越高,因而企業的盈利空間大為收縮。依靠創新,則會為産品或服務帶來高附加值,而管理和制度上的創新,也可以使過去粗放的管理方式,變得更有效率,無論是高附加值還是高效運營,都能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盈利空間。
同樣,企業通過創新,能夠打造自己的核心競争力,而核心競争力是保證企業在整個産業鍊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隻有具備核心競争力之後,企業才會從價值鍊的中低端向高端過渡,從而進入企業經營的良性循環。
創新提升産業鍊品質,改善産業鍊生态
在産業鍊中,每個企業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間有着緊密而複雜的關系。它們或是配套關系,或是互相提供服務。而對每個企業而言,既是競争者,也可能是合作者。而中間制造商,作為供應鍊的中間環節,縱向聯結産業鍊的上下遊,橫向聯結産業鍊的其他企業,它的創新不僅能使企業自身具有核心競争力,也将會推動産業鍊的發展,提升産業鍊的品質和價值。
而在過去,産業鍊遵循的是單打獨鬥、各自為政、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進而盤剝壓榨對方,如今,這種方式已不再奏效。因為,如今單一企業單一創新并不容易,要想創新,則需要聯合公司内外,産業上下遊,以及外部合作夥伴,研究機構等,進行協同合作。
要合作創新,就需要本着開放共赢的心态,将每一個組織和機構都視為合作夥伴,建立良好而高效的協同關系。從這個角度而言,創新可以改變以往惡性循環的産業鍊生态,從而重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态。
創新創造新供給,盤活産業鍊
供給側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通過創新來創造新的供給,而新的供給不僅會給企業自身帶來效益,同樣會盤活整個産業鍊,而且還會拉動内需,刺激消費,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舉個簡單的例子。喬布斯在推出iPhone手機之前,大衆對手機的需求是比較模糊的。而自從iPhone推出,就創造了源源不斷的需求。平闆電腦也是如此。蘋果創造的新供給不僅使它自身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同時帶動了一大批産業鍊,比如依靠蘋果發展的供應商,以及它在中國的代工廠富士康。
無獨有偶。英特爾作為IT廠商的供應商,在供應鍊中居于中間地位,然而,它每次在技術上的升級,都會引領電腦在配置上的升級,從而間接創造了新供給。
創新須把握即将到來的趨勢
“供給側改革”是政府促使宏觀經濟恢複以往的高速增長而推行的切實方針。在供給側改革中生存并更好地發展,是企業家亟需思考的核心問題。
然而,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或管理者,也不能為了應對改革而改革,以及隻想着如何解決眼前的困境。目前如火如荼的智能制造以及德國工業4.0對中國制造的倒逼,都對身處制造業的中國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企業家必須把握這些趨勢,将其與自身的創新結合,使企業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争力。這個要求對于中間制造商同樣重要。
如此,中國制造業才會實現真正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才會如約到來,中國産品在國際上低人一等的局面才會有所改觀。屆時,或許國人将不再一窩蜂地去日本購買電飯煲、馬桶蓋,而是外國人到中國購買MadeinChina的高端産品。管理
責任編輯: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