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人工智能:重新定義管理

人工智能:重新定義管理

時間:2024-10-26 01:33:49

近年來,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多個行業在加速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技術實現流程自動化以提升運營效率,也有企業和學者開始構思如何重建管理架構,創造新的模式以便更高效地運作組織,使得人和機器均能實現最大化的價值。這種新的模式,将重新定義傳統意義上的管理。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已經迅速應用到各種場景,其發展速度遠超企業和學者們的預期。2017年,權威機構對全球140多個國家超過1.1萬名商業領袖和企業高管進行了一項調研,結果表明,超過33%的參加調研企業正在使用人工智能,34%的企業正在進行試點,另有10%的企業稱他們已在此領域取得領先水平。但與此同時,管理層似乎還未做好迎接AI帶來的挑戰,在一次對1500名高管的調查結果發現,隻有17%的人熟悉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其在他們公司的應用情況。

多個行業在加速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技術實現流程自動化以提升運營效率,也有企業和學者開始構思如何重建管理架構,創造新的模式以便更高效地運作組織,使得人和機器均能實現最大化的價值。這種新的模式,将重新定義傳統意義上的管理。

人工智能挑戰傳統管理

人工智能對管理的影響不是一個新趨勢,而是一個迅速發展的事實。人工智能和相關認知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原本由人類完成的工作被AI替代。有科學家預測,在未來的20年内,在美國将有近一半的工作被AI取代,包括财務、行政、人力資源、工人、服務員等在内諸多工作,都将因為AI的發展而受到影響。從當前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傳統管理帶來的諸多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重新界定人和AI分工

人工智能以及相關的機器人、認知技術正快速應用于各種工作場景中,但它們通常遵循一系列标準化規則和邏輯,并不能完全取代人類在這些場景中的作用。企業管理者需要重新界定人類和AI之間的分工,并設計、尋找和管理未來的工作、員工、機器和工作場所。這要求重新設計和架構工作,不僅需要将工作分解為基本流程(如評估、生産、問題解決、交流、監督),還需分析如何利用“人+AI”的新搭配模式完成這些組合,并讓二者在工作中發揮各自的所長。

此外,人工智能還需要人類監督。這需要企業重塑勝任力模型、職業生涯,并設計新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

重塑員工勝任力模型

在傳統管理框架下,勝任力模型聚焦于全職員工和技能需求,從隻采用人類員工到人類員工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轉變,在某種程度上颠覆了傳統的工作概念、含義,對員工提出了新技能的需求,以及相應的員工招聘、培訓和發展方式,重新定義了勝任力模型。

理想的情況是,企業應根據員工與人工智能匹配的情況,調整勝任力框架來滿足新型機器人、認知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對員工的要求,并基于這種框架來選用、培訓和提升員工,但現實卻往往相反。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發展,但與之相匹配的勝任力模型卻相對滞後,由此導緻了企業對員工的招聘、培訓和重新組織等相關能力相對落後,不能有效地支持企業發展。

變革勞動力管理模式

人工智能使得許多原本由人類完成的工作被AI替代,機器和人工智能在接管工作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位,新的趨勢是企業對合同工、自由職業者和臨時工的使用将會越來越頻繁。

在新的場景下,企業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來使得各種人才均可使用,包括合同工、臨時工、零工、外包工,甚至競争者等。但種類繁多的用工需求使得企業很難知道要雇傭何種類型的工人。

此外,包括全職員工、自由職業者、零工和外包工在内的各種勞動力,可能會更注重項目和任務,對企業的整體戰略知之甚少或不感興趣。企業可能希望這些勞動者受過良好訓練、為工作做好了準備,但是實際上,如果用人單位希望優化整體效果,他們需要對勞動力進行支持、引導和績效評估。

企業需要制定周密的方案,否則不但可能無法有效利用技術帶來的優勢,對機器對人類工作取代裁員的看法也會使其員工和企業品牌遭受損失。

重新審視人工智能的影響

人工智能将逐漸取代越來越多的技術性或者體力勞動者,企業管理層需要在這一變革中起到領導作用。企業應理解技術并利用流程設計将科技與日常工作相統一,通過學習工作設計的過程,建立強有力的培訓項目,努力引進新技術和新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企業應從新的角度審視人工智能的影響。

人工智能是工作幫手不是競争者

管理層需要意識到,機器是工作上的幫手而不是競争者。例如,會計師事務所引入了财務機器人,目标不是減少審計員的數量,而是提升效率,這樣他們就能夠承接更多的業務,最終在沒有增加總體雇傭人數的情況下擴大了業務範圍,也使得審計員能夠專注于本職工作,從而提高了盈利水平。

目前,亞馬遜已廣泛使用高級倉儲技術,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極大地提升效率,使生産率最大化。為了滿足節假日期間需求量的增加,2017年,亞馬遜又增加了約12萬個臨時工作崗位,大概擴增了40%的勞動力。

