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想成為今日頭條?先學張一鳴的“選擇”功夫

想成為今日頭條?先學張一鳴的“選擇”功夫

時間:2024-10-29 04:20:31

翻過BAT、新聞門戶和媒體老炮兒“三座大山”,打破BAT對創業者的魔咒,創造出人均使用時長僅次于微信的App,張一鳴的關鍵思考在“選擇”二字上

它不生産一條新聞,卻讓6億中國人用它看新聞!他不懂媒體,但他用成功告訴我們這些傳媒老炮和BAT:你們在新聞上是紙老虎!這是張一鳴和他創立的今日頭條。

張一鳴說,實現這一切,隻靠“選擇”這兩個字。

打破BAT魔咒

有個魔咒已經多年未能被打破:在BAT格局形成之後,互聯網領域很長時間難以出現超過上億用戶的平台公司,很多人說這已經沒了可能。而在傳媒領域更是老牌公司林立,即使看互聯網新聞,人們看新聞的習慣也已經形成。

但是,似乎在一夜之間BAT的魔咒和媒體格局便被打破,幾億中國網民看新聞,大多數在用今日頭條。

2012年3月,今日頭條成立,同年8月發布第一個版本。而截至2016年10月底,累計6億激活用戶,日活躍用戶數量已經超過6600萬,月活躍用戶數量1.4億,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則超過76分鐘,按照第三方數據公司QuestMobile的統計,在人均使用時長方面,今日頭條僅次于微信。

而其創始人張一鳴,沒有做過一天媒體,是一個文質彬彬的“80後”,一個純粹的理工男,為什麼他能做成中國最大的資訊分發平台?

無所不在的“選擇困難症”

每到吃飯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吃什麼呢?走進琳琅滿目的百貨大樓,面對各式各樣的漂亮衣服,很多人也困惑:買什麼呢?連現在太多的大齡男女,發愁的也不是沒有選擇,而是該選誰呢?

而在資訊傳播領域,選擇困難症似乎更加突出。每天一睜眼,你必須面對電視、廣播、互聯網、自媒體人、朋友鋪天蓋地推送過來的各種信息。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因為裡面的信息實在是太多,已經對我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形成幹擾。

但你也必須承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物質、文化、信息過剩的時代,選擇困難症正在讓人們失去面對豐盛時的主動權。

發現以上困惑,張一鳴也就發現了今日頭條的機會。

張一鳴的關鍵思考

張一鳴說:“很早以前看電視,我在想,其實很多時候播放的節目,并不是我感興趣的,我希望有一個台,打開的時候裡面就是我感興趣的内容。比如早晨講一下創業公司的新聞,國際上有什麼新産生的互聯網産品;晚上的時候講一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白天打開的時候可能在講互聯網的最新技術。雖然央視财經經常報道互聯網,但并沒有互聯網台。當然除了互聯網,我其實也可能對地理感興趣,希望有一個台,到周末的時候就放一下南太平洋的紀錄片。但是并不存在這樣一個電視台或者報紙,因為這些媒體機構人員在挑選内容的時候,不可能給每個用戶不一樣的内容。而除非,你是一對一服務,給每個用戶配備一名編輯。”

在張一鳴看來,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最大的痛點已經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怎樣滿足每個人的信息個性化需求。

有痛點就有商機,而解決這個痛點的辦法就是兩個字:“選擇”,“給每個用戶配備一名編輯”,幫助用戶從海量信息中選擇。這就是張一鳴不打算生産一條新聞,卻讓今日頭條成為人均使用時長僅次于微信的關鍵思考。

隻做新聞的“搬運工”

但是,面對每一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按傳統的人工編輯方式,就算讓編輯累到吐血也難以完成,解決方式隻能通過“機器”來進行“選擇”。于是,張一鳴自創了一個“機器分發”的概念。基于不斷優化的算法,根據用戶閱讀習慣和喜好,選擇推送用戶最喜歡的新聞或信息——晚上當你休息時,機器就會按照你的需求抓取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在你醒來的時候第一時間給你推送最需要的信息。

對于“機器分發”概念,張一鳴說:“機器并不是憑空做的。它通過了解你和大衆的興趣,然後再根據你和你相似的人群的興趣,将你感興趣的内容推薦過來。這就是今日頭條産生的基礎,也是今日頭條颠覆傳統信息分發模式之處。”

要想創造一個現象級的企業,必須要颠覆原有的規則。反過來,也隻有颠覆原有的規則,新進企業才會有機會,否則就會成為原有規則和市場格局的犧牲品。

張一鳴緊緊抓住現代人的信息“選擇”困難症,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颠覆原有選擇、編輯信息的模式,一個現象級的公司應運而生,無法阻擋!

