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芯”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中國芯”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時間:2024-10-26 06:08:30

雖然在通用芯片領域中國步子有點慢,但依托中國人口紅利的海量數據、資本加持、巨大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AI芯片領域蘊藏着“中國芯”彎道超車的機會。

裝備制造業的芯片,相當于人的心髒。心髒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這是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時強調的。

5月3日,中國科學院旗下寒武紀科技公司發布國内首款自主研發的CambriconMLU100雲端人工智能芯片。該芯片理論峰值速度達每秒128萬億次定點運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将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智能駕駛等不同領域。

沸沸揚揚的“中興事件”讓國内通信行業深刻感受到“芯痛”,也引發了國人對中國芯片産業的普遍擔憂。而CambriconMLU100雲端人工智能芯片的發布,無疑讓人看到了中國自主芯片産業發展的蓬勃勢頭。

起步不晚,為何發展差距不小?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占全球份額一半以上。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産業銷售額達到5411.3億元,同比增長24.8%。但這一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主要産品卻嚴重依賴進口。

2013年以來,中國每年需要進口超過2000億美元的芯片,而且連續多年位居單品進口第一位,2017年達到2601億美元。以國内第二大通信技術服務企業中興通訊為例,其去年向供應商采購金額超過百億元。

其實,中國的芯片行業起步并不算晚,早在1952年便成立了由華羅庚負責的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1956年,中國提出“向科學進軍”,制定了發展各門尖端科學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把計算機列為發展科學技術的重點之一,并籌建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所。1972年,中國自主研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在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誕生,實現了從中小集成電路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跨越。這項跨越,美國用了8年時間,而中國從1965年到1972年,隻用了7年。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已建成自己的半導體工業,基本掌握了從單晶制備、設備制造到集成電路制造的全過程技術。而此時,韓國、台灣地區才剛剛起步。然而80年代之後,由于歐美技術封鎖、資金短缺以及科研人才流失等諸多因素,緻使技術斷代,最終使美日的半導體産業将中國遠遠抛在身後,差距在10年以上,韓國、台灣地區也迅速超過中國大陸。

在國産芯片史上,2001年是一個關鍵的年份。這一年,發展集成電路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3月,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芯片“星光一号”實現産品化,并成功打入國際IT市場,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曆史,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創始人鄧中翰也被譽為“中國芯之父”。

2002年8月10日,北京曙光公司研發的“龍芯1号”實機運行,運算速度超過每秒2億次,能夠與Intel奔騰2芯片性能相當,相當于國外1997年頂級芯片水準。自此,中國終于擁有了首枚自主知識産權的通用高性能處理器芯片。

但是相較于國際先進的芯片技術,我國的芯片業發展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盡管政府扶持芯片産業多年,但中國在芯片自給率,尤其是高端芯片上,并無太大突破。中科院研究員、龍芯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也坦承,龍芯作為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通用CPU,其性能僅僅是超過了國外主流CPU的低端系列産品,正在向中高端邁進。

“中國芯片的制造工藝和美國大概差了兩代。目前國内芯片還沒有能完全替代國外的産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國傑稱,“之所以造成這個情況,不完全是因為某個芯片企業不太努力,最重要的是中國缺乏芯片發展的生态。”在他看來,這個生态的形成,需要芯片廠商從加工的設備到配套的軟件等各個鍊條上有長期的經驗積累。2月22日,江蘇南通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先進封裝生産線一片忙碌。彎道超車的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4月在武漢考察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時,還到生産車間仔細察看了集成電路生産線,聽取有關芯片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和加快國産化進程情況。他還強調,要加快在芯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導體存儲科技高峰。

随後有媒體報道,國家集成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俗稱“大基金”)已接近完成1200億元人民币的二期募資,預計該筆資金将有更大比例的金額投入芯片設計等環節。此前,“大基金”已完成1387億元的一期募資。

近20年來,中國對自主芯片的研發進行了諸多戰略部署,無論是龍芯、申威等CPU品牌,還是“909工程”“星光中國芯工程”等國家級項目,都讓中國芯快速成長。國外知名調研機構ICinsights報告顯示,全球純芯片設計公司50強中,2009年隻有一家中國公司——華為旗下的海思。到2016年,中國進入該榜單的公司已增長到11家。

目前,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半導體産業投入和布局。4月下旬,中國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宣布正在研發一款超級人工智能(AI)芯片,随後又宣布全資收購一家大規模量産芯片的科技公司——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

而在寒武紀發布國内首款雲端人工智能芯片之前,另一家現象級創業公司地平線,也發布了中國首款全球領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在5月初結束的北京國際車展上,地平線還展示了搭載新一代自動駕駛芯片架構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

寒武紀和地平線們的背後,是一個爆發式增長的市場。數據顯示,僅2017年下半年,在芯片制造巨頭台積電的生産線上,就有超過30家企業的AI芯片排隊等待流片(把設計好的技術文件交給芯片生産廠家進行生産)。據悉,深鑒科技、雲知聲、異構智能等一批國産芯片公司均将在2018年完成流片。

前瞻産業研究院預測,2021年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将達到111億美元,相比2016年的3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5%。

相比傳統芯片行業,AI芯片全球起步時間幾乎同步。業内人士普遍認為,雖然在通用芯片領域中國步子有點慢,但依托中國人口紅利的海量數據、資本加持、巨大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AI芯片領域蘊藏着“中國芯”彎道超車的機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