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溟人工智能技術雖是當下最熱.."/>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機器人已不止是人功能的延伸

機器人已不止是人功能的延伸

時間:2024-10-27 08:11:16


    文|楊溟

人工智能技術雖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我在剛拿到這部厚厚的書稿時卻有莫名的抵觸感,可很快就被吸引了,因為這幾乎是一部充滿科幻色彩的冷峻寫本。作者起筆于來自火星的科學家ME,從天外的角度審視這個地球,并且試圖造出人類那樣的機器人。

類人和人類

何為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能思的動物。人類對未來的成功預見彰顯了思想的力量,其代表作就是科學。諾依曼曾經指出,科學“主要的作用是創建模型,這種數學結構的确定性可以準确地描述自然現象”。事實上,幾乎西方知識的結構幾乎都建立在亞裡士多德邏輯的基礎上。

按照這種邏輯,假如機器人具備了對既往經驗知識化、結構化和數據化的處理能力,是否也就具有了預知未來的禀賦,以及傳播“思想”與交流的力量?

不同的是,人類自以為高于自然的思想是由頭腦産生的,寄托生命系統來維系,一旦生命結束了,這個人的思想也就停止了。這一想法決定了人的思想無法擺脫其生物學的屬性。

恰在這一點上,機器人是否反而具備了某種優勢呢?860億神經細胞是不可能在同一時刻全部進行工作的,隻有極少數腦細胞(和當時行為有關的中樞部分)時常處于活躍狀态。腦糖原含量很低,即便全身血糖加上其他細胞糖原量,也根本無法支撐大腦效率全開。就算解決了能量供應問題,也還有散熱的問題。一個小小的CPU的溫度一般都要超過50攝氏度,而人體細胞能夠承受的極限溫度約為42攝氏度。腦細胞一起開工的溫度不僅可以煮熟雞蛋,甚至可以切開鑽石。所以當腦細胞過度運作時,會出現頭暈、煩躁等症狀,以阻止我們繼續思考,這正是人類進化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也是人類生物性的局限所在。

類人機器人會擺脫這種限制嗎?

我是誰

在進入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追問:我是誰?

忽然發現,我們對于自己的了解遠不及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就像我們可以用眼睛來感知世界,卻很難用眼睛來感知眼睛本身一樣。不止是對于生命的洞察很迷茫,我們還正日益異化為我們所創造的對象的奴隸。當下,人似乎成為世間那70億部移動着的手機所佩戴的附件。

在帕裡西或者ME看來,機器人已不止是人的功能的延伸。他需要他們和人類具有相同的行為模式,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認知功能方面要獲得一些重要突破。比如在最近,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首次确定了人類大腦中與智力相關的基因集群——M1和M3,其可能影響人的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反應和推理能力。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機器人作為無機物構成,不可能超過有機物。然而沒有人能夠證明思想一定和身體有關。就信息處理和數據輸出獲取而言,機器人比人腦有更多的優越。

有一種說法,機器人作為無機物構成,不可能超過有機物。然而,沒有人能夠證明思想一定和身體有關。就信息處理和數據輸出獲取而言,機器人比人腦有更多的優越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