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誰将主導商業的未來

誰将主導商業的未來

時間:2024-10-28 10:12:46

雙方的争論各有各的邏輯,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争論的核心是,實體經濟和虛拟經濟,乃至傳統經濟和新經濟,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應該各處于什麼位置,扮演什麼角色?這無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歲末年初,一場有關互聯網經濟是否沖擊了實體經濟的争論席卷業内。雙方企業家不加掩飾的隔空喊話,火藥味甚濃。

虛實之争

這場争論源于馬雲提出的可能構築未來新世界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和新能源”的“五新”理論。

馬雲認為,“五新”世界将會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影響到世界、影響到我們未來的所有人。

随後不久,在央視财經頻道,宗慶後、董明珠、李東生三位制造業企業家,把當下制造業的困境歸咎于“虛拟經濟過火、新商業模式的沖擊。”

曾經的中國首富宗慶後認為,“五新理論”除了新技術之外,其他都是胡說八道。

早就說過“中國不能有太多馬雲,董明珠越多越好”的董明珠說,現在90後不願去實體經濟工作,在家開網店,一個月賺一兩千不用受約束,這一代人對整個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有隐患的,網店模式不僅僅是給實體經濟帶來沖擊,它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沖擊。

李東生雖然認為,面對電商,實體一定要适應變化,但也對馬雲的“五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說,除了新技術,其他那幾個新,他看不太明白。

幾天之後,馬雲在演講時回應:“希望大家不要把實體經濟和虛拟經濟對立起來,純電商會越來越艱難,純線下零售會越來越艱難,零售線上線下互補,必須結合起來。”

“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了”。馬雲毫不客氣地說,“實體經濟隻有經曆住新科技的挑戰、轉型和創新的洗禮,才能面對明天的太陽”。

馬雲兩次賭局

關于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交鋒,已不是第一次。

似乎有意挑起雙方的對立,幾次著名的争論都來自央視财經頻道。

2012年12月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馬雲與王健林就“電商能否取代傳統實體零售”展開辯論。兩人打賭:10年後,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份額占到50%,王健林将給馬雲一個億,如果沒有,馬雲輸給王健林一個億。

這被視為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的正式宣戰。

馬雲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整體來說,是描述了一個新經濟和新商業模式。簡單講,這個新模式就是以消費者為核心,重塑整個商業流程。

馬雲稱,希望通過網購的發展,削弱傳統商業的力量。當大家都選擇網上購物時,傳統商圈的銷售量就會減少,進而商業地産房價就會降低。

2013年12月,還是在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現場,雷軍和董明珠圍繞小米模式是否能戰勝格力模式展開了激烈的争論,并以10億元為賭注,賭小米5年之内銷售額能否超過格力。

基于互聯網基因的小米,其盈利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輕資産。而格力則代表着傳統的重資産模式。

不同商業模式和商業思維之間又一次展開了較量。

而此時,同在頒獎台上的馬雲,意外地選擇了支持董明珠,理由是虛拟經濟沒有實體經濟強大的支撐是沒法走出來的。隻有虛和實的完美結合,才能作為新經濟。

馬雲的觀點在一點點轉變。

就在不久前,某廣播電台還在每天播出馬雲那句“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的經典話語。

而現在,馬雲徹底改口:“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隻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馬雲說:“企業沒有實體和虛拟之分,隻有好企業和壞企業之分。”他強調阿裡巴巴是新實體經濟。

争論什麼?

新舊經濟的争論從互聯網開始出現就一直存在。電子商務興起,改變了消費者購物習慣,線下的銷售模式、銷售渠道受到重大沖擊,舊有的經濟秩序和利益格局被逐漸打破。

面對銷量的直線下滑,很多傳統企業從對互聯網的不屑,轉而變成恐懼,把互聯網視為洪水猛獸。宗慶後早在2010年,張近東就公開炮轟“電子商務模式不符合商業規律,未來不可能成為主流消費渠道”。然而幾年後,公司改名蘇甯雲商,全面轉型,并與阿裡有了戰略合作。

雖然很多傳統商業企業逐漸開始接受互聯網,但争論并沒有結束,相反更加激烈,讨論也更加深刻。

宗慶後、董明珠等代表了許多實業企業家對互聯網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實體經濟對互聯網的态度。

他們認為,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搶占了實體經濟和線下渠道的市場份額,電子商務的野蠻生長導緻實體經濟發展艱難。他們提出,網絡經濟沒有工商登記、沒有交稅才造成了這樣的沖擊,要求加強管制,要求公平待遇。

