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發芾總的來說,實業外債利大于弊,如果沒有外債.."/>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晚清外債得失錄

晚清外債得失錄

時間:2024-10-27 09:27:02


    □梁發芾

總的來說,實業外債利大于弊,如果沒有外債,那時候的中國不可能修建那麼多的鐵路。當然,如果沒有舉債修建鐵路,清廷或許不會在保路運動中垮台

中國曆史上有朝廷不借貸的傳統。這個傳統使皇朝的财政收支都受到約束,但也使得财政變得僵硬,很難應付突發事件,如戰争。

清朝早期的戰費靠的都是曆年儲蓄,但幾次戰争逐漸耗盡了家底,到太平天國戰争興起後,清政府已經沒有什麼積蓄了,無力應付這場戰亂。面對軍事行動所需要的巨額經費,1854年,鹹豐皇帝發出一封上谕,指示各地趕快組織商人富戶報效、捐款,并對捐款較多的人家給予榮譽獎勵。如果不願意接受獎勵的,還可以給予“借貸印票,分年還給,作正開銷。仍按照銀數多寡,分别建坊給匾,以示優獎”。允許政府向民間借錢,這在曆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在1857年給官員的上谕中,鹹豐皇帝再次要求賣官鬻爵實行捐納。

朝廷雖然沒有談到向洋人借錢,但事實上政府向洋人借錢還是走在向本國臣民借錢前面的。這也比較好理解。高高在上的朝廷向自己的臣民借錢,總是放不下身段,但向外國人借錢則沒有這種心理障礙。在鹹豐皇帝囑咐各地向民間借錢之前,上海道台吳健彰于1853年就向外國商人借款雇傭作戰船隻。1853年,江蘇巡撫楊文定就報告朝廷說,太平軍的戰船多而官軍的戰船少,他曾要求上海道台吳健彰借用外國船隻,但當時外國船隻尚未到來,而前督臣陸建瀛又不以為然,借船的事情就放下了。戰事緊迫的時候,楊文定隻好命令吳健彰雇傭外國船隻。因為事涉外交,他親自給鹹豐皇帝打了報告,而鹹豐皇帝也同意了雇船的做法。從有關資料來看,吳健彰雇傭外國船隻的費用,由江海關用關稅擔保,是向上海的洋商借的。在1855年和1856年,江海關分别從關稅中扣除了這項借款,本息為12.7728萬兩。這次借款的細節曆史上沒有多少記載,但此次借款被認為是中國政府對外借款的第一宗,是中國外債史上的處女債。

據不完全統計,1853-1872年間,清政府舉借外債19筆,總額536.1432萬兩,主要用于鎮壓太平軍的軍事支出。與清政府平息太平天國戰亂所耗費的數萬億兩軍費相比,這點借款不過是杯水車薪,對戰争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但舉借外債,為清政府的财政打開了一扇大門。從此以後,每遇突發事件,需款孔亟,通過傳統的征稅等辦法無法籌措資金的時候,舉借外債就成為清政府的一個不二之選。

太平天國之後,左宗棠經營西北的戰争,外債發揮了更大作用。

1865年,中亞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在外國勢力幫助下率兵侵入中國新疆并自稱為汗。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新疆。同時,太平軍殘部撚軍與陝甘回民也聯合作亂。1875年,清廷命令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負責收複新疆事宜。但西征軍的經費卻沒有保障。西北經濟落後無法就地籌饷,而負有協饷義務的江南各省,經太平軍蹂躏再加上清政府中央權威下降,都以入不敷出為理由,沒有積極響應中央指令,向西征軍提供經費。左宗棠被迫通過胡雪岩向外國借款。左宗棠論證說,“聞外國每遇兵事,貸兵饷于衆商,指稅項歸款,商情樂從,事亦易集,中國亦曾仿照行之,未為失體。”如采用外債,“與其入秦後,因待饷之故,于是牽掣,坐失機宜,曷若籌借巨款,一氣貫注。”他還說:“竊惟從前江蘇滬吃緊時,曾有官督出印票,督撫加印,向洋商借銀充饷成案。臣在福建時亦行之,事賴以濟。”左宗棠使出了殺手锏,變各省協饷為各省所欠外債,以此對付東南督撫的推托。按左宗棠的意見,各省如果拿不出給甘肅的協饷,那麼就應為舉借外債提供擔保。他要求清廷命令應協省份加蓋關防的海關印,這些被應協省份擔保的外債,将來就由這些應協省份負責償還。