此外,自動化培訓界面、“智能”膠帶座和機器人托盤等工具又使得新招聘人員的培訓時間從6周減少到2天。其實大型科技公司在幕後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不停地監督、培訓、改進算法,這又創造了多種新職位,如“機器人培訓師”、“機器人承包商”和“機器人管理者”等。

根據權威機構統計,過去15年,AI在全球減少了8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也創造了350萬個平均而言更高技術和更高薪酬的新崗位。企業需要意識到,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是對于人類員工的補足,而不是取而代之。

關注勞動力生态而非僅僅全職員工

企業尋求人類與機器、效率與成本的最優組合,解決方法之一是尋求不同雇傭類型的勞動力,在企業中進行統一管理,這一舉措需要推動企業了解并衡量整體勞動力及成本,而非僅僅關注于全職員工。企業技術團隊、采購團隊及戰略團隊須與人力資源部門一起制訂針對不同類型勞動力和技術結合的具體需求計劃。

例如,進行人才招聘時,可以考慮與CIO及各部門評估這一工作是否可被人工智能取代?投入産出是否更經濟?這是因為,新的人與機器分工合作模式,涉及大量的分散式工作、員工雇傭、行程安排系統以及臨時員工管理,這些分屬于不同職能部門,從單一部門的角度出發,很難有效管理公司所有勞動力。

職業發展由經曆而非技能來定義

随着科技的進步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技能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企業已經逐漸意識到,員工價值最大化已不隻局限于純粹的技術能力。事實上,最有價值的角色是那些能夠使機器與人相配對,來創新、創造和交付産品和服務的人。

2018年,在一項全球範圍内的調研中,超過90%的企業将複雜問題解決能力、認知能力和社交技能列為未來最需要的能力。這種需求意味着企業不僅需要改革學習發展計劃,還可能需要從根本上重塑它們的職業模式。

為了讓人們能夠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新的技能、獲得新的經曆、重塑自己的工作形象,首先需要放棄傳統“非升即走”的職業階梯,個人必須能夠在整個職業生涯過程中進行調整,以适應不斷變化的工作、職業和行業。未來的職業發展将不再是由純粹的技術能力來定義,而是更多地由經曆和學習能力來決定。

企業應對人工智能挑戰

企業若能處理好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那麼不僅能通過自動化、智能化來削減企業成本,還能通過增強員工能力,提升企業運營的效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企業可以考慮從若幹方面入手,重新定義管理。

發展新型人和AI協作模式

新的勞動力模式、人才與技術的新組合是提供企業生産力的關鍵。這種模式整合了不同類型勞動力、自動化以及認知技術,将極大地提高生産力以及産品和服務質量。企業應重新審視人力必需技能和非人力必需任務的差别,前者包括創造性思考和倫理思考,而後者可以由機器完成。企業可以從三點入手:

●考慮如何完成工作:企業不僅需要重新思考完成什麼樣的工作,還要思考在相關的領域,如何使用人力和AI完美地完成工作。

●識别所有的人力構成:這包括公司内部員工和公司外部勞動力市場,包括各種類型的合同工、外包工,甚至競争者等,以便構建合理的人力組成。

●檢測所有類型的非人力資源:這包括所有機器人、認知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實現利用機器完成更多工作。

重新設計工作模式和勞動力以整合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利用多樣化的勞動力模式(如臨時工和外包工),這是企業和職能部門共同面臨的複雜但有巨大潛力的機會。各職能部門應緊密合作,探索和實施自動化解決方案,并圍繞新平台,重新設計工作模式,為人與AI創造有意義的工作、職業和發展機會。

建立新型勞動力管理模式

建立新型勞動力管理模式将是未來管理的重點之一,這可以圍繞着核心勞動力的勝任力框架來進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項目管理能力、傾聽能力以及道德和倫理決策能力,是每個企業目前和未來必需的人力技能。企業規劃未來勞動力構成時需要将企業所需長期的核心勞動力勝任力框架考慮在内,提升員工工作的質量、意義和價值。

制定針對性工作方案

考慮到工作、勞動力和勞動場所的範圍及規模即将發生的變化,結合業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IT部門、采購部門和金融部門制定企業針對性方案至關重要。其中應包含對人才、培訓、溝通、領導力、文化和組織影響力的可行性分析。

結論

未來,我們預計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方案會繼續快速應用并趨于成熟。目前,業内領先組織正在努力把人類加入進來—重新思考工作架構、重新培訓員工、重新構架組織以便使用技術改造業務。這一努力的目标不僅是消除例行任務和降低成本,更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為人類創造有意義的工作。

田聖海勤企業成長學院秘書長

責任編輯:白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