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的第一個周末,商場負責女鞋銷售的王芬,正在向顧客介紹一款剛上市便已開始打折的春款單鞋。據她表示,商場二樓品牌專櫃的新款,打折的比比皆是。
然而,折扣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大。記者發現,即使是在周末,女鞋區域的顧客數量,也并沒有比服務她們的店員多多少。
一直以來,百貨商場首層都是“女鞋品牌”的根據地。無論春夏秋冬,隻要走進商場随便逛一圈,人們就不得不穿過十幾個女鞋專櫃。然而現在,女鞋正漸漸從百貨大樓的一層減少——位于北京西單的君太百貨就是這樣。百貨商場一層主要的銷售區域中,取而代之的,是進一步擴充的化妝品、護膚品和珠寶櫃台。而更多的女鞋品牌則搬到了商場二樓。
難以吸引更多客戶群體,最直接的遭遇就是品牌業績的持續下滑。“鞋王”百麗正是其中之一。
百麗國際最新發布的2016/2017财政年度第三季度國内零售營運數據顯示,該集團鞋類業務同店銷售下降13.4%,雖然運動、服飾業務同店銷售增長4.6%,但仍然難以抵擋鞋類業務的大幅下滑。
“鞋王”的江湖地位
百麗創立于1991年,開始的業務主要是根據香港客戶要求訂制和制造鞋類産品,此後擴大到中國内地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年開始,百麗建立起自有鞋類産品的品牌及零售網絡,随後幾年生意迅速擴張,成為中國女鞋的領先品牌。
2007年百麗上市時市值高達670億港币,一舉超過了當時國美360億港币的市值。上市之後,在資本的推動下,百麗加速跑馬圈地,強勢入駐各大商場,依靠開店擴張的策略迅速占領市場。記者梳理其上市以來年報發現,2009年,其新增鞋類自營零售網點681家,2010年這一數據高達1562家。2011年,百麗新增鞋類自營零售網點1958家,達到近幾年高峰值。
在當時沒有其他消費場景的市場環境下,牢牢控制百貨商場渠道給了百麗非常大的優勢。2006年百麗的營收僅62億港币,2011年百麗的營收達到了289億港币,淨利潤從2006年9億港币增長到了2011年的42億港币。2012年前,毛利率一直在走高,體現了百麗壟斷優勢帶來的定價權優勢。
憑借着多品牌戰略,百麗幾乎壟斷了女鞋的銷售渠道,建立起了控制零售端的模式。幾年前一位基金經理曾經說:“凡女人走過的地方,都會有百麗。”足見當時百麗的市場地位。
成也渠道敗也渠道
而如今,年輕一代的女性消費者,在社交網絡上曬出的鞋子特寫照片,可能是StuartWeitzman或者JimmyChoo,可能是ZARA的新款或者某個不知名的淘品牌,她們會讨論某個女星的街拍同款,或者炫耀自己終于搞到了難買的阿迪達斯NMD……能讓她們挂在嘴邊的,已經鮮有百麗旗下的品牌。
25歲的葉穎生活在福建廈門,她最後一次從百貨商場的專櫃裡買百麗鞋子,已是四年前。
曾經站在市場頂端的百麗,正在年輕一代消費者心中慢慢失寵。而這折射的其實是嚴重依賴百貨渠道所面臨的困境。
消費者群體以及購物習慣的改變,使得百貨渠道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開始下降,電商渠道開始崛起,百麗的核心優勢從根本上被瓦解了——在電商上可沒有辦法複制其在線下的“跑馬圈地”,擁有再多的品牌也不可能“覆蓋”、“壟斷”、“通吃”線上渠道。甚至,這個過去的優勢開始成為負累。
并且,随着電商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價格信息更透明了,比價更方便了,于是現在的消費者買鞋也變得更精明了。百麗鞋子的性價比并不能讓消費者感到滿意。
“百麗的鞋子設計沒新意,但價格卻并不便宜。”在被問到為何沒有購買意願時,多位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向記者提到了這一最直接的原因。尤其是對于年輕消費者而言,百麗在性價比、個性化和追趕潮流方面遠不如一些快時尚品牌。
2014年開始,百麗大肆擴張的步伐停滞了。2014年6-8月,百麗内地的門店淨減少56家。這是百麗首次出現店鋪數量負增長,平均不足兩天就關一家門店。而2016年6-8月,百麗在内地減少了276家門店,平均每天關店3家,遭遇了尴尬的“關店狂潮”。
