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自媒體不姓“自”,你今天取悅多少粉絲?

自媒體不姓“自”,你今天取悅多少粉絲?

時間:2024-10-27 07:59:40

文|汪冰

過去的一年中身邊好幾位朋友前赴後繼,紛紛全職或兼職地投入到自媒體創業大潮之中。有人下班熬夜解答網友人生困惑,如同《解憂雜貨店》中的浪矢爺爺;有人做視頻直播,吃飯在播、生病在播,睡覺還在播;還有人一下子拉來十幾個名人好友,每天輪流上陣,有顔值的曬臉,沒顔值的秀智商。飯局上,他們最熱衷讨論的話題就兩個字——漲粉。我們跟他們開玩笑說,全民都成了“主播”誰來做粉絲呢?他們看着我說,“那太簡單啦,互粉呗!”。

粉絲是如何産生的?

在這個粉絲經濟的時代,粉絲數目已經成了衡量個人商業價值的重要的指标。即便在人際關系領域,粉絲數目也是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想想當年微博剛剛興起的時候,誰沒有時不時偷偷看看粉絲數長沒長呢,那種期待和興奮不啻于查看股票大盤走勢。哪怕今日微博式微,微信裡的點贊與評論數依然是很多人判斷自己朋友圈影響力的重要指标。

粉絲一詞來源于英文“fans”,在我小時候這被稱為“追星族”,而當時似乎也隻有明星才有資格獲得大家的追捧。克裡斯·羅傑克在《名流:關于名人現象的文化研究》一書中寫到:“随着上帝的遠去和教堂的衰敗,人們尋求得救的聖典道具被破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緻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先把娛樂崇拜是否淺薄放在一邊,不可否認,上帝和皇帝被科技與資本一腳踢開後,媒介制造的明星确實成了神像的替代品,娛樂明星之所以有巨大市場是因為人類内心一直有偶像崇拜的需要。過去,人們通過崇拜神與更高力量結盟,獲得掌控感和安全感,而後來崇拜明星則是因為他們代表了我們的喜好與夢想,其中含有某種自戀的成分。翻翻你的手機就會發現,我們所“粉”的對象大多折射出個人的欲求和向往,無論是代表夢想生活的英倫小資範兒,還是替代性表達攻擊欲的黑嘴毒舌,偶像崇拜的關系也從單純地仰視、欣賞更多地轉變成“為我所用”。

粉絲是生産主力

互聯網之前的世界,明星壟斷了偶像市場,而在由用戶主導内容生産Web2.0時代,路人甲乙都有機會成為大明星,換句話說,以前人人都可以是粉絲,而現在人人都可能成為網紅。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預言過,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會逐漸模糊,二者将融合為一體,誕生全新的“生産型消費者”(prosumer),即producer(生産者)和consumer(消費者)的合成。在粉絲經濟中,粉絲才是生産主力,不是先有明星,而是先有圍觀。記得當年超女如火如荼的時候,無論李宇春還是張靓穎都是我們用拇指發短信,一關關按出來的偶像,她們代表的是我們的好惡,她們的勝出傳達着我們的三觀。多年後的網紅又何嘗不是這個路數,雖然有背後的運作,但是很多網紅都是我們有意或無意中的“粉絲制造”,我們的每一次關注、評論與轉發都是為紅人造勢。當然鑒于大家的從衆心理和三分鐘熱度,這個時代雖然你可能瞬間蹿紅也可能光速消失。對此,我那幾個做自媒體的朋友可謂感同身受,那位做視頻直播的已經開始考慮讓自己的老婆出鏡。而另一位碼字兒的朋友也說,“你可不知道,自媒體真是一條不歸路,每天都要憋着寫些什麼,生病的時候也不敢懈怠,生怕被粉絲遺忘,感覺每天都在拿自己的骨頭熬湯!”

