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時間:2024-10-28 11:24:59

文/馬建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研究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經濟的發展。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新經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什麼是新經濟

新經濟是伴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産生的經濟形态。具體說來,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所催生的新産品、新服務、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等“五新”的綜合。新經濟的核心技術基礎包含“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能化、傳感感應技術等,新經濟當前已經從技術變革層面拓展到企業運行、産業融合、社會生活、人類交往的各個維度,正在展現它推動産業融合、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變遷進步的巨大能量。

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新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革命。新經濟的基本形态是“互聯網+”,如,出租車行業不是新經濟,互聯網+出租車産生了約車行業,産生了滴滴、快的、優步,它就是新經濟。正是由于新經濟的這一特質和巨大能量,發展新經濟意義重大而深遠。

發展新經濟是正确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的必然選擇。發展新經濟可以有效推動和催生新技術、新産業和新業态快速成長,創造新的供給和新的消費,助推消費結構升級,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新需求,提升經濟的内生性增長動力,進而突破“三期疊加”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發展新經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發展新經濟的過程,就是通過“衆創”“衆籌”“衆包”“衆扶”等新平台發展分享經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資源會得到更好利用,人民群衆的潛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進而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展新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标任務。供給側改革是針對經濟結構的制度性矛盾而推進的改革,通過消除資源有效配置和生産要素合理流動性的障礙,使資源和生産要素更好地配置到“五新”,從而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

發展新經濟是實現“雙中高”目标的必由之路。通過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打造新引擎,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釋放民智民力,才能托舉增長“中高速”;通過發展新經濟,才能催生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中國新經濟發展态勢

當前中國新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新經濟發展态勢良好。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态勢。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内外環境,頂住下行的壓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經濟的異軍突起。包括網約車、在線教育、移動醫療等各種商業模式蓬勃發展。二是新經濟顯著改變中國經濟的總體構成。新經濟的發展,改變着我國的需求結構和産業結構,消費貢獻率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繼續提高。三是新經濟已經成為就業的主體。當前,新經濟新業态支撐就業的能力超出預期,“互聯網+”和電商等平台服務型企業對就業拉動作用明顯。新經濟是一個巨大的就業蓄水池,而且新經濟和靈活就業結合在一起,和分時就業結合在一起,所以,新經濟推動就業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新态勢。

如何發展新經濟

第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

向全面深化改革要發展新經濟的動力,應重點推進以下三個方面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的改革,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各項要求,破除智力創造——技術創新——産品孵化等一道道體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為新經濟發展創造寬松高效的體制機制環境。同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為新經濟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二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金融業供給側體制改革,創新銀企合作模式,實現由銀行主導的信貸模式向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股權投資模式轉型,增加金融供給主體,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普惠性金融組織;加快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重點完善天使基金、風險資本、新三闆、中小闆等股權交易市場和證券交易市場(IPO、資産證券化、并購重組、股票增發和優先股);增加企業直接融資比重,重點培育債券市場。加強債券産品創新、健全債券市場結構,培育多層次的新經濟發債主體,滿足不同企業主體的融資需求。三是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運行體制。要着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是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充分釋放科研潛力。創建靈活寬松的科研管理體制,引導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幹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優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科研布局,打造高水平的高水平科技智庫和

新經濟當前已經從技術變革層面拓展到企業運行、産業融合、社會生活、人類交往的各個維度,正在展現它推動産業融合、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變遷進步的巨大能量“國家實驗室”。

第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四個着力點:一是着力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持續推進“雙創”“衆創”“衆籌”“衆扶”等新型創業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搭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技術平台,為衆創空間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和專業化服務,充分調動千萬科技人員創新的智力活力。二是着力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應着力加強技術創新、業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平台載體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知識和創新驅動轉型。三是着力創造寬松高效的創新體制和政策環境。應構建有效激勵人力資本投資和知識創新的産權制度,通過現代産權制度和知識産權保護,保障創新者的合法權益。構建把知識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産品和産業化的商事制度,提高成果的轉化率。破除高素質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動力,使具有創意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專利的專家學者擺脫一切束縛潛心科研。四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創新型企業是新經濟的主體,必須深化改革,健全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促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發展主體。也要充分尊重企業家創新精神,發揮企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促進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向新經濟流動。

(本文原載于《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9期,題為“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