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銀行嚴監管邊際改善

銀行嚴監管邊際改善

時間:2024-10-28 09:58:17

随着金融去杠杆進入尾聲,嚴監管政策基本出盡,“降利率”階段對銀行負債成本的負面影響在減少,未來降準的概率在加大。

金融嚴監管始于2017年3月開展的“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三三四十”)的大檢查以及一系列監管文件,至今已持續一年有餘。從2018年上半年的監管态勢來看,嚴監管的政策基本已經出盡,下半年大概率不會再出台更嚴格的監管政策,監管的重點或将落實到嚴格執法的層面。金融監管的重心已從政策制定轉變到落實執行層面。從這個角度分析,未來金融監管的環境實際上是在邊際改善。

監管重心逐漸改變

從上半年出台的監管政策梳理情況來看,上半年并沒有出台更嚴厲的監管文件,更多的是對前期政策的重申、細化和落地。如銀監會4号文主要是對2017年“三三四十”政策的重申,并沒有太多新的内容;再有就是對前期征求意見稿文件的落地,如大額風險管理辦法、資管新規以及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等;細化的政策包括商業銀行股權管理辦法配套文件的出台,針對農村金融機構大額風險暴露的監管文件等。

而上半年新增的政策僅有在6月初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聯合授信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目前仍處于試點工作階段,核心是遏制企業多頭融資、過度融資的行為,對銀行本身業務沖擊的影響較小,但有助于降低行業風險的傳染。

不僅如此,實際上,在上半年還出台了一些下調監管要求、利好銀行行業的文件。如銀監會7号文下調撥備計提的監管要求;央行公告3号文與銀監會5号文擴容了銀行補充資本的渠道和方式。

2017年4月出台的《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7)6号)和《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闆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銀監發(2017)7号)兩個文件,實際上是近兩年所有監管政策的總綱,因此,我們可以圍繞着這兩個文件進行梳理分析,預判下半年可能會出台的新的監管政策。

中信建投按照《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涉及的防控風險的類型,對近一年以來出台的各類監管文件進行了梳理。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業務的複雜性和關聯性,一個文件可能同時涉及若幹風險防控領域。

根據梳理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針對各類風險領域的核心防控要求,近一年來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通知及辦法,尤其是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債券投資業務風險、同業業務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領域。

此外,在銀行理财業務風險領域,目前已經出台了統一的資管新規進行管理,盡管後續還會出台針對銀行理财專門的管理辦法,但核心内容還是會與資管新規保持一緻。僅有在一些其他小類風險領域可能還需要一些補充政策,如外部風險防控、公司治理、業務信息披露、信息科技風險等方面。

從風險防控的視角來看,大類風險領域的防控制度基本已經紮牢籬笆,未來監管更傾向于從彌補監管制度短闆的角度去防控風險。

從2017年4月銀監會發布的《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闆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中,我們也能對未來可能出台的監管政策有一個大緻的把握。《通知》的附件給出26個彌補銀行業監管制度短闆工作項目,分為制定類、推進類、研究類。

分析目前26個項目的推進進程可以發現,16個制定類的項目中隻有9個已經出台了正式版,2個已經出台了征求意見稿,尚有5個還沒有任何新的進展。預計《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商業銀行銀行賬簿利率風險管理指引》等3個征求意見稿很可能在下半年出台正式文件。而《交叉金融産品風險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财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等新規也很可能會有征求意見稿出台,但預計主要是對現有的相關文件進行細化,提高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會有超市場預期的核心内容。

此外,推進類和研究類的工作項目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但這些文件對銀行具體業務經營的影響相對較小。

綜上所述,從金融風險防控和提高監管效能的角度進行分析,目前,各類風險領域均已有針對性的監管政策和安排,預設的監管工作任務安排也基本已經完成,因此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嚴監管的政策基本已經出盡,未來更多的政策主要是對現有政策的細化和落地。

在嚴監管政策出盡之後,未來監管的重心更多地會落實在“執法”上,尤其是通過更市場化的手段進一步肅清金融機構的違規行為。通過簡單整理銀監會公布的行政處罰公告可以看到,各地銀監分支機構(銀監局或銀監分局)做出的罰單數量在近兩年有明顯的上升,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的上升趨勢則更加明顯。