1875-1881年,西征軍共耗饷5237萬兩白銀,其中6次西征借款達到1595萬兩,占全部西征軍事開支的25%左右。西征借款期限一般不長,年利率10%左右,在當時的西方債市上屬于較高的利率,但與當時中國的利率相比,相對還算較低。雖然西征借款受到輿論批評,被指為飲鸩止渴,但此款有力地支持了清廷收複新疆,平息回亂,粉碎國外勢力分裂新疆的圖謀,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如果沒有來自國外的借款,取得西征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西征借款的意義要實事求是地評價,不能輕易否定。

如果說西征借款是清廷為彌補軍事開支的不足,主動向國外借款的話,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為了償付巨額賠款而不得不舉借的外債,則是被動的借款,也是十足的恥辱性的借款。

中日甲午戰争爆發之前,日本為籌集戰費發行公債,清政府則沒有充分籌集戰費。戰争結束後,中日簽訂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戰費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以及承擔日本駐威海衛屯軍費150萬兩,總數是2.315億兩。日本對償還期限還提出極為嚴格的限制。在短期内,清廷無法籌措這麼多的銀子,因為當時清朝全年的财政總收入還不到1億兩白銀。

巨額的賠償無力籌措,幸虧當時清政府已經能夠從國際上順利地借款,于是就向洋人舉債,總共借了7筆外債。這些外債都是長期借款,期限在三四十年。1894-1898年,清政府所借的戰費和賠款借款,總數達到3.5億兩,比甲午戰争之前外債總額還要高出6.6倍。至1900年,7筆外債每年的本息償付為2490萬兩,成為以後每年的财政負擔。

甲午戰争賠款的沉重負擔剛剛開始,1900年,義和團圍攻使館,殺害公使、焚燒教堂,引起八國聯軍幹涉,發昏的慈禧太後居然向八國宣戰。此次鬧劇的後果是辛醜條約的簽訂。這項條約規定,中國向八國賠償4.5億兩白銀。因為當時全中國人口總數是4.5億人,所以4.5億兩賠款就是人均一兩,這是一種羞辱式、懲罰式的賠償,是為了讓中國人長一點記性。清政府砸鍋賣鐵也還不了這麼多的賬,就是把引起八國聯軍幹涉的罪魁禍首們千刀萬剮,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于是,這筆賠款就轉化成為借款,成為中國的一種負債,必須在39年之間還清。年息4%,連本帶利要償還9.82億兩,光利息就幾乎超過本金了。

為馬關條約賠款而舉借的外債,和由辛醜條約賠款轉化的外債,是晚清最大的外債。這兩筆外債極為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成為長期的嚴重負擔。如果說在未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輕易與日本進行一場大戰,雖然魯莽,卻還有取勝的可能性與戰争的正義性的話,慈禧太後借着義和團的愚昧向八國宣戰,則屬于既無任何取勝可能,也沒有什麼正義性可言的輕啟戰端行為,是十足的愚蠢。戰敗而被強加沉重的賠款,完全是咎由自取。這是中國人民因為擁有這樣一個昏庸的政府所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

