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探路中醫養老

探路中醫養老

時間:2024-10-28 07:04:29

“醫養結合”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一定不是大機構、高規格為主的形式,更多的應該是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形式為主的貼近生活、貼近民衆、貼近家庭的方式,通過與老百姓近距離的接觸慢慢将中醫藥服務滲透進去

國粹中醫博大精深,随着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在養老中的作用備受關注。2016年,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中醫健康養老示範工程的落地。這是一項什麼樣的工程?

中醫藥與養老結緣

2016年3月,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在其召開的2016年北京中醫藥工作會議中就提出,将創新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開展中醫健康養老示範工程,并在東城、西城、海澱等6個區開展“醫養結合”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試點工作。

何為“醫養結合”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副局長羅增剛解釋,“我們将中醫院的閑置資源重新利用起來,設置養老病區、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設施。同時引進中醫醫療機構的專家為養老者提供一些醫療服務,探索中醫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銜接機制。”此外,還會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老年人的慢性病推出相應定制的中醫養老技術服務包。

有了藍圖,行動很快就跟上。半年後,北京市中醫藥健康養老“身邊工程”啟動發布會正式舉行。東城、西城、豐台、石景山、通州、大興作為試點地區,将逐步啟動中醫健康養老社區示範工程,試點區将通過設置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專區,以二、三級中醫院為核心,聯合轄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街道養老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驿站組建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聯合體,打造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圈。同時,北京市中醫健康養老服務96189熱線也正式開通,為老年人提供中醫藥養老服務網點查詢、功能介紹、預約等服務。

“這一工程的優點首先是方便,老年市民通過熱線就可以享受到菜單式的中醫藥健康服務。”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說道,“第二是規範,通過統一标準、統一内容、統一标識的‘三統一’原則,提供規範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

在經費上,政府将通過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購買服務、商業保險、居民自費等途徑保證其可持續性,并對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實行定額補貼。

“從根本上講,中醫最大的優勢是順應自然規律,充分重視患者自身能力的調動。”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分析道,“醫生不是從外部強加于患者的一種幹預力量,其作用更多的在于調動患者自身維護健康、抵抗疾病的能力,兩者是非常密切配合的關系。”

他進一步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曾對西醫有明确的定義,是對抗醫學。随着人年齡增大,身體各方面都有退化的迹象,如果用外部力量來幹預自身生理規律的變化,很難徹底扭轉疾病的局面。相反如果順應自身規律、自身節律,因勢利導,患者與醫生進行密切配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問需于民

“中醫健康養老示範工程”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落到社區,又是一番什麼景象?

“上面千頭線,底下一根針”是基層社區工作者的普遍寫照。對主抓社區養老工作的朝陽門街道社區服務文體中心主任郭雲而言,忙碌是最顯著的标簽,特别是當工程落到朝陽門街道試點後,更是如此。“目前朝陽門街道正試點落實東城區‘三級五方聯動,分類精準供給’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郭雲說道,“這套模式與工程有着緊密聯系。三級五方聯動指的是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體系,促進家庭、社會、社區、政府與服務機構五方之間的聯動,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分類,準确把握需求,提供精準服務。”

工程落地的基礎是問需于民,把握老人的需求就成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深入社區是唯一途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科學管理,檔案系統必不可少,朝陽門街道将老人的檔案分為靜态冷數據和動态暖數據兩部分。冷數據主要是諸如姓名、性别、婚姻子女情況等基本信息,冷數據搜集完成後就會交給專業的數據公司進行分析,在對老人有一個基本認識的前提下,再交給專業評估人員進行入戶調查。

入戶調查的首要工作是對老人進行科學分類。朝陽門街道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将老人分為了托底性保障、扶助性保障和普惠性保障三類人群,托底性保障包括城市三無人員以及失獨、子殘的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扶助性保障的則是除此以外的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普惠性保障的是普通老人。截至2016年底,在朝陽門街道60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1312名,其中托底性保障的有62人,扶助性保障的有92人。