而互聯網經濟的代言人則認為,傳統産業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不思進取,互聯網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隻有擁抱互聯網、“虛實”結合才可能有未來。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認為,新零售隻是一個技術手段層面的創新,零售業衰退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經營模式出現了問題。他提出,“新零售是面對新的消費環境下,零售企業所做出的調整行為。例如在一些新技術的推動下,以顧客為中心,去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等等。”

新的消費環境下,新渠道與老渠道、新手段與老方法、新業态與傳統業态、新消費習慣與老消費習慣的交織、對立、融合與發展。

新舊實體經濟之争表面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實際上是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産業變革帶來的矛盾的外在體現,也是經濟轉型期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董明珠經濟“虛火”

宗慶後認為,高稅收、虛拟經濟、房地産是導緻實體經濟的三大害,其中兩害都與“去工業化”,乃至“去實業化”的“投機倒把”有關。

宗慶後稱:“互聯網管得不好的話,對實體經濟沖擊太大了,把實體經濟全搞亂掉了,虛拟經濟做過頭了。”

董明珠也說,她最生氣的就是,現在很多制造業的企業家也去搞金融杠杆。

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商業模式沒有經過任何考驗,卻動辄得到幾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估值。投資人A輪B輪擊鼓傳花博傻投資,靠概念賺取财富,這與資本市場上市隻為圈錢的做法如同一轍。

衆多互聯網創業的造富神話,引起靠艱難創業起家的傳統企業家強烈的不滿。與互聯網經濟的對立情緒,很大程度來源于此。

實業才能創造物質财富,虛拟經濟應該服從、服務于實體經濟。而當前,虛拟經濟非理性繁榮,甚至脫離于實體經濟,導緻虛拟經濟不但未能很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反而對實體經濟形成了擠壓。

但把經濟“虛火”的闆子打在馬雲身上顯然有些冤枉。這也是馬雲極力想擺脫虛拟經濟身份,強調自己是新實體經濟的原因。

“無數的實體經濟因為互聯網找到了方向。”馬雲說,“今年阿裡巴巴淘寶平台加起來賣了3700億人民币,這是3700億的實體經濟的銷售。如果把阿裡巴巴淘寶關掉,就意味着将關掉370個規模100億的中大型規模的商場。”

從本質上說,阿裡巴巴與傳統商場是一樣的,同樣是在賣貨物,隻是方式方法不同罷了。

雙方的争論各有各的邏輯,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争論的核心是,實體經濟和虛拟經濟,乃至傳統經濟和新經濟,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應該各處于什麼位置,扮演什麼角色?這無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誰來主導

事實上,即便是最激烈的反對者,當下也在或多或少地擁抱互聯網。

宗慶後的女兒也是集團接班人的宗馥莉,在2016年推出網絡定制果蔬飲料Kellyone,其模式是典型的互聯網經濟;董明珠的格力電器其實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

傳統企業早就意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但始終不知道如何去轉變。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傳統企業能成功轉型的案例少而又少,這讓傳統企業無所适從。

實體企業家們對互聯網的心态複雜又微妙。

其實,争論的雙方都沒有明确說出,但卻是争論的根源卻是,未來的商業世界究竟由誰來主導?實體經濟還是互聯網?互聯網究竟是能幫助實體經濟,還是從實體經濟口中奪食?

阿裡巴巴已經不是以前的電子商務公司,菜鳥物流、阿裡雲、螞蟻金服、釘釘,阿裡早就在各個領域都進行了大手筆的布局。而這些布局,都是在為自己的“新零售”生态作頂層設計。

業界往往将互聯網置于傳統行業的對立面,颠覆、革命這樣的詞彙常常出現報端。

馬雲說,未來的經濟将完全基于互聯網。

在傳統勢力看來,真正能夠決定未來商業并帶來變革的隻能是實業,是好的産品和服務,而非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隻是工具,是手段,是介質。政策不該向互聯網經濟傾斜,而是應該扶持實體經濟。

董明珠說,她一直認為互聯網是工具,“把互聯網用足用好,我們是赢家。”她将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比作老虎,互聯網比作翅膀,要想如虎添翼,實體制造業必須夯實。“沒有我們這樣的老虎,‘互聯網+’算什麼。”

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引起了激烈的辯論。即使是政府最高層在表述上也是兩個概念混用,手心手背難以取舍,誰主誰次還是需要市場決定。

過去傳統企業有很大的話語權,現在馬雲來了,不僅在互聯網經濟有話語權,還把手伸到了線下的實體經濟。

盡管馬雲這一次說的是“融合”,而非“颠覆”。在互聯網企業看來,互聯網是生産方式,是模式,是生活和商業行為的本身。

業界普遍認為,打通線上與線下相當艱難,雙方在利益分割和數據共享上有太多的争執。

這也是馬雲收購銀泰、三江購物,投資蘇甯,大張旗鼓推行的“阿裡零售通”,高調招募“城市拍檔”的原因,體現了阿裡布局線下零售商業生态,全面打通線上線下的決心。

新舊經濟的矛盾一時難以化解,新的均衡點需要在博弈中摸索,是主導權重新劃分的過程。

但無論未來究竟是由誰主導商業世界,有一點是确定的,隻有将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才是赢家。

