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指出:“嚴重的氣候沖擊有可能使幾十年的減貧成果毀于一旦。風暴、洪水和幹旱給人類和經濟帶來嚴重後果,貧困人口往往付出的代價最大。加強抗災韌性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也是道義上的需要。”
《堅不可摧:加強貧困人口面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報告警告說,極端天氣對貧困造成人道和經濟的綜合影響,其危害程度遠遠超過以往的理解。僅以東亞太平洋地區為例,災害造成的破壞比以往的估計超過50%,每年總計達2000億美元。
在該報告所研究的117個國家,以消費損失衡量,災害對民生的影響大于财産損失。由于貧困人口的抗災能力有限,因而遭受的災害損失更大,報告估算在這些國家災害對福利的影響相當于每年消費損失約5200億美元,超過所有其他估算60%。
第22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正在召開,報告的研究成果凸顯出改善對最弱勢人群保護的氣候智慧型政策的緊迫性。貧困人口通常更易于受到自然災害影響,财産損失比例更大,而且往往難以借助親友、金融系統或政府的救助。
該報告采用了一種衡量自然災害損害的新方法,将自然災害給貧困人口造成不公平負擔的因素考慮在内。例如,2008年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登陸緬甸,迫使全國一半的貧困農民在風暴過後賣掉包括土地在内的财産還債。納爾吉斯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将會綿延幾代人。
在菲律賓,2013年台風海燕過後,據估計,有100萬菲律賓人陷入貧困,國民經濟損失129億美元,100多萬住房被毀。
該報告首次對所研究國家采取加強抗災韌性的幹預措施的效益進行了評估。這些措施包括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個人銀行業務渠道、保險政策和社會保護體系(如現金轉移支付和公共工程計劃等),這些措施有助于民衆更好地應對災害和災後恢複。報告發現,這些措施相結合可以幫助國家及社區每年節省1000億美元,把災害對民生的整體影響降低20%。
領導報告研究工作的全球減災和恢複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斯特凡•哈勒加特說:“由于氣候變化,各國遭受的意外沖擊日益增多。貧困人口需要獲得社會和金融保護來抵禦不可避免的災害。制定有效的風險政策,我們就有機會防止千百萬人陷入貧困。”
報告顯示,加強貧困人口抗災韌性的努力正在取得進展。例如,在2015年強熱帶風暴帕姆登陸瓦努阿圖兩周之後,這個小島國已通過太平洋巨災風險保險計劃(PCRAFI)獲得190萬美元現金注入,該計劃是南太平洋地區首個此類計劃。在菲律賓,台風海燕過後,政府增加了贈款并暫時取消了對一項現金轉移支付計劃的條件要求,以便為受災居民提供緊急人道援助。
對于實現世界銀行集團消除全球貧困和促進共享繁榮的兩大目标,加強抗災韌性具有關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