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個稅能省多少

新個稅能省多少

時間:2024-10-26 11:09:42

提高個稅起征點帶來的減稅效應是普遍性的,而專項附加扣除則充分考慮到了家庭差異。

起征點提高,各個層次的收入人群都會有減稅效應,尤其是針對大多數中低收入群體,減稅的獲得感會更加明顯,這也是個稅的重要納稅群體。我國稅改又邁出重要一步。6月29日,中國人大網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這是個人所得稅法自1980年出台以來第七次啟動修正,目前個人所得稅是我國僅次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2017年全國個稅收入11966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約8.3%。

此次修法主要聚焦在六大方面:完善有關納稅人的規定、對部分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征稅、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标準、設立專項附加扣除、增加反避稅條款,可謂改革力度大,影響範圍廣。

“綜合征收”邁步

在草案聚焦的六大方面中,有四項與未來人們繳納個稅的增減情況直接相關,分别是對部分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征稅、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标準,以及設立專項附加扣除。

其中對部分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征稅,改變了現行個人所得稅法中将應稅所得分為11類的分類征稅方式,将其中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項勞動性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納入綜合征稅範圍,适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居民個人按年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

這意味着,業界讨論多年的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邁出了實質性一步。“這一改革說明我們個稅政策的設計,越來越關注個人收入結構的差異。”中國社科院财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對《财經國家周刊》記者說。

比如,假設一個人月收入為2萬元,全部來自工資薪金,扣除8%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的基本醫療保險和1%的失業保險,且住房公積金按工資薪金收入12%扣繳的話,那麼按照現行起征點和累進稅率,他每月應繳個稅1970元。

而另一人月收入總額也為2萬元,其中工資薪金為1.5萬元,扣除同樣比例的三險一金後,按現行起征點和累進稅率,每月應繳個稅1055元;另外他每月還有5000元的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按目前政策這部分收入的80%為應納稅所得額,适用稅率為20%,那麼這部分應繳個稅為800元。兩類收入的應繳個稅相加,第二個人每月總共繳納1855元。

“在分類征收的模式下,兩個人即使總收入完全相同,也會因為收入來源的結構有差異,而承擔不同的個稅負擔。”張斌說,“将來改為按綜合所得征稅,就大大提高了稅負的公平性。”

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教授呂冰洋認為,多項收入綜合征稅,意味着那些有多種收入來源、且收入總額較高的人群,他們的稅基将會一步步擴大;而且由于按照合并後的綜合所得采用累進稅率征收,随着稅基擴大,他們适用的稅率也會有所提高,因此,這項改革對他們可能會有增稅效應。

個人所得稅法自1980年出台以來第七次啟動修正,目前個人所得稅是我國僅次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中低收入群體減稅

草案中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标準、設立專項附加扣除三個方面,都将帶來減稅效應。

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标準,即草案中“個稅起征點提升至5000元”這條舉措,因其最直觀的減稅效果而廣受輿論關注。

草案将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項勞動性所得納入綜合征稅範圍的同時,将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标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

“起征點提高,各個層次的收入人群都會有減稅效應,尤其是針對大多數中低收入群體,減稅的獲得感會更加明顯,這也是個稅的重要納稅群體。”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全厚說。

減稅效應顯現的同時,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草案進行分組審議時,也有一些委員提出了更多的建議。比如朱明春委員就建議,在科學測算免征額基礎上建立動态調整機制。“個稅法修改了好幾次,幾次修改主要都是免征額的問題。如果不建立一個科學的免征額動态調整機制,和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和物價比較科學地挂起鈎來,過幾年還得調。”

還有委員提出,目前的起征點可能并未考慮地區間的收入差距,可考慮在全國層面内制定一個費用扣除标準浮動區間,設定一個浮動指數,同時授權國務院适時對其進行調整。

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減稅效應,不僅體現在起征點的提高上,多檔稅率的調整也是減稅利器。草案仍然延續了3%、10%、20%、25%、30%、35%和45%等七檔超額累進稅率,但優化調整了部分稅率的級距,特别是擴大3%、10%、20%等三檔低稅率的級距。“這将大大減輕中等收入人群的稅負。”趙全厚對記者說。

