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理念/管理故事

理念/管理故事

時間:2024-10-29 04:51:44

巨額獎金怎麼分?/與其信任,不如駕馭漫畫孫靜哲理的故事:

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過一檔叫“金球遊戲”的節目。最終,剩下兩名選手尼克和亞布拉罕争奪13600英鎊獎金。

遊戲的最後一輪,是對人性的終極考驗:主持人給每人兩個球,各寫着“平分”和“全拿”,兩人需要從中選擇一個球。如果兩個人都選擇了“平分”,那他們可以平分獎金;如果其中一個人選擇“平分”、一個人選擇“全拿”,那麼選“全拿”的人可以拿走全部獎金,而選“平分”的人一分也拿不到;如果兩個人都選擇了“全拿”,那麼誰都拿不到一分錢。

兩位選手選哪個球,對方是看不見的。在選擇前,主持人給兩名選手幾分鐘溝通,商量獎金的拿法。

尼克堅決表态:會百分之百選擇“全拿”。但他同時保證:遊戲過後,會跟亞布拉罕平分獎金。亞布拉罕覺得不能理解,為什麼不一起選擇“平分”,兩人能公開分享獎金。可尼克堅持自己會選“全拿”。

亞布拉罕吼道:“如果我選‘全拿’,我們半毛錢也拿不到!最後都會空手而歸!”可尼克依然不改初衷。

主持人開始催促了:“‘平分’還是‘全拿’?請選擇!三、二、一,開!”三秒鐘後,全場觀衆都看到了結果:尼克和亞布拉罕都選了“平分”!他們各自赢得6800英鎊的獎金!

尼克和亞布拉罕擁抱在一起,場下掌聲一片。捧回獎金後,亞布拉罕對尼克說:“你是我遇到過的最差勁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跟我商量好,我們一起選擇‘平分’?”

尼克回答:“理由很簡單,我不信任你,你也未必信任我。與其如此,不如我當一次壞人,把你先逼到信任的角落。”

“信任的角落?”

“對。如果我堅持選‘全拿’,再許給你平分獎金的承諾,那麼你就隻能選‘平分’。因為你選了‘全拿’,我們什麼都得不到;而選‘平分’,或許真會得到我分給你的一半獎金!”(張珠容)

故事的哲理:

與其信任人性,不如駕馭人性,這就是組織管理所需要的智慧。

用什麼辦法讓中國人對垃圾做分類?/高尚,也是基于利益

哲理的故事:

汪劍超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微軟北京公司。他第一次出差到美國時,驚訝于非常幹淨的街道。原來,是美國的垃圾分類做得超乎想像的細緻。

回到北京後,他對國内垃圾處理的問題加倍關注。數據顯示:每人每天産生一公斤垃圾,全中國一天就能産生130多萬噸垃圾。其中,有45%可回收再利用,但事實上隻有15%的高價值廢物被回收。

汪劍超決定去做一些真正能影響自己、家庭、朋友以及更多人的事情,并受好友之邀,創建了專業從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資源化企業——“綠色地球”,并任CEO。

“綠色地球”的點子,與成都市政府簽訂了服務合約,由“綠色地球”負責在成都推廣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如果推廣效果好,那節約下來的垃圾處理成本,就是“綠色地球”的服務費。

汪劍超跑到無數小區進行試點推廣,動員住戶注冊自己的信息,為他們提供免費的環保箱,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垃圾分類的标準。

可汪劍超發現,很多人雖然注冊了,還是習慣把垃圾賣給傳統收廢品的人。怎麼做才能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最後,他想到了用二維碼。他們在試點小區都配上專門研制訂購的分類“二維碼垃圾箱”。垃圾箱邊配有免費的二維碼打印機,用戶隻要輸入信息,就可以打印自己的專屬二維碼。用戶每次投遞分類好的垃圾,隻要貼上這種二維碼,“綠色地球”電子秤能自動将重量計入用戶賬戶,保證用戶能盡快拿到應得的積分。有了二維碼,用戶便能累積他們投遞的垃圾積分,之後再用積分兌換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或者給手機充話費。

經過幾年努力,“綠色地球”将收集的垃圾中的再生資源作為原材料銷售給傳統企業,從而節約下大筆垃圾處理成本,變成收益。(寶谷)

故事的哲理:

再高尚的理想與變革,也要首先基于能讓不了解它的人獲得直觀的好處。很多好的創意,有時常常失敗在實踐它的方法上。

比“小”的比利時啤酒文化/比規模更重要的是獨特

哲理的故事:

荷蘭小夥子盧卡斯極其鐘愛鄰國比利時的啤酒。5年前,盧卡斯辭掉工作,去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創辦了一家啤酒釀造坊。盧卡斯虛心、刻苦地向當地人學習釀造技藝,加上天資聰穎,他釀造出的啤酒口感極佳,吸引了不少顧客。

每年10月上旬,比利時都會舉辦一次與衆不同的啤酒節。3年前,有個老客戶建議盧卡斯帶着自己的啤酒去參加。盧卡斯心想:自己的啤酒釀造坊規模太小,還不夠資格參加。

經過3年的苦心經營,盧卡斯的啤酒釀造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它已經發展成為安特衛普市一家規模不小的啤酒制造企業,年産量在100萬升以上。

一年8月底,盧卡斯帶着自己的許多啤酒樣品,來到了啤酒節報名處。工作人員奧金看以盧卡斯在“年啤酒産量”一欄填寫上“100萬升+”時,卻皺起了眉頭。“是不是這個規模不夠大?”盧卡斯忐忑地問道。“不,這個規模是太大了。我們有規定:隻有年産40萬升以下的小啤酒商才能參加。所以,您無法參加本次啤酒節。”

原來,很多比利時小廠商都“胸無大志”。他們不僅将釀造啤酒作為一項營生,更将其視為一門珍貴的手藝。所以他們拒絕大批量生産,堅定地生産出“口味獨一無二”的啤酒。以至于一位駐比利時的外交官,每天堅持品嘗一款啤酒,直至3年後離任時依然沒能嘗遍。

盧卡斯對比利時人啤酒釀造精神更加敬佩,想起自己創辦啤酒坊時的初衷——找出比利時啤酒香濃的奧秘,即拒絕大品牌。比利時人釀造啤酒是對傳統的守望、對品質的笃定、對創新的鼓勵。(流念珠)

故事的哲理:

什麼土壤誕生什麼行為,産生什麼結果。在美國式思維的資本驅使下,其實正在孵化諸多個性化企業的同時,也在扼殺很多企業主成長中的個性。而誠如歐洲,對于價值評判的多元化,正是守望品質與個性的重要土壤。

責任編輯:莊文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