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林都伊春:争議中“綠色轉身”

林都伊春:争議中“綠色轉身”

時間:2024-10-28 07:29:35

經過開發初期、林業“兩危”、全面停伐三個階段,伊春林區“三次創業”,初步形成了森林食品、北藥、森林生态旅遊、木材精深加工和綠色礦業五個接續産業

文|《小康》記者郭煦黑龍江伊春報道

伊春風景煙波飄渺,成林盡染。伊春的森林覆蓋率達83.3%,那裡有亞洲乃至世界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伐了半輩子木頭的盧樹新,在離退休還有3年的時候,陷入了失業的境地。

盧樹新是黑龍江伊春市友好區廣川林場的工人,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伐木,直到2014年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伐天然林。

伊春林區占中國重點國有林區林地總面積的13%,曾為國家提供優質木材2.7億立方米。60多年伐木史一朝終止,伊春2014年的财政收入減少2000多萬元,GDP首次負增長。而伊春的困境,或許隻是個開始,伊春市的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6年我國将深化集體林權、國有林場改革,加強生态安全屏障建設,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停伐”,在黑龍江森工系統72萬幹部職工心中是個沉重的詞彙。它意味着告别長久以來依靠砍樹伐木的生存方式,意味着面對主業轉型的嚴峻考驗。“獨木”不再“撐天”,大量富餘勞動力如何安置?設施、觀念落後等曆史難題如何破解?

3月15日召開的黑龍江省森林工作會議上,黑龍江省森林工業總局黨委書記魏殿生向與會的國家林業局領導及全省森工系統千餘名職工宣布,在2015這個真正意義全面停伐的一年,全林區完成總産值501.4億元,産業增加值212.6億元,同比增長4.9%,經濟總量實現穩步增長,轉型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其實,早在2005年,伊春就被确定為國家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3年後又被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已超10年。

伊春廣川林場的轉型路徑曾被視為亮點。2012年,廣川林場通過招商引資,建立果園公司,将果品産業确立為主打項目,陸續種植了山梨、藍錠果和山葡萄。林場職工以土地入股果園公司,同時管護果園,既享利潤,也拿工資。場長周士俠算了一筆賬,一個職工負責30畝地,可栽種山梨樹1600棵,七八年以後,栽種果樹收入三四萬元,“能保證收入,就是周期有點長。”

友好區還重點引入了藍莓項目,在2009年建立了一個380畝的試驗園區,之後推廣為1萬畝的藍莓種植基地,融觀光、旅遊、藍莓采摘為一體。藍錠果和藍莓,是伊春林下經濟中“紅藍黑”裡的“藍”,“黑”為黑木耳,“紅”為紅松子。

林下經濟、旅遊經濟和礦産經濟,成為伊春轉型的倚重。該區的鐵礦産業原本有一些發展,前幾年因保護環境被關停。李振表示,伊春早先就想讓礦産經濟發展好一些,原因是大型礦産企業對地方财政收入拉動大。

林權改革在争議中前行

早在2006年初國務院第119次常務會議上,明确提出要在伊春開展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06年6月16日,國務院批準了《伊春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标志着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據了解,國家林業局在2007年前後曾幾次來到伊春調研,由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黑龍江省第二森林調查規劃設計院和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管理局組成的調研人員“大都對林改評價相當高”,并形成了相關的調研總結報告。

事實上,伊春林改一直在遭受質疑——林改誰主導、誰承包和能否有效保護林地,恰恰點中了林改“伊春模式”最基本的三個要素:改革的路線選擇、出發點和最終的目的。

有專家認為,國有林權改革的思路,是首先實現政企分開,即解除地方政府既是林場管理者同時也是林業生産單位的雙重身份(伊春市政府同時也是伊春林管局),在此前提下,進一步把政府資源管理與采伐企業分開。之後,國家林業局将代表國家實行國有林管理,編制國有林經營方案,對林業系統和林業企業實行監督管理。

