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10年,人工智能會像水和電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深刻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個超前的預言,會不會有些誇張?
劉慶峰正以激情昂揚的鬥志,帶領科大訊飛接近這個現實。
事實或許如此。人工智能誕生60年以來,從未像今天這樣炙手可熱。細數很多領域,都能發現人工智能所能觸及并産生颠覆性影響的例子。其中,廣為人們熱議的,是2016年3月谷歌公司的AlphaGo(阿爾法圍棋)戰勝韓國名将李世石的驚人壯舉,并且未來還有“好戲”。
而據劉慶峰的預測,随着萬物互聯時代到來,以語音為主、鍵盤觸摸為輔的人機交互正逐漸成為剛需,人工智能産業迎來第三次發展浪潮。
今天對人工智能未來的預測是不是過于樂觀?它是一個真正的産業大潮還是概念的泡沫?當人工智能産業爆發,它會怎樣改變我們所生存的現實世界?我們是興奮,還是如霍金所警示的“恐慌”?
劉慶峰: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創業者要有堅守的心态、毅力和恒心。圖東方IC黑科技,興奮還是恐慌?
2016年11月23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一場數千人發布會上,演講者在台上聲情并茂地演說着,兩側的大屏幕上一行行字幕實時跳躍顯現,速度和準确率遠超人工速記。據《中外管理》了解,這種在業界率先實現演講和會議場景下的語音轉寫技術突破的智能語音系統,現場實測識别率達95%。
它,叫“訊飛聽見”。其功能是實時将語音轉寫成文字。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它在實時中文語音轉寫的基礎上,還融合了全新的多語種翻譯技術,實時将中文演講翻譯成英語、日語、韓語等同步展示在大屏幕上,引發現場強烈反響。
看起來,這項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實時機器多語種翻譯技術,似乎可以直接颠覆速記和翻譯的工作了!而事實上,此“神器”已實際應用于在浙江烏鎮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令使用者贊不絕口。
“讓機器能聽會說,首先要給機器裝上一個人工的嘴巴。”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以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印證科大訊飛在“黑科技”上“耍”出的成果。“訊飛聽見”僅僅是其中之一。此次,科大訊飛一口氣發布的萬物互聯輸入法、智能家居、智能車機、智能服務機器人、智慧教育、個性化語音合成等創新産品,均是基于“訊飛超腦”人工智能最新技術的産物。
并非嘩衆取寵。這些搶眼的黑科技産品,事實上已經讓這家以智能語音技術見長的公司執着地走過了17年。早在1999年成立時,科大訊飛便堅信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交互和後台的理解和學習都是剛需,通過人機耦合以及疊代學習進步,人工智能會逐步替代人類簡單重複的勞動。
先見之明可以引領一家公司的長遠戰略,但沒有堅忍的投入也無法結出果實。對未來的深入洞察,使科大訊飛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突破,而連續多年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25%,更是少有公司能夠比拟的。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如語音識别、合成以及機器翻譯等領域,科大訊飛在國際比賽上包攬很多項目的冠軍。例如語音合成技術,能夠做到将人的音色和語言要素分離出來,從而實現這些要素的重新組合。
成績背後,是科大訊飛構建的擁有1000餘研發人員的核心研發平台,以及外部1500人的聯合實驗室,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長期研發。
用速度戰勝自己。你可以說是一種“颠覆”,但也何嘗不是進步?
是什麼驅動一家公司始終保持着專業與專注的文化特質,在一個垂直領域深耕十幾年?劉慶峰給出的答案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創業者要有堅守的心态、毅力和恒心。
“人工智能+”,颠覆還是改變?
不僅讓機器能聽會說,還要讓它能理解會思考。實現所謂的“人機交互”。
完成這個“神奇”的使命,光靠激情和暢想肯定不行,用劉慶峰的話說,“用一種爬山的企業精神,坐十年冷闆凳,然後厚積薄發。”
資料顯示:人工智能概念在1956年達特莫斯會上被專家提出以後,于1970年掀起第一次浪潮,那時已經通過第一代的人工智能神經網絡算法證明了《數學原理》一書的絕大部分數學原理。而第二次浪潮發生在1984年,當時霍普菲爾德網絡被推出來,讓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具備了曆史記憶的功能。
“但是前兩次的大潮,後來都破滅了,為什麼?”劉慶峰描述着,是因為神經網絡本身算法的局限性,同時也受到當時整個運算能力的一些限制。那麼今天,以深度神經網絡為基礎,基于大數據、雲計算運算平台,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源源不斷地将各種訓練數據收集到後台,以目前的時間節點看,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大潮已經切實到來了。”令他興奮的是,科大訊飛17年的堅持,正在驗證一個“算法”與圍繞它的科技和産業界持續的創新實驗。
“人工智能+”,或許可以改變更多我們頭腦中的認知——盡管現在還沒有清晰地為我們感知到。
但是科大訊飛的研究表明,這是我們面臨的時代趨勢。人工智能進入産業領域并釋放它的智慧,或許更值得期待。
一個頗為有趣的例證,便是2015年科大訊飛在教育領域推出的機器閱卷技術。這一技術在2016年進一步疊代——在以往語文、英語作文學生手寫文字精準識别、可靠評分基礎上,應用“訊飛超腦”最新成果,又重點突破了中英文作文綜合反饋和逐句精批并在多校持續打磨形成新型作文教學模式,将原來最難開展教學的作文課從月頻提高到周頻授課和測練。
如此“智慧”的個性化教學産品,科大訊飛目前已經推廣至全國220多個地市、超過10000所學校,1500萬師生受惠于此。并且在數、理、化教學的應用同樣亦不遜色。
将先進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應用于教育信息化,以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的效果,以此能改變教育行業的未來嗎?
“今天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的驅動力。”劉慶峰十分笃信,這是科大訊飛想要實現的未來。
責任編輯:朱冬
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交互和後台的理解和學習都是剛需,通過人機耦合以及疊代學習進步,人工智能會逐步替代人類簡單重複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