其實說百麗反應不靈敏,沒有及時跟上電商步伐顯然是不公平的。百麗是較早大力介入電商的國内零售品牌。2011年7月百麗設立了優購網,一度被認為是垂直B2C典範。同時它在天貓等電商平台上也有布局。但是,龐大的線下終端讓百麗在電商業務上一直遲疑,長期以來百麗的電商平台隻是用來清理過季款。
而就在百麗猶疑不決的時候,面對經濟下行和電商沖擊,線下另一個業态——購物中心正在興起,這進一步吸走了百貨商場的客流量,減少了随機性消費。而在購物中心這個新業态裡,有國外品牌的入駐,有國内新品牌的興起,百麗并沒有多少話語權。
此外,由于勞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大量内地的代工廠訂單萎縮,其中相當一部分開始轉型發展自有品牌。東莞厚街就有相當一批這樣的代工企業,他們的自主品牌目前通過淘寶、京東等平台銷售,無疑也會分流一部分購買人群。
截至2017年1月,百麗在中國内地還擁有超過2萬個自營網點,在消費場景不斷切換的大環境下,百麗正應了那句“船大難調頭”。百麗國際CEO盛百椒曾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百麗未來一兩年收入和盈利都沒有逆轉可能。
反應速度是核心
消費者和渠道環境的轉變,讓百麗集團在市場上節節敗退,而生産規模所産生的供應模式,卻是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内傳統女鞋品牌都在按照一套既定的流程做開發,百麗也不例外。它們的設計團隊到全球各地的時裝展采風,或從時尚雜志上找靈感,随後敲定款式開始制作樣鞋。這些樣鞋最終會出現在每一季的訂貨會上,由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或分公司負責經銷的員工來選款式、下訂單,然後再傳達到後方的生産環節,讓供應商準備大批量的皮料、布料和配件,工廠随後再開工,生産完成後由物流配送到全國各地的倉庫和門店。
這套流程從理論上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緻命的是,整個周期,最快也要半年,慢的話則要一年。
可在這一年裡,什麼都可能發生。在從事鞋履研發生産工作的茅平看來,百麗這種市場反應機制太慢了。“很難判斷這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到底意味着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等到生産的新款終于被擺在店鋪裡時,一年半載之前那個潮流都過去了,新的款式又起來了。”
“百麗的很多問題就是出在企業規模太大,失去了随機應變的能力。”茅平十分欣賞ZARA等快時尚公司在研發和生産供應鍊上的反應速度,盡管這些公司因模仿時尚大牌的新品而背上“抄襲”的惡名。
“ZARA裡有一個團隊專門負責做版,一旦有哪個秀場或者明星的圖片出來,他們會通宵作業,24小時之内拿出結果,從開發設計到新品到店銷售,可以在60天内完成。”據悉,ZARA每個季度都有超過80%的鞋是全新設計的,所有材料和設計都緊跟着市場潮流的節奏。茅平表示,他曾經和一位在百麗工作的朋友交流過,得知在百麗内部,大膽創新的鞋款比例每年最多隻占到40%,其餘60%則是基于頭一年暢銷款的小修小改。
茅平将這種差異歸因于兩家公司定位的不同。在他看來,ZARA是一個專注于時尚的公司,一舉一動都會緊随全球最新的潮流。而百麗一直以來都在耕耘一個“更為大衆的市場”,想把20多歲到40多歲的女性全部擊中,推出的款式也随之而變得中庸。“須知‘貪多嚼不爛’。”茅平如此總結。
不過,百麗似乎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開始着手轉型。在2016年中期業績記者會上,盛百椒就表示,百麗将首先調整定價策略,打破以往“高标價、低折扣”策略,去除實體店商品标價中的水分,标更實在的價格,改變線下消費者等打折再消費的習慣,并實行線上線下價格一體化。同時,對線下鞋類店鋪做減法,原先部分虧損店鋪清理存貨的功能由線上渠道取代。
此外,百麗也将加大O2O業務的投入。盛百椒稱,公司已在三個層面展開嘗試,包括讓線下消費者享受線上服務及消費體驗;建立客戶管理體系,使客人更多到實體店消費,以及通過線上線下與消費者更好互動,推動店鋪、貨品等的數字化轉型,讓線下店鋪不成為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