圖說

良品鋪子在線下門店廣設二維碼,将門店的龐大流量沉澱到線上,再通過完善的會員中心和各種好玩的線上活動将消費者留下來,進而引導到線下二次消費。過程中還會采集并記錄消費者信息,建立線上SCRM系統,以标簽的形式将用戶數據牢牢掌握在企業的手中。

轉型關鍵期

虛拟經濟和實體經濟沖突的加劇,很大程度顯示出,經濟轉型已經到了關鍵的階段。

這表面上是模式和利益之争,實際上背後是發展理念之争,是信息技術引發産業變革帶來的矛盾的外在體現。

這是國内産業界的一次重大紛争,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下行狀态,傳統實業面臨轉型升級、純電商流量紅利消失的背景下。

這場實業界和互聯網界的辯論有其必然性。

目前,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主要的生産要素成本都在上漲,線下實體店經營的舉步維艱。而随着互聯網紅利期的結束,線上增速放緩,線下零售還是成為新的商家必争之地。

即便是最欣欣向榮的阿裡,在電商業務和用戶數量上,都達到了相當可觀的規模,其業務增長即将觸達天花闆,這便是馬雲“五新”理論推出的背景。

如何解決線上消費的諸多痛點,并以此來獲得新一輪的增長,成為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思考的問題。這種對未來的危機感,逼迫着他們不斷前行。

覆蓋實體店、電商、移動端和社交媒體的新零售體系,似乎成了解決零售業發展難題的解決方案。

零售業線上線下同時面臨增速壓力,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創造新增長的動力。這樣的趨勢已然出現: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始向線下布局;一些線下傳統零售企業,也在往線上延伸。

融合是大趨勢

雙方各執一詞,觀者亦各抒已見,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之争陷入白熱化,甚至引起決策層的關注。

這些領軍人物的争論,會影響到更多的相關利益者甚至決策者,影響到經濟路線和方針。他們争論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大問題,這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的未來。

如果不能得出一個傾向性的結果,很可能導緻中國經濟前行的方向出現偏差。

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多次對此發表意見,他表示:目前部分依靠傳統動能的實體經濟産業,确實面臨不适應市場變化的問題。怎麼破解這一問題?還要讓傳統産業插上新經濟的“翅膀”,用新動能帶動傳統動能轉型升級。“網店是‘新經濟’,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産。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産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圖說

同樣是做休閑小食品,同樣是安徽企業,洽洽食品在上世紀末崛起,小小的瓜子做出了大品牌,用十七八年時間做到了三四十億的規模;但就在它身邊,2012年成立的互聯網食品品牌三隻松鼠,隻用了5年就做到了50億的銷售規模。

據麥肯錫的測算,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超過美國、法國和德國。近日波斯頓咨詢公司發布預測數據顯示,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規模将接近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48%,總就業容量達4.15億。

2017年1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确提出,要用新經濟、新業态、新動能的蓬勃力量,推動傳統産業、尤其是實體經濟更好适應經濟轉型。

此前印發的《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的三大發展目标是電子商務交易額40萬億元、網絡零售總額10萬億元、相關從業者5000萬人。

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也從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三個方面明确了實體零售企業創新轉型的9項主要任務,定調實體零售轉型。

馬雲與王健林的賭注,至今還為人樂道。但細看王健林的“新飛凡”和馬雲的“五新”,兩者殊途同歸,都往打造升級版的商業零售生态系統方向前進。

其實,從2013年開始,O2O、互聯網+、新飛凡、新零售,都是線上線下融合的類似表達,且越來越深化,越來越強調互聯網思維技術與實體渠道的結合,産業的技術化和數據化趨勢不可逆轉。

不管業内如何争論,線上線下零售的界限已經愈發模糊。

對整個零售業來說,競争不該來源于線上和線下的模式,而應該回歸零售的本質:誰能更高效地服務消費者。其實商業的規律很簡單,消費在升級,但其本質和基本法則并沒有變,升級的隻是各種形式和手段。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要轉型發展,要從原有的結構形态升級到新的形态,舊的結構已經不适應了,要培育新的經濟結構。

業内人士認為,在此背景下,零售業價值重構的轉型風口已至,零售巨頭必将形成另一種新零售模式,帶動零售産業升級,激發經濟新動能。

其實,新零售沒有一個标準模闆,各商家都應該找準自己的定位,虛實結合,服務好消費者,就能夠有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