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行業,由于全球金融科技業目前仍處于初期階段,且各國發展情況又有一定的差異性,因而各方讨論的“金融科技”的涵蓋範圍和内容也不盡相同。目前,中國國内普遍把金融科技理解為: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區塊鍊、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前沿科技工具和手段,服務于金融業效率提升和客戶群體延伸的産業。這意味着,中國國内各界針對“互聯網金融”話題的讨論和争議也告一段落。實際上,2016年3月,作為全球金融治理核心機構之一的金融穩定理事會(FSB),首次發布了關于金融科技的專題報告,并對“金融科技”(FinTech)進行了初步定義,即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産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回歸本源”
前幾年,中國國内各界曾經圍繞着“互聯網金融颠覆金融”、“互聯網提高金融效率”、“互聯網金融新型金融運作方式”、“互聯網金融體制性監管套利”、“互聯網是金融的主流方式還是拾遺補缺方式”以及“互聯網去中介化”等内容進行辨析和大讨論。與此同時,中國國内各地興起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所謂的金融創新”和“互聯網金融熱”。随着融宜寶、E租寶、中晉資産、銀坊金融等中國國内金融事件爆發,國務院組織多部委連續出台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加上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的“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和“金融監管全覆蓋”等,标志着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經曆前幾年的草莽生長後進入規範整治期,如何規範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之一。
“金融科技”概念出現,一方面理順了互聯網等新技術與金融兩者之間的關系,即“互聯網等新技術是服務于金融業的工具和手段”而非“颠覆金融業”;另一方面說明了這種新技術對金融業所造成的重大影響是“正反向”兩個方面并存的結果。
進一步來說,目前的金融科技業态往往是從傳統金融機構某項業務或某個流程環節中衍生而出的業務模塊,逐漸發展壯大形成各項新興金融業務。其中,“科技賦能”可以讓金融發揮更大的作用,覆蓋到更多的人群,達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效果。近期的中國國内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與五大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完成的“一對一結對”(建行與阿裡巴巴、中行與騰訊、工行與京東金融、農行與百度、交通銀行與蘇甯)的事件,說明金融科技嵌入金融體系成為現代金融一種趨勢。
FSB發布的《金融科技的全景描述與分析框架報告》和針對金融科技的系統性風險及監管問題的正式讨論,以及FSB着眼于金融穩定而推出的針對金融科技的分析框架,已經得到各國監管當局借鑒和充分應用;同時,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已經成立了金融科技特别工作組,研究金融技術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未來的監管應對。這也意味着,把金融科技納入金融監管範疇并加強監管成為一種必然。
金融科技服務小微實體經濟
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回歸本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第一原則”和“全面提升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而金融科技作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活動,它服務于金融業效率的同時,也将是直接或間接地體現為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作為現代經濟進入信息化時代,在金融領域所表現出新特征、新業态和新模式,在解決小微實體經濟發展瓶頸和提供金融服務以及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方面更具有優勢。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金融排斥”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解決中小實體經濟融資難的問題,提高中小微企業與金融弱勢群體的金融可得性成為這幾年國際國内金融普遍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普惠金融聯盟(AFI)組織世界各國簽訂的《瑪雅宣言》中,将普惠金融、中小企業和創業創新有機聯系到了一起:“作為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構成的組織,我們承諾:……五、支持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服務,因為他們和普惠金融具有相同的目标——促進可持續、包容性的增長和推動創新。”普惠金融理念通過深化金融服務層次,擴大金融服務對象,提高金融發展水平,支持弱勢中小微實體經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這一關鍵詞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也被寫入“十三五”規劃,成為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着力點。
在金融業競争激烈的當今,是商業金融機構在主觀上不願意介入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領域,或者不願意開展普惠金融嗎?答案是否定的。道理很簡單:“盈利是商業性機構的天職”。商業金融機構不願意或沒有深度介入,至少說明一個現實的邏輯是,現有金融環境和傳統業務流程或産品條件下,商業金融機構開展以上業務或介入以上領域在客觀上是非盈利的。
金融科技的興起往往是借用新興技術,改造傳統金融活動中某項業務或者業務環節,作為切入點而展開的業務活動,典型案例:微信和支付寶(第三方支付)。換句話說,互聯網、大數據和移動終端技術降低了信息處理成本和管理成本,擴展了整個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特别是,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化的支持,使得線上利用海量數據集中進行信息配對并達成交易成為可能,應用于小額财富管理、中小微金融具有獨特的優勢。更深刻的是,金融科技改變了人們的金融行為,客戶希望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開始關注用戶體驗,對服務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确實有利于降低成本、優化風險管理、填補金融服務空白、滿足市場需求的創新活動應在整改規範基礎上給予支持。
整體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不論是在人口基數、小微企業絕對數量、金融資源等“量”的規模方面,還是在金融效率有待提升的空間方面,中國金融業對于金融科技的需求均比包括美國在内其他國家要大得多,特别是在小微金融服務的信息處理技術和服務方式創新等。
當然,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正因為中國潛在規模和“量”巨大,這也意味着,中國的金融科技對于傳統金融業影響,或者說它帶來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微觀層面上,相關監管機構應重點評估其對傳統金融機構商業模式的影響,對金融市場中各個市場參與主體行為方式和風險狀況的相互影響,以及可能給金融體系帶來的脆弱性等;對一些跨市場跨行業的運營,一定要認清其經營模式的實質,評估其是真正市場需要的金融服務創新,還是隻是借創新之名牟取暴利、掙快錢?對這些機構在管理和内控方面存在着與金融行業特征嚴重不符問題要加強監管;特别是對于規避監管或進行監管套利的,甚至涉嫌非法集資的“僞創新”或犯罪行為,則應給予嚴厲打擊。
金融科技的未來
目前,已經出現了超級龐大的金融科技公司,部分公司也正在進行全球化擴張,其繼續發展勢頭是否會對全球或國内“系統重要性”有影響?
在微觀層面上,“深耕細作”、“細分領域”、“專業化”和“差異化策略”等應該是中國金融科技公司未來發展方向;金融與科技的進一步深度融合的趨勢,引發金融領域更深層的變革,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财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諸多金融細分和業務領域,實現科技與金融更加緊密的結合。
五大金融科技公司與五大行的“聯姻”,意味着國内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的合作才剛剛開始,金融科技深度嵌入了整個金融體系,針對如中小型金融機構及最缺技術支撐縣域金融體系,金融科技如何通過一系列信息化技術,降低成本和提高精準度,使得這些機構面向客戶端的滲透率大大提升,金融服務的客群範圍會越來越廣,未來的縣域“新金融”服務模式如何發展,将值得各界對其發展路徑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