在大清舉借的外債中,除了用于戰費和賠款外還有一個相當大的用途,就是舉辦實業,尤其以修建鐵路為主。

晚清中國修建鐵路曾經一波三折。起初,修建鐵路遭到中國人的強烈反對。光緒二年(1876年)以英國怡和洋行為首的英國資本集團修建的吳淞鐵路,第二年被清政府贖回,接着拆毀鐵軌、鏟平路基、推倒車站。甲午戰争戰敗後,洋務派認為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交通不便,軍隊征調遲緩不易,于是痛下決心,興建鐵路。但修建鐵路需要巨額資本,國内資本有限,而且國内對于投資鐵路也缺乏信心,于是,大規模舉借外債修建鐵路便成為優先選擇。到1911年末,中國國土上共建成鐵路9618.1公裡,除外國直接投資的以外,中國自建鐵路5858.4公裡,其中依靠外債建設的鐵路總裡程達到5192.78公裡,占中國自建鐵路裡程的88.6%。清政府修建鐵路的借款,早期往往以路權作抵押,後來國内開展贖回路權的運動,但贖路權的經費又沒有着落,于是仍然舉借外債贖回路權。這種借款往往以厘金或土地稅鴉片稅等做擔保。

甲午戰争結束到清朝滅亡的十多年時間,是中國鐵路建設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時期。當時修建的鐵路,多成為後來中國鐵路的主幹線,為中國經濟發展和進入現代社會奠定了基礎。

晚清的各類外債,總數達到約13億兩庫平銀。其中以賠款借款或賠款轉化成的外債為最大宗,總數6筆,占外債總額的61%;各種實業借款總數85筆,占外債總額的29%;海防、塞防及其他軍事用途的借款總數78筆,占總額的7%;行政經費借款59筆,占總額1%。由此可知,晚清外債中壓迫中國人民最為沉重的,當屬對外賠款所轉化或舉借的外債。這種外債突出體現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颟顸自大。晚清實業外債總數不足賠款外債的一半,但是這些借款興辦的實業,有利于中國走向現代社會,也為中國積累了國有資本。當然,這些外債的舉借和使用,往往由貪婪成性的官僚主持其事,很難說其中沒有腐敗自肥的事,也很難克服官營事業的低效浪費頑疾。不過總的來說,實業外債利大于弊,如果沒有外債,那時候的中國不可能修建那麼多的鐵路。當然,如果沒有舉債修建鐵路,清廷或許不會在保路運動中垮台。

晚清外債的年利率是逐漸降低的。早期一般在10%左右,雖然與國内借款利息相比不算高,但高出英國國債利率一倍多,從國際上看屬于高利率。這與中國在國際債務市場上尚未形成一定的債信有關。由于晚清外債從未發生違約事件,債信相當可靠,風險大大降低,又加上晚清外債有關稅、厘金、土地稅等做擔保,而且國外對華放貸者競争激烈,所以晚期的借款利率一直下降到4%-5%,與英國國債利率的差距大大縮小了。以這樣的利率借錢搞建設,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平心而論,晚清外債并非都是建立在不平等條約上的掠奪性債務。

晚清外債中的一些長期債務在滿清政權被推翻後,由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償還;中華民國的北京政府被南京政府取代後,南京政府繼續繼承這些債務,并予以償還,不少外債在此期間完全結清。在日本侵占中國海關後,一些由關稅擔保的外債,一度完全停止還本付息。在日本占領中國的鐵路後,有關鐵路的外債也停止償付。有意思的是,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日僞也承認清政府為修建東北的鐵路而舉借的外債,曾經出現由中國政府和日僞鐵路局雙雙償還的奇事。另外,有些長期債務,因為世界局勢的變化,償付情況也發生了變化。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向德國宣戰,于是停止償付對德國的庚子賠款外債,而在戰後邦交正常化後又重新協商償還辦法。抗日戰争爆發後,中國也停止償付對日本的相關賠款外債。抗日戰争中,中、美、英等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為對中國參與此統一戰線的回報,戰後有關國家也免除了尚未到期的一些外債。也有些外債最後成為糊塗賬,有少數借款在中華民國喪失政權時都未還清,其後也無從追認。

(作者為文史學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