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共享經濟緣何勃發

共享經濟緣何勃發

時間:2024-10-28 01:23:25

共享經濟迅猛發展有其深刻的共享、利他、平等、協同等理念引領,和二元性、重用性、碎片化、公用性等産權屬性變革支撐,這保證了資源交易的高效率,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伴随着Uber、Airbnb等的出現,共享經濟不僅走進人們的生活,也正在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Airbnb平台,人們可以在旅遊目的地租到一間具有民俗特色的卧室或者小院;也可以通過Uber、Zipcar、滴滴出行等應用平台,便捷地滿足自身的短途交通需要;還可以通過類似EatWith、Feastly或者VizEat這樣的社交就餐平台去别人家裡享用大餐。

從上述衆所周知的衣食住行的共享,到知乎、Linux、衆創空間平台的知識、信息、技術、創意的共享,再到沈陽機床的i5機床、海爾的HOPE、美的的美創平台、深圳的艾米共享農莊等平台的生産能力、工業制造業、農業共享,共享經濟全面滲透至各行各業,為人們的生活、生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圖1所示)。

雖然共享經濟實踐如火如荼,但其深層次理論研究和發展規律探索方面依然匮乏,甚至人們對什麼是共享經濟都存在不少争議。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共享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的根源是什麼?研究清楚這些問題,将會對共享經濟的發展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如何定義共享經濟?

如何定義共享經濟,一直是人們讨論的熱點。有人認為租賃不是共享經濟,也有人認為像摩拜、ofo等提供資源的平台公司是僞共享,甚至有人認為現有的有中介平台的“共享經濟”,即迄今為止的各種共享經濟都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那麼,真正的共享經濟是什麼?在共享經濟實踐活動中,為何将Uber、Airbnb區别于傳統的租車、租房業務而定義為共享經濟活動?這需要從共享經濟學的内涵加以理解。

理論界對共享經濟學的界定,随着共享經濟的實踐進程也有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

起初,共享經濟的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Spaeth)首次提出。他們指出,共享經濟是指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者個人有償讓渡資源使用權給他人,從而實現讓渡者增收、需求者使用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這一解釋是基于共享經濟産生于社會範圍内産能過剩提出的。

此後,部分學者以閑置資源為切入點對共享經濟進行了更進一步研究,如闫德利指出,共享經濟下的閑置資源共享不涉及資源所有權的轉移;本科勒(Benkler)表明共享經濟通過閑置資源的共享使用實現社會範圍内的互惠,達到同時滿足社會各方需求的效果。其認為共享經濟的出現是為了實現資源與需求者之間的均衡,達到資源按需分配的目的,但這種均衡的實現需要現代化資源調配渠道的輔助作用。

部分學者在已有共享經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到了共享經濟的實現平台——互聯網共享平台的概念。後來,美國矽谷強調了移動互聯網在共享經濟中的重要平台作用,指明共享經濟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将閑置或者未充分使用的資源等就近向需求者提供技術服務,利用互聯網平台對供需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合理調度的過程。鄭志來指出共享經濟下不再依靠傳統的商業組織中介進行交易,而是通過虛拟的共享平台實現“去中介”與“再中介”的交易過程。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共享平台的應用真正實現了資源在供需端之間的高效配置,波特斯曼(Botsman)認為,共享經濟實際上反映了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她将共享經濟表述為“合作式消費”,指明人們可以為了以更低的消費成本或者消費壓力來獲得幾乎相同的資源财富而選擇共享包括代碼、生活在内的各種離線資産資源的共享。

總結以往的研究成果,共享經濟學内涵發展框架可以解釋為:共享經濟是建立在産能過剩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平台整合、分享海量閑置資源的過程,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暗示着社會發展模式、社會産權觀念以及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最終可以實現閑置資源的有效配置。

但是,已有的研究将共享經濟的作用範疇僅僅固定在了閑置資源範圍内,這種界定是不全面和準确的。

我們的研究顯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降低資源的市場交易成本,目标是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按照這一邏輯,隻要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和共享平台(主體)進行資源低成本交易、高效率配置的一切資源都可以是共享經濟的範疇,而不應僅僅局限于閑置資源、局限于是否是平台提供資源。租賃,尤其是通過共享平台的短租更是其經典的共享經濟實現方式。由此。不僅僅是閑置資源可以共享,低效率利用資源,甚至高效利用的資源也可以共享,即一切資源皆可共享。例如,日前滴滴以極低的成本托管小藍單車就是滴滴共享平台以自己的品牌、資金、數據技術等高效資産共享小藍單車這一低效資産的案例。

