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随着人們學習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心理健康需求呈爆發式增長,許多人通過當面、語音、視頻、在線留言等方式紛紛向心理咨詢機構、互聯網心理咨詢平台或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生咨詢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不少高校也陸續成立心理咨詢中心為校内師生提供服務。如果想接受心理治療,醫院精神科甚至出現一号難求的情況。
《紐約時報》日前撰文指出,近年來,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在中國逐漸成為熱門話題,線上心理咨詢或線下面對面的服務越來越受歡迎。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撰文稱,中國心理健康醫療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2億到3億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抑郁、焦慮和失眠位居前三位。中國大概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壹心理咨詢運營負責人李可指出,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大衆對心理咨詢的關注度逐漸上升。從百度熱詞搜索指數看,2011年平均為1678,到2016年增長到5613,轉折點出現在2015年,由前一年的2500上升到4230。
依據《中美移動互聯網心理健康市場研究報告》中所指出中美比較數據來看,2014年美國心理健康市場的規模為1790億美元,人均花費560美元,中國心理健康市場的規模為140億美元,人均花費11美元,僅是美國的1/50。
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人員,滿打滿算僅有2萬餘人,而他們所要面對的是2-3億服務對象,無論是從社會需求角度還是市場發展角度,心理咨詢師都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朝陽職業。
由于專業人才短缺,心理咨詢資格考試及相關培訓也變得火熱起來。據統計,全國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不足2000家,精神科醫師隻有2萬餘人。而心理咨詢師培訓市場從2003年起每年增長50%。即便如此,中國心理咨詢師尚有百萬的缺口。
心理咨詢曾經很“冷”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心理咨詢在中國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冷門行業。中國心理咨詢行業起步較晚,雖可追溯到1985年,但直至2001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開始推行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制度,心理咨詢師才成為一種職業。
而發達國家的心理研究、心理咨詢體系十分完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1000人中就有一個心理咨詢師,許多家庭還有自己的私人心理醫生。心理治療還被納入醫保體系,費用可以報銷。在美國,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甚至總統的心理問題也無法隐蔽。從1972年開始,美國政府就在白宮特别設立“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咨詢。
正是由于對心理咨詢的長期忽視,才使我國的心理咨詢體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而忽視的背後,既有文化傳統因素,也有社會經濟因素。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璐璐說:“中國的心理咨詢在很長時期内不受重視,這與國民性格、文化傳統、價格-醫療體制和心理咨詢需求供給矛盾等有關。”
一方面,東方人性格比較含蓄内斂,不習慣将自己的情感和煩惱直接表達出來。特别是受中國獨有的“恥感文化”影響,多數人認為心理疾病是一種難以啟齒的羞恥事情,公開這些信息會傷及自尊,而且在一個缺乏信任感的社會裡,洩漏自己的心理隐私往往有安全上的顧慮。
心理咨詢行業在中國發展滞後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醫療制度和收費問題。有些人對于心理咨詢能治病不相信,覺得是騙人的,而且收費“太貴了”,許多精神疾病的藥物都不包含在醫保的報銷名單之下,通過醫療保險報銷心理咨詢的費用更加不可能。
一位精神科心理醫生表示,過去很少有醫院開設心理咨詢服務,即使開了科室,心理咨詢師也很少超過10個,遠無法滿足患者需求。這有體制原因,心理咨詢尚未納入醫學體系,缺少晉升、發展空間。
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據壹心理提供的報告顯示,心理咨詢熱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主要位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北京、上海需求尤為強烈。在咨詢問題中,戀愛咨詢占比達20.7%,心理健康占19.4%,婚姻家庭占比19.1%。
從年齡分布看,20-29歲是心理咨詢最核心人群,其次是30-39歲,這兩個年齡段占比達85.3%。小于19歲的用戶主要關注焦慮、抑郁、恐懼等。
醫院的就診人群也以中青年為主。“這與承擔壓力的年齡分布有關。大多是自己或家人、身邊同事朋友發現患者情感或精神行為有異常,才來就醫,很少有人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一位精神心理專家說。
近年來,因心理問題導緻學生自殺或虐待同學事件經常見諸媒體報道中。中國曾經是一個很重視婚姻和家庭倫理的國家,但現在不少人的婚姻狀況很糟糕,許多孩子過早地成了“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引發一系列心理疾病。
即使正常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也普遍缺失。獨生子女,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文化心理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應試教育影響下,中國孩子從小就不得不接受來自家庭和學校的精神壓力。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默在接觸了8000個家庭案例後,對中國“90後”及“00後”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表示憂慮。她說,當今的孩子背負着沉重的情感負擔,“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有六個人圍着他,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那麼六個人愛一個孩子,你能體會到這個孩子的感受嗎?你知道這個孩子的内心世界嗎?他内心裡面的苦悶你知道嗎?”
