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談中職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淺談中職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時間:2024-10-27 10:42:53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尤其對現代中職生來說,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習效率,更直接關系着他們的職業素質。本文分析提出,在學生管理中,教師應了解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内在因素,采用适當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鍛煉自己,體驗情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正确對待學生的情感波動,給予學生及時的心理疏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中職生案例心理健康培養

從事班主任工作十幾年來,筆者面對的學生大多是初中畢業生。他們年齡一般在十五六歲,充滿朝氣,有活力,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厭學情緒,行為習慣不良、言行舉止缺乏教養。他們不自信,十分任性。這些現象嚴重影響着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給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難管”是多年來頭疼的事,曾讓很多老師一度對他們感到失望。

一、中職生日常行為表現的内在因素

案例1小A三年被收保護費,并多次因反抗受到毆打。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心情和環境下,孩子是怎樣一種恐懼,他會怎樣排斥上學,害怕上學,更談不上學習成績。在這期間,他找過老師反映,但老師并沒有深入調查,隻是輕描淡寫地幹預一下了事,最終導緻孩子求救無門。更可悲的是,三年中家長卻沒有發現孩子有任何異樣,使孩子獨自承受着擔驚受怕的每一天。

案例2小B美麗大方、安靜可人,六歲之前由外婆陪伴長大,每周盼望着父母的一次陪伴;可六歲之後她說不再盼望父母的到來,因為在父母的不斷争吵中,她意識到,她将失去什麼。家庭變故,一波三折,演講中她因哽咽幾次終止。演講中她講到一句話:“在每段失敗的婚姻中,孩子是無辜的……”。

從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大原因。

第一,父母缺乏與孩子的溝通已經不是個别現象,而是共性。伴随着"空巢家庭"的出現、被父母以工作忙而忽視,讓孩子們從小缺失愛、渴望愛,孩子們内心的渴望無處傾訴。

第二,家長欠缺教育孩子的能力。或是因為獨生子女,家長過分溺愛,忽視了品德教育、人格教育,或是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導緻家長對孩子失去信心,随意孩子發展,處于散養狀态。此時孩子的社會認知能力較差,大量不健康信息對他們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而對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家長也從未考慮過,是家長教育的問題,還是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不知道如何解決,更有相當部分家長使用粗暴的方式,使得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性格上慢慢有了缺陷。

第三,不去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一味按照家長本人的意願來安排孩子的人生,使孩子在一定時期開始反叛,家長又無所适從。

第四,班中孩子父母不和諧的情況不在少數,而這種不和諧導緻孩子不願回家,害怕回家,最終孩子選擇逃避。他們在外面尋求安慰,上網吧,無原則地交朋友,甚至離家出走。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這一切,将成為他們内心永遠的痛。

第五,學校方面隻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對學生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重視程度不夠,對一些學生的"異常行為",不去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導緻學生的反感和對立,同時會給自己帶來無數的煩惱。

以上情況讓筆者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眼前的這些學生,不是無緣無故地如此難管,他們異常一些的行為表現,不單純是品行問題,而是心理訴求得不到宣洩和釋放。如何将這些心理問題造成的傷害降低到最小,班主任老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我們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培養健康心理素質的途徑

1.适時開展心理講座,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針對學生存在的這些心理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心理講座,并且不同年級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開學初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如何适應中職學校的學習與生活”知識講座及心理指導,使學生盡快适應中職學校生活。對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友誼與愛情”“如何面對挫折”“勇于承擔責任”的講座。對三年級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及講座,通過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把知識滲透給學生。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悅納自己、相信自己。

2.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關系的核心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和時時刻刻的尊重。部分師生公開對立,學生對老師出言不遜,而老師則将問題學生推向學校處理或請家長領回家讓其反省。這種處理方式不僅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反而進一步激化師生矛盾。這種現象的頻現,使教師不得不重新認真審視一下,在當今社會中如何構建和維系牢固而又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學生管理實踐中,筆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種方法來處理。

(1)轉變觀念,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的關系。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對教育者提出的最為基本的要求,同時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傳統的過去,教師一直處于“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地位,因而傳統的師生關系必然體現着“師道尊嚴”。但随着時代的發展,對個性的發展較過去日益強烈;随着教育途徑的不斷拓寬,教育手段和教育管理已逐步現代化、科學化的今天,以教師為主體的活動舞台早已逐漸被學生占領。因此,師生關系勢必要做适當的調整。

(2)愛心交流創和諧。用心交流,真心與學生交朋友,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快樂。生活上,筆者是他們的媽媽,衣服破了縫衣服、生病了買藥、沒錢了借錢。平日裡,筆者每天總是早早來到學校,到教室了解班裡的情況,和學生一起打掃衛生,引領學生快速進入上課狀态。每天晚自習,筆者都自願留在學校和我的學生泡在一起,或找個别同學談心,或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大掃除時和他們一起進入宿舍,教給他們怎樣打掃衛生間。天長日久,筆者慢慢地走進了學生心靈,成了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他們願意和筆者溝通交流,即使是内向的學生,也願意到我的辦公室坐一坐。

(3)及時表揚和鼓勵,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曾說:“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而中職的學生缺乏自信,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認為自己就這樣了(破罐子破摔)。如何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呢?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也都存在着不足,而筆者一直把目光集中在他們的優點上。尤其是稍差一點的學生,筆者會花力氣把他們優點放大,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不斷引導學生發現優點,不斷地強化行為,慢慢地就養成了習慣。比如,清潔衛生,文明禮儀常規,告訴學生:不是因為檢查才去做,而是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就影響人的性格,而性格是決定人的命運的。

(4)正确對待學生的情感波動,給予學生及時的心理疏導。班級中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他們每個人心理變化的原因都是不一樣的。班主任是在校期間與學生相處時間最多的老師。十五六歲的學生,大部分人心理尚未成熟,情感上很容易産生波動,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挂在臉上。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觀察,有一點不對勁,就要及時和學生談心,争取在第一時間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在自然狀态下通過面對面與學生交談,“聽其言、觀其行”來掌握學生的情況,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個性,獲得學生信息,并及時地給予關心、體貼。但與學生交流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注意談話的态度,同時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鍛煉自己,體驗情感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會更佳。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培養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學生在多種多樣的集體活動中,能夠享受快樂,獲取人生真谛,并形成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一個學生,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就不懂與人合作、缺乏自信和責任感,個人的綜合素質就無法得到提升。同時要教育他們自覺培養這種意識,如學生會幹部競選、志願者活動的開展、院系以及班級等活動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自己與他人團隊協作的能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陽光的心态和正确的價值觀。不管活動失敗還是成功,學生都能從中得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心理素質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家校共育人,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配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源泉,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與此息息相關。由于中職學生還未成年,他們當中的很多屬于“問題”學生,身上也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家長們不能把孩子放到學校,就全部希望于學校。這些問題不可能依靠學校在有限的時間内進行解決和矯正,還得依靠家長的積極配合,充分發揮家校共育人,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說:“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學曆等,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進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素質”。總之,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對這些曾經受過傷的孩子,有責任,更有義務把他們教育好,因為他們的傷口需要我們去撫慰。讓我們把愛灑給每一位學生,尤其是那些有問題的學生,讓他們獲得新生,奮發向上!

參考文獻:

[1]郭麗華.淺談中職生的不良心理問題及其對策[J].知識經濟,2010(5).

[2]吳思群.論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結合[J].職業,2010(15).

(作者單位:聊城市技師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