伊春實現國有林場政企分開已喊了多年,上述專家表示,政企分開有利于政府和企業輕裝上陣,對推動轉型也有利,“政府搞服務,企業做經營,現在服務經營混在一塊,政府幹企業的事,企業幹政府的事。”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最初的伊春林改是源自林業職工的自發要求,經過黑龍江省政府和國家林業局的批準實施的。像所有改革一樣,質疑其實一直貫穿林改的始終,尤其是對于林地是否會承包給林場之外的人員。

在《黑龍江省伊春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中,“保護和培育國有森林資源、增加職工收入”被列為林改的出發點,而這兩者能否實現利益平衡,也成為衡量改革成敗的最關鍵因素。

目前,伊春境内五個林業局的15個林場所8萬公頃試點林地承包給了6623戶林業職工經營。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和重點國有林區國有森林資源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将淺山區、林農交錯、相對分散、零星分布、不好管理但是易于分戶經營的部分國有商品林,林地的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處置權交給了職工,“很多都是疏林地”,50年不變,“并且可以轉讓和繼承。”

當年林改時還是普通工人的蔣永彬,現在已經成為擁有289名職工、林地面積5460公頃的經營所所長。他告訴本刊記者,“當初買林子的,應該是賺了。到目前為止我總共投入10萬元,現在怎麼着也值五六十萬元吧,肯定比存錢劃算多了。問題是不能上市交易,隻能在内部職工之間流轉,價值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

2006年以前,蔣永彬作為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的普通職工,在當年開始的林改中,因拿下伊春國有林地經營權拍賣的第一塊林地而一舉成名為“伊春林改第一人”。

當伊春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第一槌敲響時,蔣永彬率先簽下林改的第一份合同,承包了9.3公頃林地,成為林改第一人。三年前,蔣永彬主動向區委、區政府申請辭職,開始了他艱辛的創業之旅。

他通過集資入股的形式籌措資金60萬元,先後建成林蛙孵化場、越冬池43個、冷水魚池3個,清理河道6公裡。他往冷水魚池、河道等處投放種蛙5000餘隻,細鱗魚、泥鳅等魚苗3500餘斤。2013年,他又通過集資入股的形式籌集資金40萬元,對該基地進行完善,引進新品種,豐富養殖種類,又往冷水魚池中放泥鳅3700餘斤、山鲶魚1000餘斤、鯉魚1500餘斤、細鱗魚1700餘尾、柳根魚4200餘斤,投放林蛙幼蛙15000餘隻。

蔣永彬在烏馬河鎮内開了一家翠嶺冷水魚專賣店,店内存有細鱗魚、泥鳅等品種,顧客在店内即可買到冷水魚。還有一些酒店的經營者到基地提貨。顧客也可以打電話訂購現貨,新鮮的冷水魚即可送貨上門,這種直銷方式受到酒店、度假村經營者的歡迎。

林區停伐後,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蔣永彬的實踐,嘗試着解答這個難題。

據本刊記者了解,伊春五營林業局被省森工總局确定為重點國有林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新青林業局被确定為林業綜合改革試點,鐵力林業局被确定為分離企業社會職能改革試點,紅星林業局被定為營林體制改革試點。

截至目前,伊春市已初步形成“紅藍黑黃+林藥+林畜”六大優勢産業鍊。新型林農經營主體發展到580個,年經營總收入6.9億元,規範化程度達到30%。與中國科學院等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開展系列科研合作,推進科研推廣體系建設。伊春市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中心已通過省級機構資質認證。設立森林食品、畜牧、北藥産業發展專項基金,擴大種植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探索創建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經營組織三方新型林農信用體系。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如今,伊春市資源林政局二樓的活立木交易市場,可能是世界上最冷清的市場了。各種規章制度、交易流程,滿滿當當地印在牆上,隻是大廳裡空無一人。從成立至今,六年多時間過去了,沒有完成一筆交易,因為國家主管部門沒有批準。什麼時候才能有第一筆交易,也是未定之數:林改試點争議很大,事實上已經處于停滞狀态了。

