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古人怎麼過中秋?

古人怎麼過中秋?

時間:2024-10-27 05:31:25

縱多少歲月更疊,每逢中秋佳節,我們總還是習慣性地“舉頭望明月”,期盼那輪銀燦燦圓澄澄的明月來輝映心中那一輪圓滿。

跟随記憶的長河,靜靜回溯,在曆史的星空下,人們曾怎樣望月?又如何過中秋?

唐朝:中秋正式成節日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曆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内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号。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将軍李靖征讨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将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嘗,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

圖片提供:若可文化宋朝:賞月之餘觀花燈

到了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彌漫着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布置門前的彩樓。到了晚上,酒樓裡絲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賞月。夜市人馬雜沓,即使是住在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馔,歡度中秋。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争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北宋都城開封的許多酒樓都出售新啟封的好酒。水果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中少見。顯貴和豪門,在自家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清雅,至曉不絕。普通市民則争先占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

宋朝人在賞月之時,還融入了賞燈的風俗。但與元宵節不同,這些燈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懸燈,也是為助月色而挂。

南宋中秋節間的活動則更為豐富:“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并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

宋時,月餅已被正式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句。民間“燒鬥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賞月、品月餅、吃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宋朝在蘇浙一帶另有一個獨特的中秋活動也流傳至今,這便是錢塘觀潮。由于錢塘江口地形類似漏鬥,每當月圓時分,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衆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元朝:小月餅藏大機密

元朝的中秋習俗,幾乎沒有推陳出新之舉,倒是朱元璋與月餅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那天,各路人馬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高興地下令,在下一個中秋節,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佳品。

明朝:互贈月果雅吟詩

時光流轉至明代,祭月活動已遍及全國,親友們互贈月餅、月果已成禮俗。

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餅、吃月餅的描述,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中始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說到賞月,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明代在宮中,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餅酒馔外,還吃蟹。《酌中志》中記載:“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另外,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是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玩月橋風光不再,漸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闆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箫。”

清朝:男不拜月女不竄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幾乎家家各有宴會,以酬佳節。人們還以中秋夜的晴雨,占次年元宵陰晴。諺雲:“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清嘉錄》有記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随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

清代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婦女的專利。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玩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将頭戴盔甲、身披戰袍的,也有背插紙旗紙傘、或坐或立的,還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販、剃頭師父、縫鞋匠,不一而足。

在粵西化州縣麗山、大嶺一帶鄉間,還流行一種“踏月歌”的遊戲。每逢星月皎潔的夜晚,特别是中秋節前後,青年婦女在月下擺茶煮酒,祭拜月神。然後分成兩組,開始駁詩連句,繪畫唱歌。踏月歌的句格要求統一,尾句作結,即興吟對,才思敏捷,方能勝任。婦女一直吟唱至深夜,才盡興而歸。

TIPS你也許不知道的中秋節目

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借此機會玩個通宵。

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将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着蔥,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内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别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轼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