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教育股為何集體大跳水

教育股為何集體大跳水

時間:2024-10-26 10:27:33

西安市蓮湖區教育主管部門檢查校外培訓機構。分類管理是大趨勢,不要指望既占非營利性的名頭,又占營利性的好處。

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教育闆塊最近有點傷。8月13日,港股已上市教育企業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多隻股票當日跌幅超20%。其中,睿見教育、天立教育、宇華教育、新高教集團、楓葉教育的股價跌幅均超過30%。

随後一周,教育闆塊股價略微升溫,但還沒等回滿血,8月22日,多隻教育股再次下跌。據記者粗略統計,截至8月24日收盤,在香港上市的教育類企業共有22家,市值相比較8月13日前合計減少約256億港元。

比如,在“黑色星期一”前一個交易日,中教控股市值為252億港元,其後幾日在200億港元左右徘徊;宇華教育此前市值為175億港元,8月24日的最近數據為123億港元;睿見教育不久前市值為139億港元,如今則下滑至89億港元,再難上百億。

股價集體下滑與市值縮水,教育企業發生了什麼變故?

政策影響股價

在股價集體下跌之前,教育股一直都是資本眼中的印鈔機。今年以來,内地多家教育機構赴港IPO,同時,多隻在香港上市的教育股漲幅驚人。

根據第三方機構藍鲸教育統計,若從中教控股、宇華教育、睿見教育、楓葉教育、新高教集團等8家港股教育上市公司整體數據看,今年年初至年中的股價平均漲幅為50.7%。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本市場形勢大好的機構大多為線下民辦教育類企業,雖然話題度不高,但從營收、實體布局和上市時間看,發展情況整體好于輿論熱點衆多的互聯網在線教育機構。

以目前港股市值最高的教育類企業中教控股為例,公開資料顯示,中教控股是一所民辦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集團,一共運營5所學校。

8月24日中教控股發布的年中财報顯示,集團收入同比增長65.1%至6.69億元人民币,淨利同比增長86.2%至3.73億元。

“黑色星期一”之後,一些投資者及行業分析師認為,股價下跌的直接原因是8月10日司法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下稱“送審稿”)。

記者梳理對比發現,本次送審稿對4月發布的修訂草案做了較大的調整,對28個原條文進行了修改,新增22個條文,删除8個條文,修訂内容主要集中在10大方面。

其中,與民辦教育企業密切相關的内容主要有6條,具體可以概括為六點:相關部門對于民辦教育的營利和非營利性界線的界定越發分明,這影響了資本市場及投資者對這類企業的前景判斷。一、禁止外國公司控制義務教育學校;二、對于非營利性學校的運營和财務,公司要有更大的監管;三、禁止集團化辦學收購非營利性學校;四、允許政府出台對營利性學校的稅收優惠措施和土地激勵措施;五、開放營利性學校的自主收費權;六、禁止公立學校舉辦營利性學校,對于公立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的,禁止其從民辦學校獲取收益。

一位機構分析師認為,送審稿一個最核心的變化是,相關部門對于民辦教育的營利和非營利性界線的界定越發分明,這影響了資本市場及投資者對這類企業的前景判斷。

營利與非營利不分

股價暴跌之後,針對市場上關于政策因素的猜測,中教控股、楓葉教育、民生教育、宇華教育、天立教育、睿見教育以及新華教育集團紛紛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均表态稱送審稿仍處于征詢公衆意見階段尚未正式頒布,試圖扭轉負面預期。

那麼,修訂後的送審稿,究竟動了這類民辦教育企業多大的蛋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與教育企業關聯最大的,是送審稿第十二條明确規定,實施集團化辦學的機構,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

他向《财經國家周刊》記者分析,總體看來,受影響的多是舉辦有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小學、民辦初中的教育公司,即營利與非營利業務均有涉及的企業。

在我國教育領域,關于民辦教育營利和非營利性的界限,一直是一個頗受争議的話題,而從最近幾年的政策趨勢來看,劃清邊界、分類管理是國家力推的大方向。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曾明确提出,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分為營利性民辦學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

2017年9月1日新修訂後實施的民辦教育促進法進一步明确,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營利性的民辦學校。如今的送審稿,更進一步規範和劃清了營利和非營利性學校的範圍。

為什麼需要着重規範非營利性學校的邊界?熊丙奇認為,目前一些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雖然名義上是非營利性,但實質卻是營利性。

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如果在義務教育階段舉辦民辦學校,必須選擇非營利性,不願意再舉辦非營利性學校,則可清算、退出。如果在非義務教育階段舉辦民辦學校,那麼,可選擇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并按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要求規範辦學。

不過,一些民辦教育企業依然對如何實行分類管理持觀望态度。比較典型的态度是,希望打政策的擦邊球,将學校注冊為非營利性,但按營利性模式運行。同時通過協議控制等方式,變相把非營利民辦學校上市。

在受訪專家看來,這種打擦邊球行為消解了分類管理的意義,制造出新的灰色地帶。

比如在實行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可獲得使用土地和稅收的優惠,并且可獲得财政的生均經費補貼撥款。如果在享有優惠政策後,卻按營利模式經營,那國家鼓勵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發展的政策,将難以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一位接近決策部門的人士認為,送審稿對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十分重要,而且在政策明晰、沒有可遊走的灰色地帶後,也能讓民辦教育辦學者安心辦學。

走出灰色地帶

即使教育企業采取各種舉措規避違規風險,但隻要在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界定的問題上仍然打擦邊球,都難免出問題。

對于如何實現真正的合規運營,新的運作模式成了關鍵。熊丙奇認為,營利性民辦學校應建立基金會辦學模式,公司對學校的投入、收取的學費、社會捐贈等都進入基金會。基金會再成立學校董事會(理事會),負責遴選校長,制訂學校發展戰略。

在他看來,這就确保了非營利民辦學校的公益屬性,既防止營利性的公司,把民辦學校作為“提款機”,也推進民辦學校實行現代治理,公司不能以舉辦者身份,直接參與民辦學校辦學。

如此一來,高成本的學校該如何運作?一位業内人士告訴記者,高成本的非營利民辦學校同樣可以按照市場需求,在政府指導下定價高收費。學校辦學者也可依法獲得高薪,學校辦學可以有結餘。

但是,這位業内人士認為,這類學校不應該上市和分紅。因此,如果已經上市的教育公司,有義務教育民辦學校這一闆塊的業務,那應該将這一闆塊從上市資産中剝離,成為公司的非營利公益事業。

不過也有不少行業人士認為這種做法過于理想化,今後能否實施依然存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向《财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不排除學校為了盈利直接出售學校,或者趁着最後實施期實施轉移壓力、收取高額學費等手段。

熊丙奇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如果不願意再舉辦非營利性學校可以選擇退出,由政府接盤轉制為公辦學校,或由其他教育基金會接盤舉辦。

在他看來,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需要消除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灰色地帶,而民辦學校舉辦者也需要增強法律意識,應該根據營利性民辦學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設置要求,按選定的民辦學校屬性辦學,不要指望既占非營利性的名頭,又占營利性的好處。

不隻是已經上市的企業,對于仍在排隊等待上市的教育類企業,這也将是衡量企業價值的一個基本要求。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對于那些拟赴港上市公司,如果還不作出調整,那麼在其進行網上和網下申購以及路演的時候,企業所募集到的資金很可能較之前的預期大幅縮水,IPO定價的價格也會随着大幅降低,對于企業的估值或市值也将産生較大的影響。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