除了科學分類,更重要的是實地了解需求并進行記錄,特别是針對托底保障和扶助保障的老人。通過入戶調查,檔案中除了包含基礎信息外,還包括身體健康信息、主要照護者信息、目前生活狀況、居家生活服務記錄、訪視記錄、健康服務記錄、志願服務記錄等動态信息,其中與醫療相關的占了很大比例。“有了這個檔案,即便沒見過老人,也會對他有一個理性認識。”郭雲表示。

通過大量入戶調查發現,老人的很多疾病都是慢性病,包括風濕、關節疼痛等都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而中醫在這方面能提供很大的支持。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朝陽門街道行動迅速,在工程正式啟動前兩個月,就在上級區政府的牽線下,與隆福醫院與鼓樓中醫院簽訂了5年合作協議。

“簽訂協議後,中醫院不僅幫助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健康檔案内容,而且醫生還進行上門服務,大大緩解了老人往返醫院的勞頓。我們也在社區裡開展了諸如義診、體制監測、養生講座、紅外線理療等活動。”韓會敏說道,“中醫院還在養老院給老人提供了一個醫保涵蓋的技術服務包,裡面有針灸、按摩、睡眠管理等項目,幫助提升了養老院的使用率。”

此外,朝陽門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聯合中國中醫手法與健康研究專業委員會和中健聯盟太極文化中心申請到了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開展了中醫傳統手法公益體驗活動并每周教社區老人打太極。由此,不僅幫助老人強身健體,也加強了他們之間的文化交流。

精準把握老人需求不僅在東城區得到重視,其他試點區也備受重視,同東城區一樣,很多區在工程正式啟動前就已早早做起了準備,研究如何将中醫藥與本地區的養老需求進行對接,創造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實踐。石景山區在其西部五裡坨地區啟動建設了一所中醫藥特色的老年病醫養結合大型綜合醫院;西城區專門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區中醫藥健康養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提出要以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堅持面向養老服務需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為原則,重點開展十項中醫藥健康養老工作。

今年,北京還将在東城、西城、朝陽等7個區的社區醫院試點建立中醫治未病指導室,為慢性病患者、老人、小孩等重點人群提供中醫養生操法、食療推廣、中醫心理調節等藥物和非藥物療法,以普及中醫養生保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醫養結合’中醫藥養老新模式是對傳統的一種創新。”陳其廣分析道,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大家族共同生活變成了原子化家庭。過去中醫藥作為傳承幾千年的一門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有效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心、相互照顧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今,随着社會組織和家庭組織的變化,這種新模式的創新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來取代過去大家族共聚一堂獲得這種照料的方式。

溫暖一刻春節期間,朝陽門街道新鮮社區工作人員與老人一起包餃子過新年。以醫保養

服務的最終落腳點是顧客,養老服務更是如此,相較于年輕人的快節奏,老年人更需要的是走心。在朝陽門街道,很多老人最早接觸的就是體質監測。“平常我要照顧兒子,沒有時間去醫院做體檢,去年社區裡組織的中醫體檢因為方便我就去參加了,檢查下來沒什麼事,我就放心了。”60多歲的袁瑞秋說道。去年,她癱瘓多年的老伴剛去世,平日裡,她還要照顧30多歲的智障兒子,壓在身上的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但談起中醫養老給她的幫助,她還是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之後,有空我也會去做做理療,效果很好。”

諸如足部護理、按摩這類的理療活動是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我是親身經曆中醫藥給老人帶來的變化的。”郭雲說道,“有些老人因為癱瘓導緻行動不便,由于長期卧床或坐輪椅使得血液循環不暢,有的腳上還長了一層厚厚的繭子。經過中醫推拿理療之後,給他們的感覺就是腿暖和了,舒服了,用他們最樸實的話說就是‘能睡一個好覺了’。”有的老人在服務人員服務完後會熱情地留他們吃飯,甚至還會寫感謝信送到社區居委會。