因此,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其對共享經濟本質和目标的認識,我們對共享經濟的内涵進行了如下發展(見圖2所示):共享經濟學是指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利用,使信息、知識、智力等資源和生産資料具有可複制性、迅速擴散性、低成本搜尋性、高效率獲取性,從而使交易成本變得小甚至為零,人們可以低價或免費使用的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

由此看來,不管是否通過中介平台,也不論是平台是否提供資源,隻要是采用租賃、借用、分享、衆包、衆籌等形式,利用移動互聯技術、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現象都應屬于共享經濟。這種界定突出了共享經濟學的如下幾大特征:

一切資源皆可共享。共享經濟可以實現包括信息、知識以及各種實體資源在内的所有資源的共享。這種共享不僅體現在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包括對于低效資源的更合理使用,對優質資源的價值再挖掘。簡單地說,就是參與主體可以共享使用彼此擁有的閑置以及低效資源,如将閑置的車輛空間拿出來共享、将閑置的民宿拿出來共享,從而避免資源的閑置浪費。也可以通過對優質資源的共享獲得額外的收益,如對于專業人士的知識技術通過共享平台實現共享,對于企業擁有的優質資源通過共享,交換企業所需其他資源等,從而更全面地挖掘資源的使用價值。

使用權得到更多重視。共享經濟意味着資源的使用權将超越所有權獲得更多關注。完整産權交易下難以實現資源的可複制性、迅速擴散性,這種交易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人力、物力、時間以及财力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而共享經濟下資源産權二元化,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共享經濟活動分享的是資源的使用價值,比如車輛使用權、房屋使用權、物資使用權等。單純的使用權分享避免了完整産權交易的高成本低效率,從而為實現資源的大量複制、迅速擴散、高效率搜尋和獲取提供了可能。

降低資源交易成本。共享經濟的結果可以實現交易者之間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即時交易。比如通過滴滴出行,人們可以直接通過移動端預訂車輛,消除了傳統租車公司商業中介環節的代理因素影響,通過短租等形式壓縮了租車過程鍊條,實現了供給雙方的直接交易,減少了代理成本與交易時間。與此同時,共享經濟下由于現代通訊技術的使用,降低了傳統交易模式下所需的信息搜集成本以及交易執行成本,使得整體交易成本有所降低。再比如知識需求者在知乎平台上發布需求後短時間内就可以尋找到解決方法提供者,從而消除了傳統交易模式下知識、技能分享的空間、時間限制因素,降低了信息搜尋與交易成本。通過降低代理成本與交易成本,共享經濟實現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交易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

共享經濟緣何勃發

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除過剩産能、經濟危機、環境保護、非理性增長以及互聯網、現代通訊、大數據等條件外,其共享、利他、協同、公衆、人本、平等、民主等理念的引領,和其二元性、重用性、碎片性、瞬時性、公用性、租借化、網絡化、非人格化等産權屬性所帶來的深層次資源所有觀的革命,是其迅猛發展的重要根源。

共享經濟的理念

共享經濟的迅猛發展得益于其先進的理念引領,這些理念對共享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共享經濟學的理念,是在共享經濟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區别于傳統經濟活動的獨有理念。從共享經濟學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共享經濟學強調資源的共享、消費的利他、交易的平等以及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在此,将從共享、利他、平等、協同四個角度闡釋共享經濟學發展理念。

共享。共享理念是共享經濟學最為基本的理念,該理念構成了其他理念發展的基礎。所謂“共享”,顧名思義就是交易參與者彼此之間共同享受資源的使用價值。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人們意識到資源的私人占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較好地發揮資源的使用價值,單純的自利行為很難實現整個社會的持續化發展,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各個主體的共建共享共赢,共享理念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共享經濟中體現的共享理念,是對共享經濟平台上所有資源使用權的分享利用。但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對使用權的交易并沒有否定資源的所有權。共享經濟的交易依舊是建立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在保障資源所有權擁有者不受侵犯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說,共享理念為共享經濟帶來的是龐大的參與主體、要素體系與海量的可共享資源。因此說,共享理念奠定了共享經濟學理念發展的基礎。

利他。利他理念是共享經濟學理念中最為顯著的理念之一,利他理念從人性角度分析了共享經濟活動得以開展的依據。利他這一理念是共享經濟學核心理念中顯著區别于傳統經濟學利己經濟人假設的一點。18世紀末,亞當·斯密提出了經濟人的利己性假設。他提出,經濟人都有自愛或者自利的行為趨勢,因此其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往往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不能僅僅将經濟利益方面的滿足定義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終極目的。共享經濟活動主張人們可以通過參與共享活動發揮自身更大的價值,滿足了人們對于自我實現和自我尊重的需要,可以說在利己的基礎上更多地滲透了利他的成分。

