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早期探索無人駕駛技術的先鋒,谷歌近幾年風頭一直被特斯拉、亞馬遜蓋過,甚至連Uber也要對其發起挑戰,而谷歌也始終沒有拿出成型産品——直至Waymo出現。
Waymo是谷歌無人駕駛業務單獨拆分出來成立的一家公司,雖然它背靠谷歌這棵大樹,但仍然是一家初創企業。不過在業界看來,Waymo是谷歌在無人駕駛領域“觸底反彈”的跳闆,是谷歌無人駕駛技術順利實現商業化的契機。
從2016年12月成立至今,Waymo的動向令人矚目:先是在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産品展覽會)上發布了和克萊斯勒聯合打造的自動駕駛概念車Portal,接下來宣布将把激光感應器的成本下降90%,緊接着又發布了無人駕駛車輛打車解決方案等新技術專利,并宣布将出售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硬件。一時間,谷歌的無人駕駛業務似乎又風生水起了。
該公司CEO約翰·克拉夫茨克(JohnKrafcik)表示,Waymo是開發無人駕駛技術的公司,而非汽車公司。“我們并非要制造更好的汽車,而是要幫助司機更好地駕車。”Waymo代表着谷歌巨大的野心,說它想造出一個汽車世界的安卓也不為過。
開辟未來新的移動方式
谷歌的無人駕駛項目一直都隸屬于公司旗下秘密研究部門GoogleX。克拉夫茨克稱,“Waymo”代表的是“Anewwayforwardinmobility”(未來新的移動方式)。Waymo很快就會公布無人駕駛技術将在何時做好投入實際生産的準備。
根據外媒報道,Waymo高管透露過新公司商業模式的部分細節,比如其當前是否從合作或其他源頭獲得收入等。克拉夫茨克說:“我們将繼續獲得Alphabet提供的基礎設施和資源,但成立新公司後,我們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家受到風投支持的初創企業。”
截至2016年底,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實路測試總裡程已超過200萬英裡,模拟裡程約10億英裡。這在無形中為其技術增添了更多處理困難事務的案例和參考,例如:對救急車輛如何反應以及操作多車道四向停車等。
根據官網披露的信息,Waymo目前測試的車輛包括改造後的雷克薩斯SUV以及定制的原型汽車。Waymo還預計測試克萊斯勒Pacifica小型轎車。測試地點包括山景城、奧斯汀、華盛頓州的柯克蘭,以及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當然,這些測試都有技術人員在車上随行以防萬一。目前測試數據加起來相當于300年間人類駕駛的數據。
Waymo緊接着的計劃是讓人實際上路,乘坐全自動駕駛汽車進行測試。2017年4月25日,Waymo宣布将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以及周邊城鎮設置總計600輛自動駕駛試運營車輛,這些車輛将向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的日常通勤服務,居民可以通過官網進行申請。Waymo表示,這不僅僅是單次的自動駕駛體驗,這批早期試乘的乘客及其家人還能将Waymo的自動駕駛SUV和MPV免費當作他們的主要或次要交通工具。當然,車上都會配備一位專職司機防止事故。
克拉夫茨克在一篇博客文章裡寫道,“我們會從這項計劃中知道人們會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前往哪些地方,他們如何與汽車進行交流,以及他們想在車内得到哪些信息。早期的試乘者将在自動駕駛推廣至全世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私人汽車、公共交通、專車和物流都會受其影響。”
為你帶來一位“老司機”
人工智能一直是谷歌的戰略重點,它緻力于将人工智能技術和各個領域相結合,提供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商業可能,而Waymo可以說是其在汽車世界的執行者。
谷歌無人駕駛技術負責人德米特裡·多爾戈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對這項技術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描述:它像一個你我腦海裡都存在的“老司機”。
多爾戈夫表示,谷歌無意造車,它不想把無人駕駛限定在冰冷的技術世界:如何辨識車輛、行人、路牌、斑馬線……然後通過算法在最短時間内作出判斷,發出指令讓汽車的機械和電子裝置作出反應。駕駛應該是一種社會行為,能辨識到行人、車輛對于真正的安全駕駛來說是不夠的。所以,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要和行人、車輛産生互動:理解他們的行為,然後作出反應。
這就需要每輛車都能搭載相對開源、可升級的深度學習系統,這才是Waymo未來要替谷歌販賣的核心商品。谷歌這位“老司機”,包含一套感測器和算法,而且能夠跨硬件平台實現無人駕駛的功能,不管它是安裝在寶馬、奧迪、豐田還是吉利上,都能讓這輛車安全高效地自動駕駛。
另外,Waymo目前專注于打造激光雷達、視覺攝像頭等硬件,也是非常必要的策略。畢竟車輛不是手機,各種外挂、内置設備都關乎交通安全和出行體驗的大事,馬虎不得。未來,Waymo也可以通過硬件供應商的角色來與整個産業鍊結合,布局制造業将會是Waymo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如果汽車“安卓世界”到來……
假如Waymo實現了“未來新的移動方式”,汽車安卓世界真的到來,會是一番什麼景象?
恐怕首先要遭殃的就是Uber。Waze已經在測試汽車共享服務,未來将有幾百萬輛内置谷歌無人駕駛系統的汽車,組成一個龐大的運輸服務網絡,那些平時閑置的私家車也可以投入服務,這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車主有需要時可以随時将車召喚回來。而原本在共享汽車市場沒有份額的谷歌,就能強勢切入這個市場,用開放的分享用車平台來抗衡Uber那個以自有用車為主的平台。這是不是令人想起安卓和iOS系統的對抗?
近日,Waymo和Uber的官司正鬧得沸沸揚揚,前者對後者提出訴訟,起訴其公司前工程師、Uber現任高管安東尼·萊萬多斯基(AnthonyLevandowski)竊取其商業機密(超過1.4萬份機密文檔),幫助Uber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盡管這場官司未有定論,雙方各執一詞,但Uber對市場競争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甚至真的有可能做了些冒險的事。
不希望Waymo強大的不僅僅是Uber,它需要面對整個汽車工業的挑戰。汽車廠商們也在努力轉型,希望從制造者變為服務提供商。很多汽車巨頭都在潛心開發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比如通用收購Lyft後,雙方合作的無人駕駛出租車計劃将在2019年1月開始運營。而特斯拉這樣的新型汽車企業更将是Waymo最有力的競争者。
責任編輯:莊文靜
圖東方IC駕駛應該是一種社會行為,能辨識到行人、車輛對于真正的安全駕駛來說是不夠的。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要和行人、車輛産生互動:理解他們的行為,然後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