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10年積累的民生數據顯示,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始終密切相連,圖為數據發布之夜,為獲得中國幸福城市殊榮的城市頒獎。創業者希望能夠站在風口,然後“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90後新手渴望一種“走在路上能被人認出”的全新生活方式;職場“老炮兒”希望能夠升職加薪,工作越來越有勁兒;而對于很多家庭來說,要不要再添一個孩子,也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選擇題。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央視财經頻道重磅推出120分鐘特别節目——《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6—2017)數據發布之夜》,權威發布全球最大規模融媒體民生調查結果,用數據表達了10萬中國家庭的心聲和心願,用數據呈現了7億中國網民的選擇和态度。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著名專欄财經作家吳曉波、資深媒體人張春蔚等諸多業界名人齊聚現場,分享了2016年他們的感受,并且都帶來了自己2017年的“小目标”。
用大數據“測量”小康生活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由中央電視台、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發起,每年面向全國104個城市和300個縣的10萬中國家庭,進行明信片入戶問卷調查。
本屆大調查,中央電視台首次聯手國家權威機構、頂級智庫,十大互聯網大數據研究院,進行聯合調查、聯合分析、聯合發布——線上線下參與總人數超過57萬,線下回收率超過90%,線上回收率超過30%,均創下了業界紀錄。大調查還攜手國内頂級科技實景演出團隊,通過全息、激光、AR等前沿技術,為觀衆呈現一場數字和數據的視覺盛宴,讓數據背後的故事和溫度得到更加充分的呈現。
圍繞“齊心奔小康”、“财富新發現”、“市場新發現”、“民生熱話題”、“社會新焦點”五大主題,在大調查發布之夜,重磅推出50個核心數據發現,用獨特的民生感受型數據,多維度透視老百姓心中最真實的小康圖景。
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今年特别聯合《小康》雜志社對百姓的小康生活感受進行了調查。《小康》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舒富民受邀出席數據發布之夜,并為獲得中國幸福城市殊榮的城市頒獎。
“大調查”顯示,中國人的理财偏好、消費熱點、民生焦點都有新變化,不變的是,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始終密切相連。
2016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全年經濟增速6.7%,位居全球第一。這給百姓未來一年收入預期平添了更多支撐,這在大調查數據中有直觀的反映——55.28%的受訪者預期2017年收入會提高,與過去10年的數據對比,處于中高位置。
從省份看,收入信心排名前十的是青海(67.77%)、西藏(64.89%)、海南(64.86%)、吉林(64.34%)、甯夏(64.00%)、安徽(62.79%)、山東(61.79%)、陝西(60.38%)、貴州(59.80%)和重慶(59.41%)。細心的人會發現,這十個省份大多屬于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分布數量多的省份。
那麼哪些人的收入信心最高呢?大調查數據顯示,90後年輕人和60歲以上老人在預期收入增長超過20%中的占比最高,分别達到16.06%和13.37%;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收入信心更足,預期增長超過20%的占比超過17%;有創業意願的受訪者,預期收入增長超過20%的占比則高達30.03%,大緻3倍于沒有創業意願的人群占比(11.73%)。
大調查還發現,自2013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信心持續高于城市居民。本屆大調查中,55.01%的農村受訪者認為,2017年收入會提高,高于城鎮受訪者53.44%的比例。這證明,随着近年各項扶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續縮小,農民增收信心更強。
大調查通過數據洞察消費者行為,精準預測市場熱點和趨勢。數據顯示,旅遊(45.52%)、電腦等數碼産品(42.33%)、家電(40.42%),被受訪者列在了2017年預期消費的前三位。這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發力領域相當吻合。
對比大調查曆史數據發現,旅遊、家電、數碼産品、保健養生均已連續三年呈上升态勢,其中,“旅遊”持續三年被受訪者列在消費意願的首位選項。這些表明,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後,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消費升級正注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攜手十年數據,放眼未來十年
此次大調查設置了專門的問題——“消費者願意為商品的哪些因素買單”,結果顯示,受訪者最看重的是質量和耐用性(71%)、安全可靠性(53.4%)、品質和質感(31%),“明星效應”排位最低。把握這些來自消費者的數據,有利于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精确的方向。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在當前國内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更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該辦能辦的實事要竭力辦好,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最近幾年,國家扶貧攻堅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農村脫貧人口124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249萬人。
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困難群體,最關注的精準扶貧政策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異地扶貧搬遷/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貸款”。這為扶貧攻堅決勝階段的精準施政,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數據與扶貧工作成效成明顯正比,低收入人群(家庭年收入低于1萬元的受訪者)的幸福度上升,2016年感覺幸福的比例遠高于2014年。
從衣食住行到信用環境,從民生期待到幸福感,大調查通過數據,尋找實現全面小康的抓手。大調查發現,“健康狀況”已經在百姓心中成為影響幸福感的首要因素(54.19%),其他因素是:家庭關系(47.79%)、收入(43.81%)、婚姻或感情生活(41.86%)。
由此可見,“十三五”規劃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或将成為提升小康滿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政策抓手。大調查細化對比發現,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作壓力(53.97%)、空氣質量(43.79%)、情緒心态(41.82%)、食品安全(37.26%)、飲食習慣(35.54%),選擇這五項的受訪者均超過三分之一。
大調查通過數據洞悉百姓财富觀的變化,發現過去三年,百姓購房意願持續下降,将近八成的年輕受訪者表示,如果租房子品質足夠好,或者租期足夠穩定的話,願意一直租房。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号,可以預見“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正在深入民心,中國房地産業租售并舉的時代已來臨。
經濟的發展需要全面的分析,一方面是頂層的設計,另一方面則是群衆的聲音。
“真正對經濟生活擁有評價權利的應該是廣大的人民群衆。”中央電視台财經頻道制片人姜詩明說,他經常看到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到央視提供新聞素材,“我們的節目能夠采用的數量是有限的,還有那麼多的聲音怎麼辦?”懷着這樣的初衷,和媒體從業人員的責任感,姜詩明在2006年策劃了“經濟生活大調查”項目。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這個項目一做就是十一年。
從2006年到2016年,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已經連續進行了10年,完整跨越了“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規劃,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民生感受型數據庫,為政府績效評估、企業市場決策、百姓消費投資,提供了大量标準化、可衡量的數據參考。
2017年,是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的第11個年頭,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和起點。大調查将攜10年民生數據積累,放眼未來10年,為“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立民聲和民意的數據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