在共享經濟時代之中,單個個體僅僅追求狹義的利己行為難以實現個體的成功和社會總體福利的提高,隻有彼此之間積極分享其所擁有的有形資産以及創意、知識等資源以供他人使用,滿足需求方的相關需要并獲得物質回報或精神滿足感,才能最終在互惠共赢之中推動社會資源的進一步有效利用與生産能力的進一步擴大。

平等。共享經濟活動允許大衆平等、自由地參與其中,這反映了共享經濟學的平等理念。共享經濟活動開展所依賴的互聯網共享平台是開放性的,這就意味着各參與主體的無界化。開放的平台環境降低了交易準入的門檻,簡化了交易退出機制,為大衆提供了平等參與的機會。平等理念主要體現在參與平等、交易平等、競争平等三個方面。開放無界化的參與平台一方面為每一位參與主體都發放了一張準入“通行證”,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平台信息的透明化和平台監管的有效性。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參與者之間的交易相較于傳統信用體制環境下的交易将更具有保障性,需求方内部信息更加透明化,供需主體之間可以真正平等地進行資源交易。與此同時,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下由于參與主體的廣泛性,供需雙方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産品和服務供給池與需求池”,形成了“多對多”的交易模式,從而也就避免了傳統經濟模式下壟斷企業獲取超額壟斷利潤的不公平競争行為,實現了行業内的平等競争。在共享經濟時代,供需主體之間的平等交易、資源供給方之間的平等競争,保障了整體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

協同。協同理念是指平台參與者之間通過協同合作實現共享經濟活動最優效果的又一代表性理念。基于共享理念,共享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與共享要素範圍得以擴大,基于利他理念,共享經濟活動得以被社會所認可和接受,基于平等理念,保障了共享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而協同理念強調在上述基礎上發展的共享經濟活動參與主體之間要通過相互合作、協同創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實現共享經濟活動的效果最優化。這種協同理念鼓勵參與者可以對共享的資源進行更合理的整合并優化使用,從而在完成交易基礎目的的同時可以創新性地挖掘資源更大的使用價值,實現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共享經濟不僅僅是資源的重複利用,它在強調共享、利他的同時更加注重通過協同合作實現互惠共赢。這種協同合作帶來的往往是智慧的碰撞與創新能力的提高,而反過來這種智慧的火花又會為協同合作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例如Linux軟件系統通過為參與者提供協同共享的參與平台搭建開源社區,成為共享經濟活動下踐行協同理念的典型代表之一。

共享經濟産權屬性

在工業時代,人們重視的是資源的所有權,商品的大規模生産使人們對商品的占有欲越來越強,這種所有觀下很難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也就是說,資源的所有者并不一定是資源的需求者。這樣一來,往往會導緻資源的過度閑置或低效使用等錯配現象。

實際上,人們擁有的大多數東西都會有閑置的時候,如私家車一天的使用時間僅占5%而有95%的時間在閑置,上班族隻有下班回家或者周末才能享受自己的居住空間等。除閑置資源不能得到高效使用外,低效資源或者優質資源也不能實現使用權的共享導緻資源的浪費。擁有資源者在變相浪費資源,而需求資源者還在苦苦地尋求使用資源的機會,這樣資源所有權的不合理配置同時導緻了資源無法高效地在社會範圍内合理使用。

共享經濟是一場深刻的産權革命過程,其獨特的産權屬性是其勃發的根源之一。

産權的二元性。随着社會物質财富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傳統的所有權不再處于産權最被看重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資源的使用權,即資源的産權結構中所有權、支配權、收益權、處置權處于下層,而使用權處于最上層的位置,這樣就催生出了一種雙層的産權結構。

在這種産權結構下,從産品上講,産品是私有的。但從價值上看,産品價值是共享的。人們對産權的認識逐漸由所有權、占有權為主,轉變為使用權更受重視,從而形成了所有權和使用權的二元特性。人們共享的是資源的使用權,在共享平台上進行轉移的也是資源的使用權。共享經濟學的主張中所共有的核心便是“使用但非擁有”。共享經濟對資源産權的追求是不求擁有,但求使用。在傳統體制下,通常使用私人擁有的财産,如房子、車子或衣物等來衡量個人的财富,但維持這些私人資産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的,包括資本支出、維持成本、保存成本及處理成本。而随着互聯網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個體意識到可以在虛拟世界中實現非常便捷并且低成本地立即獲得需要的産品或服務時,原來所有權的吸引力也就降低了。

産權的重用性。在工業時代,人們重視的是資源的所有權,生産的富足成為人們追求資源私有化的外在環境推動力,但資源的所有者不一定是資源的需求者,往往會導緻資源的過度閑置或者低效使用。尤其在2008年經濟危機下,這種局限的資源所有觀暴露出很多弊端,人們意識到自己所使用的“财産”瞬間被吞沒,原本就一無所有,卻為了擁有資源背負起巨額的債務。更嚴重的是,經濟危機導緻人們已經沒有多餘的金錢去購買自己需要的資源,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在危機的打擊下,一場産權的革命——共享經濟快速興起。

