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僞造公文 華信商品展業被指涉嫌刑事犯罪

僞造公文 華信商品展業被指涉嫌刑事犯罪

時間:2024-10-28 05:13:42

無懼國家當前嚴厲的金融監管政策,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交易平台開始僞造政府公文,将違規展業發展到新高度

日前,一個自稱做現貨大宗交易的平台“上海華信商品交易中心”(下稱“上海華信”)招商人員向記者出具了一份上海市金融辦關于公司運營的批複,但上海市金融辦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上述公文純屬僞造,已觸犯刑法。

僞造公文

由于地方交易場所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野蠻生長,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平台不斷出現“吃頭寸”、“涉嫌對賭”的違規行為,并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導緻地方金融風險急劇上升,成為各地監管層2017年清理整頓的重點工作。自2017年1月9日開始的“史上最嚴”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回頭看”工作以來,多數地方交易場所基本上都暫停展業,接受整頓。目前“6·30”大限剛過,在利益驅使下的違規平台卻在暗流湧動,伺機再次利用備受争議的展業方式,收割投資散戶來賺取“快錢”。不過這次的展業方式卻玩出了新的高度。

近期有自稱是“上海華信商品交易中心”(下稱“華信商品”)的招商人員向記者介紹其平台可交易“工業銀、瀝青、天然氣”等品種,采取的是“T+0雙向交易、手續費日結”模式。并聲稱,華信商品隸屬于“上海華信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信資本”)。并向記者發送了平台的相關交易規則及資質文件包,在文件包裡,記者看到了營業執照和批文以及交易規則和代理協議合同等文件,值得注意的是,營業執照上面的公司為“上海華信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信資本”),法人為王小練,注冊資本為39億人民币,注冊時間為2015年2月2日。當看到上海市金融辦的“批文”時,記者發現了諸多疑點,例如裡面的錯别字以及引用文件的名稱都存在問題,但是落款的章卻是“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

為了證實批文的真實性,《投資者報》記者緻電了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信訪處,工作人員在了解了情況後告知記者:此批文系僞造,首先在上海作為投資公司或交易平台的審批和監管這不屬于金融辦的主管範圍,上海市金融辦審批的是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貸款公司。這種僞造公文是觸犯刑法,性質嚴重。同時讓記者将“批文”發郵件給他,金融辦可能會發個通報函給公安部門,協助調查此事。此事上,金融辦也是受害者。

對于僞造公文,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明确規定:“僞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違規展業

華信商品的交易規則顯示,目前交易的品種有4個,分别是:工業銀、瀝青、天然氣以及工業銅。出入金時間為:入金為24小時,出金為10∶00到16∶00。交易制度:T+0(交易不限制,雙向交易)。交易品種和交易制度均違背了國發〔2011〕38号、國辦發〔2012〕37号以及清理整頓“回頭看”31号文的規定。

對于上述的情況,作為業内知名人士、路透社的創始人羅烜先生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在目前國内處于金融嚴打的期間内,各地的平台基本都停了,也停批了。而且上海這邊批複的口子基本上是在商務廳管理為主,在這個敏感的領域,像這種膽子比較大的平台首先要核實它是否真的是華信證券下面的華信資本的平台;第二點如果不是真實的,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現在上海處于金融嚴打特别厲害的階段,像這種就存在是否盜用名義的可能性,還有這些人員對外宣傳的估計都是假身份,這種就是純騙子套路了,而且證監會也曾出過通知要求上市公司不要再參與交易場所的設立和股權投入了。像上述這個情況,百分百是假,假的還太離譜了,僞造批文,這明顯是一個黑平台啊。”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通過天眼查系統均未查詢到“上海華信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工商登記信息。招商人員聲稱,上海華信屬于華信資本,華信資本的工商資料顯示,注冊資本為39億人民币,法人為王小練,注冊時間為2015年2月2日。而“華信資本”是上海華信證券的100%控股的子公司。上海華信證券的工商資料顯示法人為陳燦輝,注冊資本112億元。華信資本和華信證券的工商登記電話是一樣的。記者就上述情況緻電華信資本及華信證券聯系電話,但是電話卻始終處于無人接聽狀态,此外,華信證券客服則表示“不清楚”。

在上海華信的招商人員提供的官網上,并沒有顯示公司的辦公地址,相關聯系方式也處于無法接通的狀态。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6月14日“2018陸家嘴論壇”中提到“理财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号,超過8%的就很危險,超過達到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披着各種“合法外衣”的違規平台利用投資者在投資時追求高額利益的心理,研究出相應的一套“快速收割”投資者的展業方式,嚴重損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互聯網的時代,各種披着“金融外衣”的投資陷阱層出不窮,作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一定要考慮平台本身是否合法合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