其實,仔細研究和分析張一鳴的今日頭條,一些行家會發現,并沒有什麼大的技術創新。僅僅是其做對了“選擇”,又幫助更多人完成了“選擇”。

翻過“三座大山”

但是,在今日頭條橫空出世之前,張一鳴面前有三座大山。第一座是BAT,第二座是以新浪、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第三座是傳統新聞戰線的老炮們。人們都在做與資訊、新聞相關的事情。

可以說,最應該成功的是他們?但是,為什麼偏不是他們呢?

一、BAT為何沒做成今日頭條?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選擇”入手,而這個選擇是選擇時機的問題。對張一鳴而言,要做今日頭條這樣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但是,他并沒有馬上去做,而是在尋找時機。

張一鳴說:“在2008年年底我開始有這個想法,但是我發現有這個想法的人最早是在1995年,MIT媒體實驗室提出的這個概念,後來每隔兩三年就有人嘗試,但都不成功。2008年時,我再次研究了一下這個方向,我發現業界還是沒有成功的嘗試。”

2010年,移動互聯時代開啟,到2012年年初,智能手機成為信息最主要的傳輸介質,在這個時候張一鳴意識到時機到來了。在手機上能前所未有地了解一個人的個性化信息和個性化需求,也能更快速、便捷地做出一對一的信息反饋。今日頭條推出的條件成熟,“很大程度取決于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在張一鳴看來,今日頭條創業的關鍵是“選擇”好了移動互聯網這個“天時”,以及智能手機全面普及這個“地利”。

而遺憾的是BAT三巨頭,除了騰訊用微信拿到了移動互聯的“站台票”(馬化騰語)之外,百度、阿裡巴巴對移動互聯的借勢都不夠驚喜。

其實,百度是最有機會做成今日頭條的,因為百度的誕生就是為人們從海量的信息中尋找需要的信息。但是顯然,李彥宏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了極其功利的競價排名上,而沒有發掘移動互聯時代出現在身邊的金礦。

二、新聞門戶為何沒做成今日頭條?

搜狐的張朝陽曾一度傾其全力打造搜狐新聞,但是遭遇了網易、新浪等巨頭的全力阻擊,作為後起者今日頭條,要想和這些巨頭拼,也隻能成為炮灰。而張一鳴的“選擇”是,避開了大佬們鬥争的主戰場——“不做新聞的生産者,隻做新聞的搬運工”。

這是今日頭條的選擇——選擇了成為移動端的内容分發渠道,成為了移動端閱讀中的百度,移動互聯時代的新聞搜索。

三、傳媒老炮兒為何沒做成今日頭條?

為什麼人民日報、新華社這些傳統的老炮沒有做出今日頭條?這個道理很簡單,這些傳統媒體将BAT和搜狐、網易新聞客戶端視為對手,而它們選擇的策略是模仿式防守,僅是将原來的内容互聯網化而已,而沒有創新式的進攻。

換句話說,也是傳統新聞老炮的“選擇”成就了今日頭條。

張一鳴:不做新聞的生産者,隻做新聞的搬運工圖東方IC創業的本質是“選擇”

對于如何翻越這“三座大山”,張一鳴曾總結道:“我覺得這個背後的原因是行業的選擇,如果回過頭來看,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信息很少,當時不論是雅虎,還是搜狐,都是導航網站,在做網站目錄,把各個站點列出來。但信息越來越多之後,站點導航已經不夠了,開始導航内容,這就是門戶,從站點導航到了内容導航。而内容更多之後,這些分類浏覽導航的方式已經不夠了,就出現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之後,我們發現信息需要在熟人間傳播,進入社交網絡,這時的需求除了公衆的信息之外,還有分衆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在熟人之間傳播信息。到這一步我們發現,除了根據社交關系,根據地理位置,根據用戶的喜好程度之外,信息還要更個性化,還要考慮熟人因素,考慮興趣因素等,所以就出現了推薦引擎,也就是今日頭條。”

張一鳴的總結是:今日頭條是被時代“選擇”了!

很多創業者感歎,在BAT這三座大山面前,任何人都無法逾越。但是,今日頭條卻逾越了。這也告訴我們,包括BAT在内的任何巨頭都不會是“五項全能”,在垂直細分領域,創業者依然有很多機會。

而把握機會的關鍵,就是吸收張一鳴的“選擇”功夫。

特約編輯:李靖

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最大的痛點已經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怎樣滿足每個人的信息個性化需求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