共享經濟模式下強調資源的使用權重于所有權,通過共享資源的使用權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參與者不再使用所有權作為衡量資源價值的指标,資源擁有者可以通過讓渡使用權獲得額外收益,而對資源使用者而言,其擁有的是獨立于占有權、所有權、支配權及收益權之外的資源使用權,傳統的所有權不再處于産權最被看重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資源的使用權受到重視,人們更注重使用權。

産權的碎片性。碎片化起源于“後現代主義”的相關研究,意為将完整的東西分割為不同的組成部分。共享經濟是使用權的交易,這為其使用權的碎片化交易提供了可能。産權進行碎片化能夠滿足共享經濟參與者的個性化需求。目前,市場上以愛日租、遊天下、螞蟻短租及小豬短租等為代表的在線短租,都可以視為對産權進行碎片化的一種實踐。

産權的碎片化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解釋:首先,資源完整産權的碎片化。将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處置權等進行分割,通過共享平台單純進行資源使用權的交易,節省了簽訂完整的産權契約所需要的時間和物質成本,有針對性地高效快速實現交易。Linux開源軟件、滴滴打車、Uber等網上租車行業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是資源完整産權碎片化的典型代表。

其次,以資源使用權為例的單一産權碎片化。單一産權碎片化意味着對單獨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進行分割,比如對房屋使用權的分割,可以提高資源使用權轉移的效率。對知識、技術這類可以同時滿足不同需求者的使用需求的資源使用權進行碎片化,将碎片化後的産權匹配給每一位需求者,從而在整個需求整體中對資源進行最合理的配置。

最後,交易實現過程的碎片化。産權的碎片化實現了将同一個資源的産權同時分享給不同的人使用,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與此同時,共享平台上傳播的信息也可以被不同區域内的互聯網使用者獲得,從而為分散化的互聯網使用者及資源需求者提供了便捷平台。共享金融的交易過程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交易過程的碎片化。共享金融是通過網絡平台實現經濟社會借貸均衡的一種新型手段。在這種資金資源共享的交易活動中,資金需求者所需的資金來自大量不同的資金提供者,實際上是将碎片化的資金使用權集中起來進行使用,同時将項目的回報進行碎片化分享給參與衆籌的資金提供者。這種碎片化的交易過程增強了籌集資金的可得性,降低了資金籌集的時間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使交易更加方便快捷

産權的公用性。公用性可以理解為人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共享資源,即共享資源為大衆所共同享用。共享經濟模式下使用權與所有權相分離,所有的共享資源都可以成為具有公用性質的資源。公用性主要是指共享平台的公用性、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而導緻的使用權的公用性、交易對象的公用性和使用的公用性。

産權的公用性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解釋:首先,共享平台的公用性。平台的公用性是指在共享平台“公地”上使得公衆使用、人人共享成為現實。資源擁有者在平台上分割、整合、開放資源,資源需求者在平台上尋找需要的資源。

其次,在共享經濟中,通過租賃等方式,所有權已經與使用權相分離,人人都有可能獲得産品或服務的使用權,如共享單車等模式,用戶隻需要通過平台進行注冊并交納押金,就可以騎行任何一輛摩拜單車,這種使用權的公用性使消費者數量大幅度增加。

最後,交易對象的公用性。知識的共享已經成為共享經濟中的一種方式,Linux開放源代碼可以讓全世界的程序員進行編程來不斷完善。知乎用戶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哈佛大學醫學院将人類基因組計劃額數據放置在公共領域,允許科學家在互聯網上自由訪問,并免費使用他們的研究成果。

共享經濟下的産權的公用性,使許多創新創業項目變得更加低成本、更加便利和更具有開放性。共享單車聚焦了大城市交通“最後一公裡”的難題,或許能夠成為解決城市擁堵的良藥;知乎Live等知識分享平台的興起,使知識能夠迅速在大規模的範圍内進行傳播;近鄰寶等快遞服務站的出現,沖擊着傳統的物流配送服務。據統計,2017年中國已有超過6億人參與到共享經濟當中,産生了近2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可以預見的是,共享經濟發展的腳步不會就此停住,未來更有可能成為主流的經濟模式。

本文責任編輯:羅茜文

張玉明: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山東大學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近年緻力于雲創新與共享經濟理論和發展規律探索研究,著有《共享經濟學》、《從私有到公用:分享經濟的實質與綠色發展之路》、《雲創新理論與應用》等成果。

劉芃:碩士研究生

毛靜言:碩士研究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