此外,從個案來看,罰款的金額也在顯著增加,2017年年底,監管層對廣發銀行、恒豐銀行做出的處罰均超過億元,2018年上半年,對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3家銀行做出的罰款也超過5000萬元。

縮表結束遭遇降利率

2017年被市場譽為“金融監管年”,監管層提出的去金融杠杆等一系列監管政策對2017年全年乃至未來金融行業的格局均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金融去杠杆之初,中信建投就提出了金融去杠杆三個階段的觀點。

這三個階段包括:第一階段是緊監管。監管層加強行業監管,同時市場流動性收緊,銀行資産結構開始調整,資産增速開始放緩,資金利率上擡。這個階段的大緻期間在2016年12月-2017年5月,持續6個月左右。

第二階段是穩貨币,旨在消除金融去杠杠對銀行資金面上的負面壓力。央行适度投放貨币量,保持資金面緊平衡的格局,确保資金利率不再繼續回升,鞏固前期嚴監管政策的效果;由于去杠杆政策的持續進行,銀行業資産增速繼續下降。這個階段的大緻期間在2017年6月-2017年12月,持續6個月左右。

第三階段是降利率,以消除金融去杠杠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随着金融去杠杆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資金利率處于高位,更多資金流入實體,資金脫虛向實現象被糾正。但是政策的主導方向是資金低成本流向實體經濟,從而到金融去杠杆的最後一個階段,央行必須要釋放必要的流動性,來引導資金利率的下行,确保資金低成本流向實體經濟。這個階段的大緻期間在2018年1月以後,持續至少6個月時間。

從2018年的實際情形來看,上述金融監管三個階段的判斷正在不斷地得到印證,目前,金融去杠杆已經在上半年進入“降利率”的階段。2018年1月25日,930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了3000億元的流動性,低于市場預期(此前市場預期在3000億-8000億元),甚至低于一次普通的中期借貸便利(MLF)的投放規模;進而央行在4月25日公布下調大部分銀行存款準備金率100BP,釋放1.3萬億元資金,其中,9000億元用于置換将到期的MLF,4000億元為新增資金用于增加小微企業貸款的投放。

目前來看,下半年“降利率”階段仍會延續,繼續降準将成為大概率事件,使得金融去杠杆進入尾聲。前期在“嚴監管”和“緊貨币”雙重壓力下,會造成企業融資成本高企,不符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監管初衷。而企業融資成本高企,主要是從銀行負債端成本上升傳導而來。若采用投放公開市場操作(如MLF投放)的形式釋放流動性,無助于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也無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最終社融規模不會提高,而資金隻能在金融部門堆積,這不符合政策的意圖。

因此,綜上分析,下半年,監管層大概率會采用降準的方式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繼續置換MLF或新增流動性放大存款市場規模),從而實現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鞏固去杠杆效果的雙重目标。

始于2016年四季度的金融去杠杆,率先以銀行間市場為主戰場,央行通過“收短放長”、提升公開市場操作中标利率來去杠杆;此後又延續到更微觀的層面,銀監會于2017年3月末啟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檢查,銀行同業業務因此大幅縮水,同業利率持續上行,這也是導緻2017年銀行綜合負債成本上行的核心原因。

而随着金融去杠杆對銀行資本的影響基本消除,SHIBOR利率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均在進入2018年後開始企穩,并于2018年3月開始呈現下行趨勢,這意味着銀行同業負債利率已經企穩下行。下半年,這種下行趨勢仍然是可持續的。同業負債利率企穩下行,表明金融去杠杆對銀行負債表的影響在減少。

2017年以來,監管層對銀行考核的監管愈發趨嚴,不但加強了對資管和通道業務的監管,還加強了同業業務等方面的監管力度,導緻銀行資産端承受一定的壓力。面臨監管和業績的雙重壓力,銀行大幅壓降了同業業務與部分投資業務,從而使得資産增速放緩,部分股份制銀行甚至出現“縮表”,如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

而根據銀保監會最新公布的監管數據,2018年一季度,銀行業資産增速雖然繼續呈下降趨勢,但增速降幅在逐漸收窄。預計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資産增速将在2018年率先企穩。此外,從個别銀行來看,在2017年“縮表”的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目前已經結束“縮表”進程,資産規模在一季度實現正增長,中信銀行的資産規模也已經呈現出企穩的迹象。銀行“縮表”的結束,是銀行資産規模增速将在下半年企穩的先發信号。