每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三學生找陳默教授咨詢,他們所有的症狀都是一樣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學習,整天看手機和小說。他們想考大學,還要考好的,但他們焦慮不堪,他們怕考不上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覺得對不起家裡人。
陳默教授指出,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裡不停地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我們孩子所遇到的壓力是全世界沒有的。
當今的孩子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展示自我,雁過留聲。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争,甚至逆反。如果老師、家長強大,是不可戰勝的,孩子反抗的能量應付全部轉移到内心,結果各類精神問題都出來了,導緻現在15歲以後的孩子,神經症高發。
《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報告也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症狀,17%出現焦慮症狀,12%存在敵對情緒。而且這個觸目驚心的數據還在不斷地增長之中。
經濟社會變化太快?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與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水平和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相伴而來的文化式微、階層撕裂與認同缺失,引發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
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提交了一份關于提升國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議。他在建議中稱,中國社會和經濟變化太快,健康保障不夠,工作壓力大,城市生活的污染等都給現代人心理造成很多問題。
他在建議中援引作家餘華在小說《兄弟》的後記中的一句話說:“一個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經曆這樣兩個天壤之别的時代,一個中國人隻需40年就經曆了。”
進入新世紀特别是近十年以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陣痛轉型期,城鎮化、互聯網化、房價高企、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帶來的工作生活壓力,抑郁症、拖延症、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等新型心理問題成為流行的“時代病”。除了年輕人心理問題頻發,在日益“空心化”的農村,在快節奏和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的城市,老年人群體也成為“沉默的抑郁者”。
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的一項數據,中國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占所有疾病發病率的20%,高于世界平均發病率。
吳向東在建議中稱,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國民心理健康問題嚴峻,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産力和人民幸福水平的提升。但目前大部分中國人隻能依靠内在或者周圍朋友家人的方式來緩解心理問題,沒有專業服務的途徑,心裡服務也缺乏隐私保護等法律框架。
在調研中,他還發現,中國對心理從業人員要求較低,缺乏相關法律的支持,國民對心理疾病的重視程度不夠。國内心理健康的專業服務途徑匮乏,心理專業工作者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
“在美國,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心理學家、心理健康師、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約30萬人。而在中國,通過資格考試的心理咨詢師隻有約2萬人。國内一線城市心理咨詢師的收費已經達到300~1500元/小時,價格之高已經讓普通人難以承受。”吳向東指出。
按照以上推算,吳向東稱,中國未來十五年内,需要200萬到300萬名心理咨詢師及相關工作人員。
龐大的需求缺口造成近年來心理咨詢師成為熱門職業。這個本應專業、謹慎、充滿人文關懷的行業,私人診所、網絡平台亂象叢生,不但管理混亂,部分從業者缺乏系統培訓,甚至可能出現漏診誤診,造成二次傷害。目前大部分心理咨詢培訓都交給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培訓機構,而且授課老師流動性很大,師資是否具備授課資格也值得考慮。
正是看到行業亂象層出不窮,國家正在制定心理咨詢師考試新标準,拟将現有的三級、二級、一級考試改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考試,以後報考心理咨詢師的難度将大大提高。
據了解,目前我國專業的心理服務機構主要類型有醫院精神科、心理科;隸屬于精神衛生系統,從屬于醫療機構中,對普通人群、心理行為問題人員及精神疾病患者(包括其他科室軀體疾病共患精神疾病的患者)提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和其他精神衛生服務等門診、醫療服務;大、中、小學校心理機構;公益性援助機構;殘聯、婦聯的NGO心理援助機構;社會化心理服務機構;“互聯網+心理服務平台”。
魚龍混雜的市場現狀也成為亂要價的根源。精神醫學專業醫院的心理治療最便宜,以北京安定醫院為例,其依然執行着十多年前的收費标準——一般的心理咨詢每20分鐘收費20元,具有副高職稱的心理治療師每20至30分鐘收費50元,正高職稱心理治療的收費标準是60元。
咨詢價格比醫院稍高的是設在高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據了解,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單次咨詢的收費标準是100至300元,個别資深教授的單次咨詢收費為600元。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收費标準約為單次150至600元。
在商業機構,咨詢費幾乎沒有标準,從每次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更有甚者,單次婚姻咨詢收費可高達200萬元。
北京大學醫院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心主任方新認為,從保證咨詢效果的角度出發,心理咨詢的收費标準不宜過低,更不應該提供長期的免費咨詢。
