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下半場,“社群 +”勢不可擋

互聯網下半場,“社群 +”勢不可擋

時間:2024-10-26 02:10:35

如今的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傳統的商業模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單一企業已經很難滿足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這必然倒逼企業以戰略聯盟的方式出現。“社群+”模式給商家指出了一種定位客戶的“捷徑”,為傳統企業完成互聯網轉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而将社群和生态連接,是組織呈指數級成長的必經之路。

盧彥

清華大學互聯網社群運營課題組組長

社群強化品牌歸屬感

1983年,哈雷公司瀕臨倒閉,25年後,哈雷戴維森重振聲威,以高達78億美元的身價沖入全球50大品牌之列。哈雷之所以能扭轉頹勢并取得後繼成功,主要歸功于它的“品牌社群”——哈雷車友會(HOG)。這是一群熱愛哈雷摩托車的消費者,他們因為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因為對哈雷品牌精神的崇尚而凝聚在一起。哈雷車友會通過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以及哈雷大獎賽、騎行計劃平台、哈雷故事會等一系列活動,持續滿足着超過150萬車主們分享激情和展示自豪的渴望。哈雷向人們承諾了古老西部式的自由,還有通向無拘無束的未來道路。它迎合了人們内心深處的放蕩不羁與叛逆,從而與世界上最多樣化的顧客群體成功地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紐帶。哈雷品牌濃縮了激情、自由、狂熱的獨特品牌個性,最終登峰造極幻化為一種信仰、一種精神象征、一種品牌文化、一種生活方式。

哈雷車友會正是一群有共同愛好、需求的人組成的社群,通過對哈雷社群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社群以用戶對品牌的情感利益為紐帶。在社群内,用戶基于對品牌的特殊感情,認為該品牌所宣揚的體驗價值、形象價值與他們所秉承的人生觀、價值觀相契合,從而産生心理上的共鳴。在表現形式上為了強化對品牌的歸屬感,社群成員會自發組織起來,通過組織内部認可的儀式,形成對品牌标識圖騰般的崇拜和忠誠。

在今天這個紛亂嘈雜的世界,許多公司都渴望建立強大的品牌社群,從而獲取顧客的忠誠,提高營銷效率,加強顧客對品牌的信任,但是,鮮有公司知道到底該怎樣做才能真正擁有這一切。更糟糕的是,大多數人對于品牌社群到底是什麼,乃至其背後的商業邏輯,都存在着嚴重的誤解。

從“互聯網+”到“社群+”

目前,“互聯網+”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獲得人們的熱捧。那麼,什麼是“互聯網+”?怎麼“+”?筆者認為,“+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當工具,簡單地講,就是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模式來提高生産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在生産經營的每一個環節,如研發、采購、生産、銷售、服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更精準地發現用戶需求,通過去中介的方式降低中間流通成本,最大化地滿足用戶需求。

看一個項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關鍵是看原有的非互聯網業務,在與互聯網連接後有無質變,并且這種質變不在于提升效率,而體現在供需的重構上,前者“+互聯網”是改善存量,後者“互聯網+”是創造增量。

彼得•蒂爾在《從0到1》裡告誡人們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裡•佩奇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紮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成功人士總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現價值,他們遵循的是基本原則而非秘籍。那麼在消費升級的商業背景下,“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商業的重心正在從“物”轉移到“人”。

•商業的驅動力正在從“流量”轉換為“關系”。

•商業的衡量标準正在從“功能價值”轉換為“人格價值”。

任正非曾這樣感慨:“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隻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那麼,如何才能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答案就是“社群+”。

