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芬蘭人為什麼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

芬蘭人為什麼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

時間:2024-10-28 06:35:21

絕大多數人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芬蘭人相信,人生不是一場赢在起點就能笑看終點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為了與别人争第一,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或許,這才是教育的真谛

因材施教芬蘭教育特别注重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所有的教師都被要求接受培訓,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差異化教學。7歲才開始正式上學,十幾歲之前幾乎沒有家庭作業和考試;學生每天沒有固定的上學時間,老師上課也沒有固定的章法;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

芬蘭簡直成了所有孩子的理想樂園。看似随性的芬蘭,其教育水平卻在全球首屈一指。

經濟合作組織(OECD)公布的2004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結果顯示,在25個國家40萬名參加測試的學生中,芬蘭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三項測試的成績均位列第一。自從40年前實施教育改革以來,芬蘭的教育體系一直高居國際教育體系榜首。“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就是芬蘭教育。

一場無人落後的“馬拉松”

芬蘭Arkki兒童與青少年建築學校是歐洲一流的兒童青少年建築學校。在這裡,老師将建築結構的知識蘊藏在搭建遊戲中,激發孩子們的樂趣,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動手去創造。校長碧荷拉・梅斯卡能(PihlaMeskanen)女士說:“學建築就跟學習其它愛好一樣,都是要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生命中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會累積成我們想象不到的樣子,每一步都讓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

芬蘭教育特别注重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所有的教師都被要求接受培訓,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差異化教學。

在芬蘭的教室内,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不用向老師示意,就可以自由地走到教室後面的圖書閱覽區進行閱讀。閱讀,是芬蘭全民的習慣,對于學生而言,書籍也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窗口。

除閱讀外,學生還可以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比如,若學生對于貿易感興趣,那麼教師則需要為其提供指導。在這種環境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真正的關愛,每一個生命都能自由地翺翔。芬蘭教育不但使孩子的潛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而且從小就培養了他們熱愛學習的習慣。

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精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标榜精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一個也不能少”。

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60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4000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50人,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小校小班的制度有利于後進學生。在這裡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芬蘭的學生不需要擇校,無論是在市區、郊區還是隻有10多個學生的村校,教育資源和教學設施的差距都非常小。

芬蘭對待移民子女也都一視同仁,不論是否有芬蘭國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費上學,政府還額外撥預算讓他們學習母語。在九年一貫制教育中,芬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57%,地方政府分攤43%。這個決策延續數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另外,“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

比總統還受人尊敬的老師

芬蘭年輕人最向往的職業就是教師。中小學教師受民衆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

自1979年開始,芬蘭國家教委就規定:中小學教師屬于研究型人員,必須具備碩士以上學位,這幾乎是全球最為嚴苛的規定。高中畢業生申請師範院校時,除了看成績,還要經過層層面試,确認有教學熱忱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範窄門,教師被有效地賦予了與醫生和律師平等的地位。

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坎薩甯指出,芬蘭師範體系的唯一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并發展其專業品質,以确保教師素養能夠持續提高。換句話說,在芬蘭,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願。經過芬蘭師範院校教學和實訓體系的打磨,這些未來的教師幾乎個個都擁有研究、教學與思考的多軌能力,實現芬蘭人所說的“老師一樣好”。

雖然要求是全球最為嚴格的,但老師和學校的教學自主權也是最大的。教委會和教育部每4年制定并公布核心課程綱要,但其他如征聘師資、經營管理則由各校自治,班級大小、課程内容、學生課表,甚至是每年上課幾學期都由學校全權負責;至于要教什麼、怎麼教、用什麼教科書,則由老師自由選擇。

在赫爾辛基市内的拉托卡塔諾(Latokartano)小學,就不用分年級上課,180個學生,每個人有自己的課表,有的人8點半上學,有的則是9點或9點半,大家放學的時間也不一樣。

芬蘭中小學并沒有全國一緻的聯合評量,學校也很少有考試,芬蘭官方也不進行教師評鑒。被問到是否要考核教師表現,任職教委會長達三十年的資深顧問勞卡南反問道:“為什麼要評鑒老師?”他驕傲地說,“芬蘭根本沒有不好的老師,每個老師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績。”

因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是最優秀的人,家長對于教師的信賴程度也很高。尊敬和信任是芬蘭社會的維系紐帶,同樣也是教育的基石。

一場教育革命

2016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中小學全面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引發了各國教育界的熱議。

據了解,20世紀70年代以來,芬蘭基礎教育領域每10年左右進行一次課改,已成為傳統。這種傳統之所以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芬蘭将課程改革作為重要的教育發展督導工具和手段,通過開展類似“鐘擺式”的周期性課改,不斷在教育集權和分權管理模式之間尋找更恰當的平衡點。

近十幾年來,全世界都在經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化帶來的嶄新的生活方式、迅猛的科技發展、快速的信息流動等,使得芬蘭教育界意識到,學校教育應該是教孩子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此次基礎教育核心課程改革的重心,就是提升下一代迎接未來挑戰的能力。

因此,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2015年3月份的時候就正式發布了強調“寓教于樂”和學習興趣培養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在2016年8月,新的核心課程已經開始實施。

這次改革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橫向(通用)能力與跨學科學習能力。在課程大綱中增加“基于現象(主題)的教學”,即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某一現象或主題調配師資,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改革前注重“教什麼”相比,新核心課程更加關注“怎麼做”。

在課程結構上,新核心課程包括主體部分和學科相關部分,并按照年級劃分,學科被細化到3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從而使每個學習階段的課程總目标更加具體且易操作,按照綜合學校的結構設置使課程目标更加清晰。

新大綱還要求,老師不再是站在課桌前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不要立即指出孩子的錯與對,而是要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跨文化溝通等能力,新大綱還取消了一部分标準化考試,代之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

采用新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有可能會讓芬蘭從國際Pisa教育體系排行榜的榜首寶座上跌落下來,然而這不是芬蘭人真正關心的事情。芬蘭人認為,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教會年輕人未來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絕大多數人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芬蘭人相信,人生不是一場赢在起點就能笑看終點的馬拉松。學習,不是為了與别人争第一,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責編尤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