“目前主要問題是心理健康需求的爆發式增長與專業人員數量和質量之間的矛盾;資本與行業管理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對心理咨詢師考試的評價無法承擔重任。還有就是互聯網的沖擊、變化與心理健康理論、技術發展滞後之間的矛盾。”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說。
針對以上問題,吳向東在提案中提出四條建議:一是國家應該考慮修訂《精神衛生法》,大幅增加心理健康相關的法規内容;二是提升心理學專業教育的質量,支持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發展,鼓勵更多高素質的年輕人投身到這個有巨大社會價值的事業中;三是加大心理健康的宣傳力度;四是把“心理治療”全面納入醫保範圍,減輕患者負擔。
消費升級與政策支持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1萬國際元和人口比重最高年齡段在46歲左右時,一國将進入消費快速升級期和消費支出高峰期,消費需求将實現從生存型、數量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中國當前正處于這一階段:2015年人均GDP接近1.2萬國際元,消費觀念轉變,消費升級需求迫切;社會人口結構變化,45-49歲人口高峰期臨近,品質消費、享受消費需求增加。
目前,中國戶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8000元/月的“新興中間層”和1.2萬元/月~2.2萬元/月的“中上層”人群比例不斷提升。這兩個人群的消費特點是對價格不敏感,更加注重消費體驗。他們更加關注健康問題,有意願也有實力為其投入更多成本。
BCG(波士頓咨詢)和阿裡研究院合作報告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城鎮消費增量的81%将來自上層中産及富裕階層消費者(年收入超過2.4萬美元)。到2020年,上層中産及富裕家庭數量預計将翻一番,達到1億戶,其消費預計将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相比之下,年收入在1.0萬美元到2.4萬美元的家庭,其消費年均增長速度僅為5%。
中産階級、富裕階層、“80後”“90後”、銀發族、“她經濟”等消費主力人群的悄然變化,将推動心理咨詢市場日益壯大。當然,心理咨詢應該服務于大衆群體,而不能是有錢人的“遊戲”。心理健康服務業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繼而規範。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範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确提出要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第五章第三節“促進心理健康”中指出“加強對抑郁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幹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幹預力度。
今年年初,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宣部等22個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識明顯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養普遍提升。這是我國首個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宏觀政策指導性文件。
《意見》提出,積極推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引導和支持作用,幫助公民促進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進行人生選擇,發展自身潛能,解決生活、學習、職業發展、婚姻、親子、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擾,預防心理問題演變為心理疾病,促進和諧生活,提升幸福感。
倡導大衆科學認識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疾病對健康的影響,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識貫穿終生,逐步消除公衆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引導心理異常人群積極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和治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要主動發現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規範的心理疾病診療服務,減輕患者心理痛苦,促進患者康複。
《意見》在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中要求,衛生計生部門牽頭心理健康服務相關工作,制訂行業發展相關政策和服務規範,指導行業組織開展工作,并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心理健康服務相關法律及制度建設問題。綜治機構做好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危機幹預,并将其納入綜治(平安建設)考評内容。宣傳、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部門負責協調新聞媒體、各類文化組織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将心理健康服務、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項目價格政策。教育部門負責完善心理健康相關學科建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健全各級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組織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科技部門加大對心理健康服務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财政部門加大心理健康服務投入并監督使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工作的規範管理。工商部門對未經許可擅自從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機構,依有關主管部門提請,依法予以吊銷營業執照。
此外,加強對心理健康數據安全的保護也非常重要,需要國家及地方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護機制,防範因違反倫理、安全意識不足等造成的信息洩露,保護個人隐私。
50%據統計,全國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不足2000家,精神科醫師隻有2萬餘人。而心理咨詢師培訓市場從2003年起每年增長50%。即便如此,中國心理咨詢師尚有百萬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