在2015年4月舉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阿裡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提出,“互聯網+”的本質是重構供需:供給方充分利用原有的閑散資源,挖掘需求潛力,從而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應用場景。非互聯網企業在“+”上社群後,建立了一種新的供需模式,将産品與特定客戶進行精準連接,提高了供需兩端的效率。如果說,簡單的“互聯網+”是把一根網線拉進了實體空間,擴大商品的銷售渠道,改善存量。那麼,“社群+”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創造需求,實現供給量和需求量兩端的增加。“社群+”模式給商家指出了一種定位客戶的“捷徑”,同時也為傳統企業完成互聯網轉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互聯網時代的本質是連接,社群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做進一步的連接:連接人與信息;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商品;連接人與服務,連接一切成為互聯網創造價值的基本套路。形象地說,“社群+”就是當有了一個穩定而龐大的用戶群體後,理論上講什麼都可以賣給他,前提是符合社群文化特質的精神衍生品就可以。價值認同是一切關系的開始,創造共同的社群亞文化和價值後,追随是必然的行為。例如小米,有衆多粉絲,可以賣手機、賣筆記本,也可以賣T恤、賣米兔。

構建“社群+”有兩個層次需要考慮。一是“基于産品的相關多元化”,即社群+生态鍊。例如小米,用戶買了手機,還可以買電視、充電寶、路由器,電子類産品的多元化,但都是針對一批用戶。

二是“基于人群的相關多元化”,即社群+生态圈。比如有人喜歡開車、喜歡美食、喜歡看電影、喜歡旅遊,但是他加入車友會後,喜歡看電影、喜歡旅遊等需求并沒有被滿足。這時,作為社群就要考慮如何滿足成員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地産公司組織業主開展各種社區活動,有越野活動、書法比賽,還有紅酒品鑒會等。社群是否穩定,其核心在于社群成員之間連接的維度是否多元化,連接的頻率是否夠多。盡管大家都住在一個社區,但未必就是社群,必須要通過各種興趣愛好活動,催化成員彼此的情感。在高頻的互動中讓相同認知的人同頻共振産生強鍊接,成員關系的質量決定社群的質量高低。

圖1小米生态鍊成績單從“+社群”到“社群+”轉變的關鍵在于:

一是用戶是否認同從“産品的品牌”到“品牌的産品”,例如從小米手機到小米旗下的小米電視、小米筆記本等。

二是基于用戶特征的數據,是否可以支持産品線的拓展。“社群+”意味着公司從産品運營跨越到了品牌運營和用戶運營。公司最重要的資産就是這個穩定活躍的忠誠用戶群,公司需要投入最多的也是維護和運營社群的持續發展。

社群的背後不單是粉絲和興趣,随着自組織社群背後粉絲的成長和興趣轉移,社群還需要承載更加複雜的商業生态。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個體獨特性和個體從衆性兩者不斷地動态混合,單純靠内容和商業來維持社群的正常運轉很容易陷于停滞。因此,社群必須源源不斷地輸出新的内容和更豐富的商業形态。

社群的商業價值絕不僅僅是用來作為銷售的渠道,而是構建商業模式的基礎。阿裡巴巴CEO張勇稱,互聯網商業正從物以類聚走向人以群分。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社群正在成為企業與用戶連接的最短路徑和最經濟的手段。狹隘地說,沒有社群,商業模式無立錐之地。在社群中,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可嘗試,社群+衆籌+共享+衆創……建立社區正如修路,雖然修路的目的不是為了賣車,但路修好了,車肯定好賣。社群同樣如此,建社群不能光想着賣貨,但社群建好了,賣貨肯定不成問題。在供過于求、同質化極其嚴重的背景下,一款産品如何脫穎而出?單靠功能價值顯然不夠,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拉上那些有靈魂的人,用一群人的靈魂賦予産品靈魂。

圖2商業模式發展趨勢要麼自建生态,要麼融入生态

在當今的競争環境裡,企業之間的競争不再是單一産品、渠道、營銷、供應鍊某個環節的競争,而是由這些價值活動所構成的價值鍊之間的競争,以及由價值鍊形成的生态圈與生态圈之間的系統競争。因此,馬可•揚西蒂和羅伊•萊溫在《制定戰略:從商業生态系統出發》中明确指出,今後要想使企業有生存空間并能持續赢利,必須依靠系統整體的力量。