伊春作為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産基地,1948年開始大規模開發,60年來共生産商品材2.4億立方米,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59.2億元,是國家同期投資的4.3倍,同時形成統配材差價300多億元。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伊春就逐步陷入了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的境地:到2003年,伊春的可采林木資源減少了98%,森林蓄積量減少了55%,職工平均300元的工資尚不能按時足額發放,由于林區長期危困,留下了大量曆史欠賬,僅納入試點範圍的5個林業局拖欠職工工資就高達4.86億元。

東方不亮西方亮。伊春市多年來大力招商引資的同時,在發展生态産業和生态旅遊方面也做足了文章,取得了顯著效果。

按照“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理念,伊春市為防止各區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建開發區,把所有工業項目布局在小興安嶺之外的鐵力市。

“再難也不能‘啃’生态。”伊春市政府秘書長王德惠說,全市把各地主要領導确定為環保第一責任人,統籌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态建設之間的關系。堅持嚴格環保準入的原則,從嚴控制新建項目新增污染負荷,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凡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不符合環保政策的項目堅決不上。

有了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經過開發初期、林業“兩危”、全面停伐三個階段,伊春林區“三次創業”,初步形成了森林食品、北藥、森林生态旅遊、木材精深加工和綠色礦業五個接續産業。

黑木耳隻是“紅藍黑黃”四色森林食品業的一部分,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氣,伊春市的紅松子、藍莓、黑木耳、非轉基因大(黃)豆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睐。去年森林食品産業實現增加值28.7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1.6%。

伊春市翠巒區是個山巒翠綠的生态寶地,如今這裡建成全省唯一省級生态經濟開發區,承接“林業經濟林中發展”項目。翠巒區區長趙喜義介紹,園區現已入駐規模較大企業32戶、小微企業60戶,森林食品、林都北藥、非轉基因大豆産業初具規模。

盡管轉型初現成效,但受停伐、過剩産能調整等因素影響,伊春市900多戶木材加工企業中停産720戶,目前下行趨勢雖得到一定遏制,但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好在,林區生态旅遊已經逐漸成為伊春市的主打名片。

春有杜鵑花海,夏有千山盎然,秋有色彩斑斓,冬有雪玉冰清,旺季“一床難求”的旅遊業一直是伊春傳統優勢産業。伊春市旅遊局局長王欣紅說,今年重點推進景區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放大伊春優勢旅遊資源立體效應,促進旅遊業與其他現代服務業共同繁榮。

林都伊春已基本實現“綠色轉身”。截至目前,伊春市鋼鐵、木材傳統産業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18.9%降至去年的4.4%,全市7.4萬名富餘職工已有5.9萬名實現了停伐後重新就業安置。

8月31日,“龍江森林生态旅遊學術論壇”在伊春市召開,來自國内、省内有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森工、林業、旅遊等部門100餘名專家和代表參加論壇。

參會者一緻認為,近年來,黑龍江省依托龍江整體生态化優勢和冰雪資源,将旅遊、養老、健康、體育、時尚等産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龍江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伊春市旅遊局局長王欣紅說,伊春要以創建國際全域旅遊示範區為載體,拓寬全域生态景區化視野,構建“旅遊+”發展框架,加快推進旅遊業與生态優勢,拓展旅遊發展新空間,加快推進旅遊轉型升級。

旅遊帶火了伊春。據當地官方統計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伊春市獨具魅力的森林生态風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蜂擁而至。節日期間,全市共接待旅遊者10.6萬人次,同比增長11.2%;實現旅遊總收入4683萬元,同比增長11.7%。

一首深情的鄂倫春敬酒歌、一段敲擊犴皮鼓的樂聲、一陣桦皮碗中美酒的香氣,一時間吸引了無數的參觀者,走進352平方米的森林生态旅遊展區,就走入了林都伊春。滿眼綠色流淌的伊春、風光旖旎秀麗的伊春都“濃縮”在森林生态旅遊區。

(文中盧樹新為化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