具體來看,目前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若按年為單位換算,适用3%、10%和20%稅率的部分,分别為4.2萬-6萬元、6萬-9.6萬元、9.6萬-15萬元。再往上,15萬元至46.2萬元這部分年收入,橫跨了30多萬元,則都适用25%這一個稅率。

根據草案,改革後全年綜合所得應納稅額适用3%、10%和20%稅率的部分,分别為6萬-9.6萬元、9.6萬-20.4萬元、20.4萬元-36萬元,而适用25%稅率的部分則為36萬元至48萬元。

這些改變意味着,假設一位納稅人扣除三險一金後的收入為1萬元、年收入12萬元,且僅有工資薪金收入,那麼目前他适用的累進稅率級次包含3檔,即3%、10%和20%,全年繳納個稅8940元,而改革後他适用的累進稅率級次減為2檔,即3%和10%,以5000元為起征點,那麼全年繳納個稅3480元,減稅效果明顯。

稅前扣除項目的紅包

與起征點提升和多檔稅率調整相比,個稅稅前扣除項目的改革會給上有老、下有小、背負房貸的納稅人,帶來更為明顯的減負效果。

本次改革在現有個稅稅前扣除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多項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

“專項附加扣除考慮了個人負擔的差異性,更符合個人所得稅基本原理,有利于稅制公平。”6月19日,财政部部長劉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說。

“這也是過去多年普遍呼籲的、很接地氣的一項改革措施。提高個稅起征點帶來的減稅效應是普遍性的,而專項附加扣除則充分考慮到了家庭差異。”張斌說,“比如一個人一個月幾千元的工資也許過得還可以,但如果又要養孩子,又要贍養老人,還要還房貸,那就顯得非常拮據了。這項改革就是針對這些家庭發紅包。”

專項附加扣除與綜合征收在過去多年都面臨操作層面的難點。“綜合征收和專項扣除對個人收入信息收集與整理的要求都比較高,需要一個覆蓋全國範圍的龐大的個人數據庫。”中國社科院财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說。

接近财政部的人士表示,個人信息系統的建設一直是近年來财稅部門的一項工作重點。在财政部網站上有關稅政司工作職能的介紹中,與個人所得稅相關的職責是組織建立健全個人收入和财産信息系統。

據《财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這一系統建立在納稅人識别号的基礎之上。“也就是每個人需要有一個唯一的納稅号碼,所有與繳納個稅有關的信息跟着這個号碼走。”這位人士說。

草案對納稅人識别号也做出了規定,未來納稅人有中國公民身份号碼的,以中國公民身份号碼為納稅人識别号;納稅人沒有中國公民身份号碼的,由稅務機關賦予其納稅人識别号。

此外,不少專家認為,經濟活動的實名制也為個稅改革奠定了基礎。呂冰洋認為,我國城鎮企事業單位已經基本實現工資發放到個人銀行賬戶,以現金方式發放收入的情況越來越少。并且,從手機号碼到各類金融賬戶的信息,實名制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大,這些都為綜合征收奠定了基礎。而從專項附加扣除來看,銀行卡、網銀和移動端支付越來越普及,涉及醫療、教育和房貸利息的支出越來越多地采用非現金方式,也為獲得個人消費支出憑據提供了便利。

“目前數據的獲取上是有基礎的,未來不同的部門之間如何協調、如何突破信息孤島,突破與各個部門既得利益相關的現實阻礙,實現數據共享,十分重要。比如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利息扣除,就需要稅務和商業銀行系統的對接。”楊志勇說。

草案對這一問題也有提及。草案指出,公安、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應當協助稅務機關确認納稅人的身份、銀行賬戶信息;教育、衛生、醫療保障、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應當向稅務機關提供納稅人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級距草案優化調整了部分稅率的級距,特别是擴大3%、10%、20%等三檔低稅率的級距,這将大大減輕中等收入人群的稅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