未來的競争不再是個體公司之間的競賽,而是商業生态系統之間的對抗。具有戰略眼光的公司在制定戰略時不應僅僅從自身出發,而應當顧及合作夥伴以及整個商業網絡的共同發展。基于生态系統的戰略不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使所有系統成員共同受益,從而形成商業上的良性循環,這樣公司才能得以持續發展。

PC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入口級産品獲取用戶,把控網絡流量,最後通過流量變現來赢利。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極緻的産品和服務來獲取用戶,把用戶轉化為“粉絲”後通過跨界整合資源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最終提高用戶的黏性和客單價,形成有黏性的社群平台後再嫁接商業模式。

變化的原因在于:一是移動互聯網用戶量更多,但是碎片化的特征導緻無效流量增加,無法通過簡單的流量變現來赢利;二是PC互聯網可以通過标準産品來獲取用戶,而移動互聯網隻能通過有個性标簽的産品來獲取用戶,用戶因為認同産品背後的價值主張,而對産品産生較高的認同和黏性,其中鐵杆用戶形成“粉絲”群(粉絲的定義:有較高認知、付費意願強,願意參與互動,主動口碑傳播);三是移動互聯網的強社交屬性增加了社群平台的黏性。

因此,互聯網下半場,真正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有且隻有一種,産品/服務/内容/工具類應用(入口)+社群(驅動)+平台/生态。用戶會因為好的産品、好的内容甚至工具而聚合,然後通過社群來沉澱、交互,由于參與式的互動,共同的價值觀和興趣形成社群而留存,當有了海量深度鍊接的用戶群後,無論是垂直整合上下遊,還是橫向品牌延伸生态化,皆可進可退。

從2002年QQ群聊,經過論壇、SNS、博客等多種形态的發展變化以及微信和微博多元化經營,社群開始進入連接人和一切的3.0時代。社群不僅是人的聚合,更是連接信息、産品、服務、内容、商業等的載體。社群的商業價值取決于其所在領域的産業格局與營運模式,社群如何在更大格局的領域,通過多個社群之間的交互跨界演化出動态平衡的商業生态,是所有社群實現商業價值的未來所向。商業社群生态的根本價值,是滿足社群成員不同層次多元化、個性化的追求。我們不再期望,獲取更多用戶的垂青,而是抓住品牌的核心用戶,做服務于這群人的整個閉環。将社群和生态圈連接,是組織呈指數級成長的必經之路。在不遠的将來,唯有社群,客戶才能源源不斷,唯有生态,企業才能生生不息。

“社群+”生态是以社群為基礎,通過社群平台與各行各業的社群跨界融合,催化各行業社群的優化、增長、創新、重構。在此過程中,新物種、新模式、新生态層出不窮,彼此交融,最終呈現一個互惠互利、互聯互通、共生共治、共創共享的社群生态圈。社群商業本質就是用戶主導、數據驅動的C2B商業形态。

仔細研究現有社群平台幾年來的發展軌迹,從小米到米家平台,從羅輯思維到得到平台,從《創業家》到黑馬會,無一例外都驗證了一個規律:社群的下一站是平台,而有的社群已經開始向生态邁進。圖3現有平台社群化與商業化分析那麼,無法構建生态的企業怎麼辦?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圍繞用戶定位和自身資源實力,在差異化方面形成比較優勢,吸聚海量用戶。如果條件具備就向平台演化,如果沒機會那就看哪個平台的定位與社群成員的訴求相匹配,商業拓展空間更大,主動融入其生态,實現逆襲蛻變。

在供給端産能過剩、需求端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單一企業已經很難完全滿足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這必然倒逼企業以戰略聯盟的方式出現。要想真正實現供給側改革,隻能讓供給端和需求端直接對話,這樣才能精準地實現按需定制。按需定制離不開大數據,也離不開社群。“社群+”模式給商家指出了一種定位客戶的“捷徑”,實現供給量和需求量兩端的增加,為傳統企業完成互聯網轉型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責任編輯:白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