一直被讨好的粉絲

粉絲們不但制造了網紅,也在塑造着他們的一言一行。大概從未有那個時代像如今這樣,你可以如此迅速直接地看到大衆對你一言一行的分明愛憎。我的一位朋友因為在公号裡讨論了一下外地人和北京人的購房問題,後台馬上收到滾滾而來、綿綿不絕的京罵,那些分分鐘“粉轉黑”的網友不惜罵到他單位的微博上,而最終他也不得不關閉自己的賬号。瞧見沒有,自媒體可真的不是自說自話,自由自在的自留地兒。粉絲經濟的基本邏輯是情感經濟,即因情感聯結而産生的消費現象,所以粉絲高興的時候啥都好說,但是有一天不小心冒犯了,那也是翻臉不認人的,曾經一些小米手機的“米粉”變成“米黑”的原因就是因為期望太高帶來的失望,真可謂是由愛生恨。以前,不喜歡那個明星了最多也就是發兩句牢騷,然後默默走開,現如今失望和憤怒可以推動粉絲産生激進的倒戈行為。從這點上來說,被越多的人粉也就等于被越多的人情感綁架,哪怕伶牙俐齒的Papi醬在扔小飛刀前估計也得思忖一下,自己究竟紮的是粉絲的公敵還是會誤傷粉絲本人吧?我一直覺得自媒體的悖論之一就是一旦火起來就不姓“自”了,高手們都是在堅持與取悅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圍觀的人越多越怕稍有閃失,功虧一篑。

不要忽視潛水者

可惜,因為漲粉和變現的壓力,很多公号最終都會極盡所能地對粉絲投其所好。2014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上有一篇文章曾經指出,如果你隻是關心和自己頻繁互動的粉絲,那麼你可能錯過另外一群有價值的消費者——潛水者。比如我就關注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公衆号,而且很多時候比起閱讀正文,我對文末網友開腦洞和無厘頭的評論更感興趣,可是我一般都不會選擇參與互動。我問過周圍很多朋友,他們也都是觀棋不語的潛水者。換句話說,和你積極互動的人很可能是喜歡你的人,但是喜歡你的人未必會選擇和你互動,有一種暗戀叫默默地喜歡。我在電台主持一檔日播節目,經常有機會浏覽電台公衆微信的後台,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節目平時未見得有很多聽衆參與互動,但是一旦哪天别的主持人來替班,後台一下就變得特别踴躍,所有人都在問某某去哪裡了?他是不是生病了?他什麼時候回來呢?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如果你為了迎合那些總在發言,表達意見的聽衆,你就有可能失去了這一群默默愛你的人。這些粉絲也許常年潛水,但是他們可能很有主見,他們是安靜的聆聽者、沉靜的思考者,同時也可能是高品質的消費者,比如默默堅持閱讀到此的你。

所以,我決定送你一個漲粉兒秘籍!國外一位叫RameetChawla開發者做了一個實驗,他編寫了一個程序腳本可以在他的Instagram賬戶中自動為别人發布的所有圖片點贊,結果是:他每天漲粉30人,他被收到更多的聚會邀請,他在大街上被Instagram的網友認出來。最有趣的是,好多人不停地給他發信息,要求他曬更多的圖片。被他點贊的人好像覺得來而不往非禮也,“你總給我們點贊,我們也想為你做些什麼”。我雖然不認同無腦的瞎點贊,但是想收獲更多的粉絲,就是要更多的關注到别人,人類社會一直遵從着一個潛規則——我們更容易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你最終能俘獲多少粉絲取決于你能讓多少人感覺到自己更可愛,生活更美好。互聯網時代技術疊代得眼花缭亂,但人始終還是人,多為别人考慮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全自己,有些因果從未改變。

汪冰,精神衛生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積極心理學推廣者,多年來緻力于個人成長與幸福感提升的探索與實踐。譯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虧欠你,也要敢于擁抱幸福》、《辣問愛情》。他也是中央電視台《夜線》、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今夜私語時》、《青春晚自習》的特約嘉賓,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Soho新勢力》主持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