降準概率不斷加大

随着金融嚴監管和去杠杆逐漸接近尾聲,目前市場最早關注的莫過于2018年下半年是否會繼續降準及降準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中信建投認為,基于以下四個事實的判斷,下半年存在降準的可能性。

第一個事實是中國目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處于高位。總體來看,近20年來,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次數要明顯高于下調的次數,從而導緻中國目前存款準備金率處于高位。目前,中國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在16%,中小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在14%,兩者均高于曆史水平。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也處于高位。美國、日本雖然已經不怎麼重視存款準備金率制度,但其實際水平僅為2%左右。

第二個事實是外彙占款持續流失,彙率存在貶值壓力。一般而言,外彙占款過多的時候,央行傾向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對沖國内流動性的影響。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外彙儲備進入回落通道,截至目前,外彙儲備累計流失8500億美元(約5.7萬億元人民币)。在此期間,法定存款準備金累計下調了3個百分點。目前,在中美貿易戰持續進行的過程中,外彙市場成為焦點,市場存在彙率的貶值預期。因此,當前也更需要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形式來進行對沖影響。

第三個事實是雖然MLF總量較高,但無法替代降準。自推出以來,MLF的規模快速增長,最高達到4.9萬億元,自從2018年4月25日央行降準100BP置換9000億元即将到期的MLF之後,規模才首次有了下降趨勢,截至6月6日,MLF存量規模仍有4.01萬億元。在投放結構上,MLF投放的期限在逐漸拉長,從2017年5月開始就以1年期為主;在投放利率上,從2016年開始呈上行趨勢,目前1年期MLF利率達到3.30%。

嚴格來說,降準與公開市場操作均可以改變市場的流動性,公開市場操作具有操作簡單、可逆、投放速度快等特征,但公開市場操作終究替代不了降準。一是公開市場操作需要商業銀行付出成本,這部分成本很可能會轉移到實體經濟上;二是在流動性持續緊張的情況下,公開市場操作滾動的餘額會越來越大,期限也會越拉越長;三是公開市場操作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合。就目前的情況而言,MLF更适用于解決暫時的流動性短缺問題,在總量已經偏高的情況下,降準釋放長期資金解決流動性更為合适。

第四個事實是銀行負債成本壓力較大,企業融資成本同樣偏高。在高位存款準備金率的前提條件下,銀行隻能通過MLF來獲取流動性,但需要付出高達3.3%的成本,部分無資質的中小銀行通過大行獲取的同業資金的成本則更高。在銀行負債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将偏高。這其中不僅是銀行負債端成本向資産端傳導的主要原因,也有部分信用較低的企業在無法獲取銀行表外融資的情況下,隻能獲得更高成本的表内貸款。

基于以上幾個事實基本可以判斷,2018年上半年降準100BP以置換MLF不會是最後一次,預計2018年央行還會有降準。此前置換的MLF主要指的就是2017年4月、5月以及部分6月投放的資金。置換之後,MLF的存量仍然有4萬億元(全部為1年期),首筆償還将在2018年6月到期,規模為4980億元。

因此,中信建投預計2018年還應該有至少兩次降準的可能,幅度約在100BP至200BP。按照全年存款規模平均175萬億元來計算,預計将釋放流動性1.75萬億-3.5萬億元。未來降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對銀行業産生影響:一是降低負債端的成本。這與4月的降準類似,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以償還高成本的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二是提高資産端收益。降準釋放的增量資金可以增加銀行生息資産規模,從而提高收益。以銀行業生息資産規模230萬億元、生息資産平均收益率4.1%、2017年淨利潤1.75萬億元計算,可以大概估算未來降準100200BP對銀行業利潤和息差的具體影響。

簡單的定量測算表明:若2018年央行還将降準100-200BP,此舉将提高銀行業利潤230億元至670億元,提高淨息差1BP到3BP,增厚2018年利潤增速1.3個百分點到3.8個百分點。

事實上,上述結果還僅僅是靜态測算的結果,并未測算央行釋放的增量流動性在貨币乘數效應下放大而帶來的影響。若考慮貨币乘數的因素,則降準對銀行業利潤的影響将會更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央行目前的貨币政策總基調仍然是以穩健中性為主,因此即使降準,完全新增的流動性并不多,影響也比較小,對銀行業的影響主要還是以降低負債成本為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