朝陽門街道的中醫藥養老服務能有這樣的成績除了問需于民、搭建平台、整合資源、提供服務外,也離不開評估考核。為了提供優質服務,其提出了“選育留用評”的工作模式,首先在遴選服務商時有一套符合本地區特色的要求,選擇後還要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培育,服務得到老人的認可後才會留用,最後還要定期接受街道需求評估委員會和居家養老監督委員會的考評,如果不合格,将通過相應的退出機制進行剔除。

正是在這樣一套機制下,朝陽門街道力争将中醫藥養老服務做到精益求精。作為服務提供的重要輔助力量,“互助+”志願者聯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在慰問老人的過程中,“互助+”志願者不僅是巡視員,也是信息員,此外,他們還承擔着互助員和宣講員的職責。志願者成員徐玉英雖然已經69歲,但從2008年就開始做志願者的她表示,相較于那些80多歲的老人,她仍年輕。

不僅在朝陽門街道,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在其他試點地區也得到了廣大老人的歡迎,“醫養結合”的理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陳其廣說道,“以養節醫,以醫保養。既要用養的方法來節制、節約‘醫’的活動,也就是‘治未病’;也要用‘醫’的手段科學養生,兩者是密不可分、相互配合的一種關系。”

“中醫健康養老”任重道遠

作為一種創新模式,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創新沒有一帆風順的,在實踐過程中仍面臨着很多困難與挑戰。

“我們在一線調查過程中發現,老人對中醫藥養老的需求是巨大的。”郭雲說道,“目前在資源整合上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但很多項目仍停留在表層,還大有空間可為,後續如何進一步推進很重要。”

在郭雲看來,未來工作面臨着兩大挑戰:公立醫院資源稀缺與跨部門溝通,前者主要體現為能深入社區的醫生有限,後者則存在一定壁壘,加大了相關資源對接的難度。“在醫養結合的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之中,我們是一個配角。”郭雲說道,“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深挖老人在醫養結合與健康護理方面的需求,并與相關醫療資源進行對接,将政策落到實處,給老百姓提供便利。”

“我們國家中醫藥隊伍目前在短時間内還無法滿足‘醫養結合’這種新方式養老的大量需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在中醫藥發展方面做得不夠好。”陳其廣分析道,“包括觀念偏差、經費不足等多種原因導緻了目前我國中醫隊伍不僅在規模上滿足不了需求,在專業技術上也有待加強。”陳其廣認為,中醫作為一門整體醫學在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務上是大有可為的,而這正是去年全國健康衛生大會所強調的重點。

因此,他對中醫西化的現象表示擔憂:“中醫内科不像西醫分得那麼細,中醫講究大内科,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理解為内科的全科醫生,所以目前存在的中醫分科越來越細等西化的形勢是急需扭轉的。中醫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于中醫養老未來的發展,陳其廣強調道:“‘醫養結合’中醫藥健康養老模式一定不是那種大機構、高規格為主的形式,更多的應該是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等形式為主的貼近生活、貼近民衆、貼近家庭的方式,通過與老百姓近距離的接觸慢慢将中醫藥服務滲透進去。”

其實,在工程之外,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還有更深層的思考:以此為契機,開展中醫藥資源服務基層的改革。進一步,還将借助改革,在“十三五”期間,将對中醫藥資源空間布局和功能結構進行調整。一方面要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探索分級診療的具體措施和工作機制。同時,還要實施優質中醫藥資源服務基層的改革,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首都中醫館”全覆蓋。

如今,中醫藥健康養老不僅在北京開花,全國多個省份也開展了相應試點。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在今年1月份印發的《中醫醫養結合工作試點方案》中提出,在兩年内,通過開展中醫醫養結合工作試點,推動中醫藥醫療與養老服務逐步融合。同月,山西省制定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年-2030年)》實施方案提出,要促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将中醫健康養老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

首炮已經打響,而未來仍任重道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